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摘 棉 花
张丽钧
坐在去石家庄的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外面一大片棉花地,白花花的棉花一朵朵从“棉花碗儿”里膨出来,不由得想,这是谁家的棉花?怎么还不摘呢?再不摘就开“大”了啊!这个想法一冒出来,竟满心焦灼,恨不得喊司机停车,奔到棉花地里,帮人家摘了那棉花。
长这么大,只摘过一回棉花,却独自回味过一万回。那一年,我刚上初中,在一个叫南旺的村子里,哭着喊着要表姐带我去摘棉花。表姐拗不过,便带我去了。秋阳之下,好一片望不到边的棉海!在地头,表姐为我在腰里系了个蓝白格子的包袱皮儿,贴腰的那面勒得紧,外面则松松地张了口,以便往里面装棉花。表姐腰里也系个同样的包袱皮儿,边摘棉花边为我讲解摘棉花的要领——下手要准,抠得要净,棉花碗儿里不能丢“棉花根儿”。我一一记下,心说,这不忒简单!开始摘了,手却笨笨的,一摘就把棉絮抻得老长,棉花碗儿里还丢了不少的棉花根儿。为了摘干净,我不得不用左手牢牢托住棉花碗儿,右手一点点抠棉花根儿。表姐看我摘得拙,笑死了,跑过来为我示范——眼到手到,左右开弓,同时摘两朵棉花,指尖带了钩儿一样,轻轻一抠,棉花碗儿就溜光地见了底儿;双手各存了四五朵棉花后才一并塞进包袱……不一会,表姐的包袱就鼓起来了,怀孕一般,拿手托着包袱底,腆着肚子回到地头,把一包袱棉花倒在一个大包袱皮儿里,轻了身回来继续摘……整个半晌,我光顾着叫唤“这朵棉花大”“那朵棉花美”了,收工时竟没有摘满一包袱棉花,手却被扎得稀烂。
离开那片棉田许多年后,我依然会做摘棉花的梦。我梦见自己弹钢琴般地弹着洁白的云朵,手指如飞地采摘着棉花。我腰间的包袱鼓鼓的,怀孕一般。即便从梦中醒来,我还会意犹未尽地缩在被窝里模拟摘棉花,鹰爪一样蜷了十指,试图一次钩净冥冥中那粘附在碗底儿的棉花根儿。我自信通过醒时梦时恁般不懈演练,我的摘棉技术定然已是突飞猛进,真盼着有机会再跟我那牛表姐较量一番。
我的表姐却着实攥牢了我的把柄,只要一见着我,不管当着多少人的面,立刻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表演我一手托着棉花碗儿、一手抠棉花根儿的丑态。那些庄稼把式们看了,无不解恨地冲着我狂笑,臊得我抓起一把瓜子,稀里哗啦地扬到表姐身上。
在远离棉田的地方,我操作着电脑,带一群美术生欣赏齐白石的画作。讲到《棉花》时,我动情地说:“你们可以忘掉今天的课,甚至可以忘掉我,但是,我拜托你们一定记住齐白石这幅《棉花》的题款——‘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在这个世界上,能画棉花的人很多,能说出这个妙语的却惟有齐白石。在我看来,只有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对棉花唱出这么美妙的赞歌。棉花,是一种站在穷人立场上对严寒大声说‘不’的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涂脂抹粉的乡下女孩儿,是大地献给人类的至宝。”
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儿子去乡下,回来告诉我说:“我儿子摘了一朵棉花,举到我面前说,妈妈,我敢肯定,它是纯棉的!”我跟了一声笑,又蹙了一下眉。想起“的确良”刚面市的时候,我多么钟爱这种跟棉无关的神奇织物啊!穿了一件豆绿色的的确良绣花上衣,美得不行。学校让搬砖,我把一摞红砖远远地端离了新衣,吃力地跩着走。偏偏班主任是个“X光”眼,一眼就看穿了我惜衣心切,伊的刀子嘴便派上了用场,在班会上对我百般奚落……的确良被丢在了岁月的辙痕里,今天的我多么迷恋纯棉。一想到身上的丝丝缕缕原是田间一朵朵被阳光喂得饱饱的花,心中就涨满暖意。
一次跟儿子打越洋电话,我说心情差。他说:“去旅游吧,山水最能抚慰人。”我说:“我怎么突然就理解你三舅姥爷了——他心里一难受,就从广州飞回老家,跑到谷子地里去,跟谷子们说话儿。”儿子笑起来:“哟,老妈,莫不是你起了归农之意?”
