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成就是对社会现实不同层面的写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图中文字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潮流?(2分)
材料二 北宋末、南宋时期的知识分子所表现的爱国情怀随着时局的演变愈来愈激切。靖康之变后,知识者发出的悲愤之声成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文学的主基调,也是汉、唐文学没有的现象。
——凤凰网历史综合《理学为南宋凝聚人心增强社会成员的自律性》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从朱熹、辛弃疾和李清照三人中任举两例说明这一“主基调”和时局的关系。(4分)
材料三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讲神魔之争的,此思潮之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之影响的。……此种思潮,可做代表者,有三部小说:(一)《西游记》;(二)《封神传》;(三)《三宝太监西洋记》。……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小说之两大主潮》
(3)据材料三,指出明代小说所体现的文学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小说呈现这一风格的原因。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针对当时政治弊端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的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主要规定有: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情势不同”的主要表现;(6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中对议院与君主关系的认识,并指出其实质。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的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华民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4分) 这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怎样的意义?(2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 重要政治制度 |
作用 |
| 政治协商制度 |
|
| 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 |
|
|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与团结。 |
综合以上材料,你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认识?(2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某沿海城市科技工业园计划修建一条科技景观大道,大道两旁准备放置一些中外人物的雕塑作品。下面是可供选择的人物清单:牛顿、爱因斯坦、李时珍、詹天佑。
材料二:“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理论体系。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近代科学。这种科学被证明是形成控制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请选择材料一中的两位人物说明成就。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16——18世纪的现实,简要评价李约瑟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李约瑟提出的问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社会契约,他不是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一种约定,它是共同体和其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它以社会契约为基础,是合法的一种约定;它对一切人一视同仁,是公平的一种约定;它除了公共幸福之外,不能在有任何其他的目的,是有益的一种约定;他有公共力量和最高权力做保障,是稳定的一种约定。——卢梭《社会契约》卢梭《社会契约》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在卢梭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流思想有何特点?
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教材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10分)
材料三

图一孝文帝着汉服出行图图二 19世纪末一日本男子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4分)
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新中国成立后30年,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再度申说了其“造炮制船”的主张,表示:“至恭亲王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已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曾国藩全集》奏稿三,第1603页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等洋务派开启中国现代化大门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
材料二 1957年,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提出中国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但总路线公布以后,一再加快赶超速度,先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后又改为三年赶上英国。为了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几千万人上山炼钢,小高炉遍地开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赶超美、英和“大跃进”是否可行?为什么?结果如何?
材料三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大致有三种看法:1.中国改革是成功的,有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奇迹论”;2. 中国改革不成功,未来前景不妙,有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崩溃论”;3.中国改革既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终结局难以预料。日本也有学者,例如长谷川庆太郎就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的特点是严重依赖低端产品和外资企业产品出口,同时严重依赖购买外国专利和外国技术,而一旦这些通道出现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中国越来越依赖外贸和外国技术及机械设备,发达国家也就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目前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好购买日本的专利,继续引进日本的技术,这样以来就受制于日本,为自己套上了枷锁。因此,“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摘自路爱国《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国外的一些评价与看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11月)归纳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长谷川庆太郎所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你怎样评价。
通过上述三则材料,你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哪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