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创造”让世人刮目相看:探月“嫦娥”、入海“蛟龙”、中国高铁、“天河一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正在实施哪一战略?
(2)坚持这一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哪两个方面的创新?
(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唐朝对农业工具进行了哪些创新?(至少举两例)
当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引发校园热议,某校九年级(1)班以“创新中国,你我同行”为主题,举办了一次模拟“创新人才招聘”现场会。
(4)请你进行主考官和应聘者角色扮演,参与到现场会中来。
主考官:“我们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是 。”
应聘者:“我具备创新人才的条件有 。”
【新闻播报】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4%为636463亿元。以美元计,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
2015年6月,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国际TOP500第四十五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天河二号再次位居榜首,获得“四连冠”。
2015年9月20日,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而且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由中国发起倡议的“一路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沿线70多个国家积极参与共谋发展。
2015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13分钟的演讲,被12次持续掌声打断。
(1)作为热心时事的观众,把你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2)某国际观察家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要实现中国的崛起,我们最根本的事是做什么?
【关注发展】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新要求,我国怎样才能把这一关键问题做好?
【创客公园】
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时强调:坚持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双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潜力和社会创造力。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结构性改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赢取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4)为使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双创”,你在互联网创客微信公众号“创客公园”中发起了呼吁,请把内容写出来。
大学生小梁想利用假期做兼职,帮助补贴家用。她看到王某在微信朋友圈售卖名牌面膜,生意异常火爆,随即在王某处批发面膜并在朋友圈中销售。结果购买了的同学向她反映是假胃名牌。小梁按捺住怒火,到品牌店鉴定确为假货,第一时间赔偿了同学损失后立刻报警。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好习惯终生受益,坏习惯终生受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有我国五千年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因子,也有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引进,另一方面始终要立足本土国情,立足民族传统的“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1)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请你仿照示例,填写下表中“日常行为”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日常行为 |
核心价值观 |
|
示例 |
主动使用“请、您好、谢谢”等礼貌用语 |
文明 |
1 |
对同学一视同仁,从不凌弱欺生 |
① |
2 |
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从不作弊 |
② |
3 |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积极参加普法宣传 |
③ |
4 |
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捶背、洗头、整理房间 |
④ |
(2)民族文化是民族传统的“根”。依据材料,谈谈我们应怎样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当代青年应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届江苏盐城中学初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注: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奇迹。
材料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考察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