——嗯,反正要是能让我到甭管谁家的地里去摘上半晌棉花,我会乐。
(节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作者从旅途中透过车窗而见的“棉花地”写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依据文本相关内容,概括“表姐”这一形象的特点。
作者称自己“长这么大,只摘过一回棉花,却独自回味过一万回”,结合全文,说说一次“摘棉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值得“回味一万回”的精神享受。
文章写儿子以为母亲起了“归农之意”,“我”也认同了这一点,请对“归农之意”的情感意蕴做深层探究。
阅读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酒婆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泡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有改动)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
答: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它的艺术价值。
答:
阅读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官之死
刘璟
古时某小县,知县廉洁奉公,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勤恳生产,然因天灾频频,百姓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知县体恤民情,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赈济均遭拒绝:“五谷丰登,哪来灾荒?再行讹诈,定斩不饶。”
忽一夜,县内出现一股强盗,皆黑衣蒙面,骑马穿行,且呼:“反了,反了。”百姓大骇,夜不敢出户。
知县急告朝廷,要求拔银两镇压,朝廷立即拔下银两,并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定斩不饶。
强盗销声匿迹,百姓复安居乐业。然不久后,强盗又出,一如上次。
知县慌了手脚,复又上书。朝廷复又拔下银两,复又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全家抄斩。
银两到,强盗又销声匿迹。
如是再三,皇上狐疑,派钦差李某前往该县,责令查明真相,并彻底清除强盗。
钦差乃知县故交,欲给知县一意外惊喜,故未将赴该县之事告知知县。夜,钦差带队悄悄入城,适逢强盗穿街而过。钦差大喜道:“送给老友的见面礼来了。”当下严令随从军士:“拿下。”
刀光剑影,血腥扑鼻。
盗首忽大喝:“住手。”揭去面纱,下马伏绑。
钦差大惊,盗首乃知县本人。
钦差疑惑:“这是何故?”知县朗然答:“不如此,赈济银两从何而来?吾县百姓何以存活至今?”
钦差悔不当初,然爱莫能助,神情黯然说:“圣上旨意,无人能违,兄弟一场,你有何话,尽可说来。”
知县说:“小弟只有一事相求,斩我用刽子手麻六。”麻六快刀天下闻名,罪人无疼无痒,已命赴黄泉。
钦差慨然应允。
三日后,刑场人满为患。知县遍视全场,说:“吾死不足惜,可惜吾民日后生活必多艰。”民皆恸哭,声震天地。
麻六赤膊扛刀,阔步行至知县跟前。扑通跪地:“大人莫怪。”不等知县搭话,刀已轮圆,咯嚓一刀,麻六右臂应声落地,手兀自紧握刀柄。知县惊呼:“麻六你该杀的是我。”
麻六话语铿锵:“臂断,肉疼,杀大人,心疼。心疼不如肉疼。”左手提了右臂,转向钦差说:“小人无臂,无法行刑。”
钦差泪光闪闪:“陈七,你砍。”
陈七仿效麻六,也断右臂。所不同者,陈七刀不比麻六,故左手握刀。陈七说:“大人活我全家,欲杀大人,必先杀我。”
钦差又点:“刘五,你砍。”
刘五又要断臂,知县突然道:“刘五,你附耳过来。”
刘五恭恭敬敬跪到知县面前:“大人有何吩咐?”
