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近代以来,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
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此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美国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起了主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葡篇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_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
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
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向新世界引
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色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
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4分)
英国篇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现
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40年一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进行殖民
的政治经济条件。(4分)
美国篇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额
外的巨大提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济就已经十分强大了,只是经济保护主义
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二战后,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
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
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
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贷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然,它在向各国提供贷款的同时。
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不得摘抄
原句)(4分)
争鸣篇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
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
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
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4)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发表你
的见解。(4分)
文化融合是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国近代的文化融合带有明显的西学东渐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接受西学“三种层次”的?
(2)依据材料,分析导致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文化成就是对社会现实不同层面的写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图中文字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潮流?(2分)
材料二北宋末、南宋时期的知识分子所表现的爱国情怀随着时局的演变愈来愈激切。靖康之变后,知识者发出的悲愤之声成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文学的主基调,也是汉、唐文学没有的现象。
——凤凰网历史综合《理学为南宋凝聚人心增强社会成员的自律性》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从朱熹、辛弃疾和李清照三人中任举两例说明这一“主基调”和时局的关系。(4分)
材料三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讲神魔之争的,此思潮之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之影响的。……此种思潮,可做代表者,有三部小说:(一)《西游记》;(二)《封神传》;(三)《三宝太监西洋记》。……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小说之两大主潮》
(3)据材料三,指出明代小说所体现的文学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小说呈现这一风格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是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材料三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旧的世界格局”是什么?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关于当今世界格局有何共识?材料二中基辛格认为决定世界秩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加利认为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将对世界秩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回答下列问题:
(1)雅典是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简述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说出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
(2)英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其特点是什么?(3分)
(3)美国1787年宪法为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维护民主,做了哪些制度设计?
(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民主被认为是“脆弱的民主”,其主要表现是什么?从背景角度分析其“脆弱”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提出这一革命任务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和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道路选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