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
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
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
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 |
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 |
C.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 |
D.反映了国民政府规范市场经济体系 |
“只要进口棉纺织品的价格略高于中国棉花的价格,中国农民的手工织布就有和外国进口棉纺织品进行周旋的余地。而来到中国的英美棉纺织品,不仅要支付原料和加工生产的成本,而且还要加上关税、运费、保险费等一系列的费用,以及扣除进口商人和中间商人的利润。在与土布的竞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
B.中国商品拥有在价格上的优势 |
C.外国商品与中国人的习俗不符 |
D.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A.辛亥革命时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 |
B.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 |
C.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
D.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
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了”。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
A.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 |
B.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 |
C.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起的思想解放作用 |
D.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不必再按旧例由公行承办,“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事实上宣告了清朝政府()
A.废除了公行贸易制度 | B.开始与西方平等外交 |
C.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 | D.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