知县说:“本县欲活小命,求你砍我似死实活,日后定有厚报,实不相满,每次赈济,我都私留一半。”
刘五霍然跳起:“狗官,还麻六和陈七的胳臂来。”白光一闪,知县人头落地,尚张嘴说:“刘五,我骗了你。”
刘五恍然,深感知县大德。稍加犹豫,刀又抡圆。
刘五人头落地。
《小小说选刊精华本》2002年5月版本文为塑造“清官”形象,用笔甚奇,在“行骗”上用足工夫,设计了两个故事情节,请具体加以说明。
答:(1)
(2)麻六、陈七、刘五,这些刽子手,与我们印象中的刽子手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评价。
答:自古以来,百姓爱戴、景仰、呼唤清官。但本文中的“清官”似乎又窝囊了些,于国于民都无所作为。你赞同上述观点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阅读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亮
三十年前。铁,七岁。晴空朗月,铁和爹坐在篱笆围的小院坝子里,爹嘴里叼着烟袋,摇摇袅袅的烟弥漫出满院的苦辣。铁端一碗稀饭,月亮沉在碗底,如丸,诱人地馋。铁的眼从碗里移到中天,痴痴地看月亮,忽然问:“爹,你说,月亮像不像一张蛋黄煎饼!”
爹仰起脸,也痴痴地看了一会儿月亮,说:“不,不像蛋黄煎饼!”
“那,你说像个甚哩?”
爹嗨嗨地笑了,说:“像西院娥的脸盘子。”
娥是个寡妇。铁怎么看月亮都不像娥的脸盘子,铁就觉得月亮像一张圆圆的又香又甜的蛋黄煎饼。后来,娥就成了铁的后娘。
三十年后,铁做了爹,儿子叫强,强七岁。也是一个晴空朗月的夜,爷,爹,孙子坐在青砖铺地的大院坝子里。爷嘴里叼着烟袋,烟火一闪一灭如萤。爹嘴里衔着一支纸烟,烟火一闪一灭如星。强坐在爷和爹中间的石凳子上写作文,题目叫:月亮。强仰着脸,很仔细地观察月亮,忽然同:“爹,你说,月亮像不像俺娘的眼睛?”爹吐掉嘴里的烟蒂,抬起头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月亮说:“不,不像……”
“你,你说像个甚哩?”
爹嗨嗨地笑了,税:“像南院秀秀的脸盘子。”
爷恶恶地爆出一句:“放屁。”
强就问爷:“爷,你说,月亮像个甚哩?”
爷没有抬起头看月亮,却笃定地回答孙子:“月亮像野滩上晒干的牛粪。”
强不同意爷说的牛粪,也不同意爹说的秀秀的脸盘子,强怎么看月亮都像娘的眼睛。强的娘埋在村外的月亮泉畔,坟草枯荣几春秋,强已记不得娘的模样,却永运忘不掉娘的那双眼睛。娘的眼睛像月亮那样:清澈透明、恬静、温柔。强就在作文本上写:月亮像妈妈的眼睛……铁的爹说月亮“像西院娥的脸盘子”,强的爹说月亮“像南院秀秀的脸盘子”,如何理解?
答:强的爷恶恶地骂人并把月亮说成牛粪,反映了强的爷爷的什么心理?
答: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时钟技术的发展把时间从人类的事件中解开,使我们更相信独立的科学世界。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所描绘的宇宙里面,自由意志和偶发事件都是多余的;那个宇宙从各种观点来看都无异于一座机器。
真正“科学时间”的诞生,我们可以上溯到发现物体运动数学表达式的牛顿。他的成就的确令人惊叹。如此有力的表达式仅仅牵涉到到很少几个假设,给人十分优美的感觉,因此人们很快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于是,牛顿成为现代科学的奠基者。
牛顿无疑受到数学家巴罗的影响。巴罗曾说过,“既然数学家经常讲时间,他们对该词的意义应有明确的观念,否则他们不过是江湖术士罢了。”就像牛顿的空间一样,牛顿的时间也是绝对的。这就是说,所有任何事件,都在空间里有个一定的位置,都发生在时间里某个特定的时刻。格林威治天文台也好,远处旋涡星系的一个角落也好,每个地方都被现在这个同一时刻所连接。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说:“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由于它自身的本性……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砸碎了牛顿绝对时间的通常观念——宇宙中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空间的某一点、时间的某个时刻,而那时刻是到处一样的。爱因斯坦认为存在是四维的,是在合并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四维时空中的存在,而不是一个三维存在外加它在时间上的演化。我们的时间感会被疾病或者药物搞乱。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时间对不同运动状况的观察者是不同的:对某个观察者来说,一台钟如果钟本身移动得越快,它的时针、分针、秒针就走得越慢。相对论兴起以后,经过逻辑学家戈岱尔的研究,连时间旅行的可能性,也登上了科学的大雅之堂。尽管如此,爱因斯坦惊人的相对论对时间的单向性,还是无话可说。就跟牛顿方程式一样。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系统——例如围绕一个黑洞的一颗星,或者整个宇宙——在某个时刻的所有细节的话,那么爱因斯坦方程式的结构便能使我们知道它的整个过去和未来。可是,究竟哪个方向是过去,哪个方向是将来,它并未留下任何线索。
