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元素,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已知:氧化性:IO-3>Fe3+>I2);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2+、Fe3+),用适量蒸馏水溶液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溶液分为3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化。
(1)由此可知,该加碘盐中的含碘物质是 (填化学式);
(2)第一份试液加KSCN溶液显红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第二份试液加CCl4萃取后下层溶液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4)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先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
金属 质量/g |
金属状态 |
(
) |
(
) / |
溶液温度/℃ |
金属消失的时间/ | |
反应前 |
反应后 |
||||||
1 |
0.10 |
丝 |
0.5 |
50 |
20 |
34 |
500 |
2 |
0.10 |
粉末 |
0.5 |
50 |
20 |
35 |
50 |
3 |
0.10 |
丝 |
0.7 |
50 |
20 |
36 |
250 |
4 |
0.10 |
丝 |
0.8 |
50 |
20 |
35 |
200 |
5 |
0.10 |
粉末 |
0.8 |
50 |
20 |
36 |
25 |
6 |
0.10 |
丝 |
1.0 |
50 |
20 |
35 |
125 |
7 |
0.10 |
丝 |
1.0 |
50 |
35 |
50 |
50 |
8 |
0.10 |
丝 |
1.1 |
50 |
20 |
34 |
100 |
9 |
0.10 |
丝 |
1.1 |
50 |
20 |
44 |
40 |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4和5表明,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填实验序号);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填实验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其实验序号是。
(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
物质
是一种不饱和烃,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也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之一。某化学实验小组从A经反应①到⑤完成了环醚
的合成工作:
该小组经过上述反应,最终除得到
外,还得到它的同分异构体,
其中
分别代表一种或多种物质。已知:
请完成:
(1)写出由
制备环醚
的合成路线中
的结构简式:。
(2)①写出
的一种结构简式:
②写出由该
出发经过上述反应得到的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3)该小组完成由
到
的合成工作中,最多可得到种环醚化合物。
肉桂醛是一种食用香精,它广泛用于牙膏、洗涤剂、糖果以及调味品中。
工业上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备:
(1)请推测B侧链上可能发生反应的类型:(任填两种)
(2)请写出两分子乙醛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请写出同时满足括号内条件下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分子中不含羰基和羟基②是苯的对二取代物③除苯环外,不含其他环状结构。)
已知苯甲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Perkin反应生成肉桂酸(产率45~50%),另一个产物A也呈酸性,反应方程式如下:
苯甲醛肉桂酸
(1)Perkin反应合成肉桂酸的反应式中,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产物A的名称是。
(2)一定条件下,肉桂酸与乙醇反应生成香料肉桂酸乙酯,其反应方程式为(不要求标出反应条件)
(3)取代苯甲醛也能发生Perkin反应,相应产物的产率如下:
可见,取代基对Perkin反应的影响有(写出3条即可):
①②③
(4)溴苯(C6H5Br)与丙烯酸乙酯(CH2=CHCOOC2H5)在氯化钯催化下可直接合成肉桂酸乙酯,该反应属于Beck反应,是芳香环上的一种取代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不要求标出反应条件)
(5)Beck反应中,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通常可加入一种显(填字母)的物质
A弱酸性 B弱碱性 C中性 D强酸性
羟基磷灰石[
]是一种一种重要的生物无机材料。其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两种:
方法
:用浓氨水分别调
和
溶液的
约为12;在剧烈搅拌下,将
溶液缓慢滴入
溶液中。
方法
:剧烈搅拌下,将
溶液缓慢滴加到
悬浊液中。
3种钙盐的溶解度随溶液
的变化如上图所示(图中纵坐标是钙离子浓度的对数),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方法
和方法B中制备OH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
·
=
↓++
②
=
(2)与方法
相比,方法
的优点是。
(3)方法
中,如果
溶液滴加过快,制得的产物不纯,其原因是。
(4)图中所示3种钙盐在人体中最稳定的存在形式是(填化学式)。
(5)糖沾附在牙齿上,在酶的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易造成龋齿。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