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党中央规定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
材料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材料一中的内容可用“一化三改”来简要概括。其中“一化”指的是什么?“三改”指的是什么?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所述的总路线?
(3)材料三的内容可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含义各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区别 世界三大宗教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1)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及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材料三(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3)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4)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政策产生的不同作用。

两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政治方面出现了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虽然彼此间屡起战端,但议和后的和平为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到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材料一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北宋真宗率宋军与辽军交战后议和,请写出盟约的名称。请写出南宋时期,宋金和议后划定的分界线。
(2)据材料二,宋代的重要粮仓在太湖流域的哪些地区?别致的冰裂纹瓷器出自哪一个窑口?宋代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管理机构?

观察漫画“今非昔笔”,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中的“我”,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你有类似图中的“我”的感受吗?请举一例说明。

以下一组图片资料是同学们开展一次纪念活动收集的。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请以“新中国外交足迹”为主题,按时间先后重新排列材料一中的这组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入图片的英文代号)
(2)“我们的朋友遍及五大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4)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1998年,全国已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
材料四:“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摘自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为解决西藏问题,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什么?西藏的解放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2分)
(3)材料三诗歌中的“喜事”指什么?
(4)依据材料四回答:目前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5)如果上述材料是提供给你的研究性学习材料,请确定上述材料的主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