(选自彼得•柯文尼《时间之箭》对第一段“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的描述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所描绘的宇宙里面,自由意志和偶发事件都是多余的。 |
B.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所描绘的宇宙,从各种观点来看,都无异于一座机器。 |
C.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是一门把时间从人类的事件中解开的具有权威性的科学。 |
D.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包含了时钟技术的发展和牛顿的时空观。 |
对牛顿“时间”的内涵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真正“科学时间”的诞生,我们可以上溯到发现物体运动数学表达式的牛顿。 |
B.是指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也就是说,宇宙中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空间的某一点上,同时也发生在到处都一样的某个时刻。 |
C.是指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它与任何外界事件无关地、独立存在于四维时空之中。 |
D.如此有力的表达式仅仅牵涉到很少几个假设,给人十分优美的感觉,因此人们很快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 |
对爱因斯坦的时间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系统在某个时刻的所有细节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整个过去和未来的具体方向。 |
B.时间是相对而言的,对不同运动状况的观察者是不同的。 |
C.对某个观察者来说,一台钟如果本身移动得越快,它的时针、分针、秒针就走得超慢。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砸碎了牛顿绝对时间的通常观念。 |
阅读散文,回答下题
完美人生
有个职业咨询师说,为了在职场收获丰盈的战果,你必须最科学的统筹自己的生活。最佳路线如下:
在幼儿园学习各类舞蹈;小学起学英文及钢琴;高中毕业后赴欧美读大学,在大学里苦练网球及高尔夫球技,还得多谈几段恋爱;大学毕业后最好在海外找到工作,女人此时要赶紧把孩子生了,因为第一份工作,职位低微,机会损失将降至最低,两年后,孩子一岁有余,再带着海外学历、海外工作经验以及一个小宝贝,来到内地当金领,什么总监、CEO、总经理,随便挑。再加上网球、高尔夫、拉丁舞等球类或舞类社交的帮助,想不发达都难。由于早就在大学里经历过各类爱的锤炼,对各类美色诱惑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而且不再好奇,因此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必再浪费时间谈恋爱,而是可以把仅有的空闲时间花在球类运动上,既可以为健康加油,又能够扩大社交圈,一举数得的事。
用职业咨询师的眼光来看,太多的人在做着太多愚蠢的事。
比如:23岁的女孩每每为情困惑——这把年纪还不快点找个人嫁了,把孩子生了,然后赶紧向上爬!真是急煞人。
比如:30岁的男人因性格内向导致沟通困难——这种改良性格的事情大学毕业后三年内干吗还不解决?耽误到现在都深入骨髓了,简直自找麻烦。
比如:40多岁的人陷入离婚案困境——难道不懂找个贤内助吗?怎么挑那种老闹事的人做配偶呢?
聪明的人总是职场金字塔尖上的极少数,他们目的明确,懂得为这个目的改变自己或者委屈自己。毕竟,在最科学的职场战略面前,一切七情六欲都是愚昧的。所谓的“性情”要压在心底,一切从需要出发。
最近有个曾经拥有完美职业人生的朋友辞职了。身居高位的他突然开始失眠,开始对所有的事情感到倦怠。他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在澳大利亚晒太阳,顺便读一读艺术。
对职业咨询师来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愚蠢的人,而对于这位朋友来说,这个决定说不定能给他带来另一个完美人生。 根据文意,概括 “完美人生”的含义。
答: 本文在语言方面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它的语言的特点。
答:本文不惜笔墨大肆宣扬所谓的完美人生,却在后面笔锋猛转而回归主题。这样写不会让文章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