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放任主义认为,社会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是指
A.市场的自我调节 |
B.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
C.政府刺激消费的措施 |
D.政府大量增发纸币 |
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A.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
B.五四运动期间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
C.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
D.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 D.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 D.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
A.维护各州的权力 | B.争取民族独立 |
C.建立民主制度 | D.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