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几千年来的中国,有人崇拜孔子,有人批判孔子,但是谁也绕不开孔子,孔子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子之武城(鲁国小邑,当时孔子的学生言偃任武城宰),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
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谓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地用礼乐进行教
育吗)子游(言偃字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
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同学们)!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
(1)材料一中言偃任地方官实践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孔子作为
教育家的哪些风格?
材料二 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意指借鉴)。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誓无耳。
——唐太宗
(2)唐太宗自称好“周孔之教”,结合材料说明他弃法崇儒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
唐太宗是怎样从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方面实践“以仁义为治”的。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戊寅,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至
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至圣迹殿,览图书。至杏坛,观植桧。入
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顾问鲁壁遗迹,博士孔毓圻占对甚详,赐官助教。诣孔林墓前酹酒。
书“万世师表”额。       ——《清史稿》
(3)结合材料说说康熙帝对孔子和儒家思想采取了什么态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
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尧舜的政治,名义上虽
然是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所以孔子总是宗仰他们。……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民权的
见解,二千多年以前已经早想到了。” ——孙中山
(4)从材料中归纳,孙中山认为孔子主张“民权”的依据是什么?孙中山在理论上和实践
上对“民权”思想有哪些新的发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3分)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一方。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灌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l906年)
材料二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迭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定义。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l919年)
材料三 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 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1923年)
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孙中山《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1924年)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含义并作简要评价。(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新发展。(2分)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基于这些认识,孙中山开始新的革命探索,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5分)
(4)就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谈点你的认识。(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晚年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41年
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
1842年
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
1852年
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
1856年
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中国必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建设强大的现代军队,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现代化的前提是政局的稳定,因此他主张采取君主立宪制度。
——郭熹微《看西方现代化对康有为的影响》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说明魏源晚年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 康有为与抵抗派相比有何异同点。(4分
(3) 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伦理觉悟”的具体表现。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 (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入明以后,福建建阳书坊(书坊,从事雕版、印刷、出版销售书籍的手工作坊)刊刻通俗小说在嘉靖、万历时达到顶峰。据统计,自嘉靖至泰昌(1522—1620年)共99年间,建刻通俗小说占整个明代通俗小说总存量的近20%,高居江浙等其他地区刻本数之上。嘉靖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于工笔白描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致使晚明通俗小说几乎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当时的插图本在书名上多冠以“绘像”、“绣像”、“全像”等字样,以期引起读者注意。
——摘编自傅湘龙《晚明、晚清商业运作与小说刊印形态之变迁》
材料三 (在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 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福建本几遍天下”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晚明时期福建印刷业发展的表现。
(3)综合材料二、三,概述印刷术的发展与传播在当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民为贵,社稷(指国家)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众)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指皇帝)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孟子为实现这一关键因素的具体主张。
(2)材料二的观点被称为“天人感应”学说,据材料归纳董仲舒提出该学说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评判“爱民”、黄宗羲评判“天下之治乱”的标准。
(4)概括以上材料共同体现的儒家思想。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及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10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