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几千年来的中国,有人崇拜孔子,有人批判孔子,但是谁也绕不开孔子,孔子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子之武城(鲁国小邑,当时孔子的学生言偃任武城宰),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
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谓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地用礼乐进行教
育吗)子游(言偃字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
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同学们)!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
(1)材料一中言偃任地方官实践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孔子作为
教育家的哪些风格?
材料二 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意指借鉴)。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誓无耳。
——唐太宗
(2)唐太宗自称好“周孔之教”,结合材料说明他弃法崇儒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
唐太宗是怎样从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方面实践“以仁义为治”的。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戊寅,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至
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至圣迹殿,览图书。至杏坛,观植桧。入
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顾问鲁壁遗迹,博士孔毓圻占对甚详,赐官助教。诣孔林墓前酹酒。
书“万世师表”额。       ——《清史稿》
(3)结合材料说说康熙帝对孔子和儒家思想采取了什么态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
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尧舜的政治,名义上虽
然是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所以孔子总是宗仰他们。……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民权的
见解,二千多年以前已经早想到了。” ——孙中山
(4)从材料中归纳,孙中山认为孔子主张“民权”的依据是什么?孙中山在理论上和实践
上对“民权”思想有哪些新的发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主义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利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此后没在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现代化的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的灾难。
——以上材料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四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认为:“如果人是天使,那么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追求个人的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请回答:
(1)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利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依据材料二,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4)据材料四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原因是什么? (2分)美国的1787年宪法对政府进行怎样的”内在的限制””? (1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联何忧也!”
——《贞观政要》
材料四所谓“旨从内降”,就是犯罪案件,在三法司拟罪之前,已由锦衣卫拟罪请旨,或直接由君王授意如何拟罪。那么三法司的审判就是走形式而已,这样的话生杀予夺在于一人。
——朱永嘉《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材料五在清末新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三代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思想对秦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哪两种权威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有何不同?这种结果的变化说明什么?
(4)材料五中法制改革的原因是“今昔情势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哪些情势不同。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非不尽瘁,庸有济乎?……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材料二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就有人主张建立一个国际合作组织,作为防止另一次破坏性世界冲突的有效手段,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国际联盟于1920年1月10日宣告成立……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并实现国际和平与安全……为此,盟约规定了缩减军备、共同防止侵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制裁等保证条款。
——张贵洪 《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
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作出了让步,但实际上……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他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否决权却归于无效。
——王斯德等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大批新兴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会员国由最初的51个增至1960年的96个,1980年的154个,其中78%是第三世界国家。它们把联合国看作“让世界听到我们声音”的最重要的讲坛,反对把联合国作为一两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主张联合国的事要由所有成员国共同来管。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建立国际联盟的最主要背景。国际联盟的最主要任务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表明美国对建立之初的联合国有何影响?它是通过什么方式施加这种影响的?(6分)
(3)依据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是不能促进我们达到目标的一切东西,我们都应一概斥为无用。
——斯宾诺莎
材料二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证。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
材料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契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宾诺莎所说的目标是什么?“一切无用的东西”又指什么?
(2)材料二中,立法者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除立法权外,作者认为的国家权力主要还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以上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共同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