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完成下列题目。
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
三岁多的时候,他睡觉不好,总难以哄入睡,爱和大人一块儿熬夜。缺觉就长不好,他
矮、瘦,不像同龄的孩子。
后来,能听懂故事了,问题才有了转机。妈妈开始给他讲睡前故事。
他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
三岁的他会想问题了。讲完,他问妈妈,为什么乌鸦不一下子叼个大石头呀?妈妈笑了,
傻孩子,旁边只有小石子呀!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爸爸每月都给咱们寄钱,
就像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攒起来。攒多了,咱们家就有水喝了。
那时侯,他的爸爸在矿区工作。在他印象里,爸爸的脸总是黑的,像乌鸦。
一开始,他听故事很兴奋,越听越精神。听完一个,总要缠着妈妈再讲一个。妈妈的故
事很有限,妈妈越来越局促,越来越疲于应付他。后来,妈妈有了主意。妈妈专讲《乌
鸦喝水》,讲到故事最后,就教他数数,数石子。乌鸦开始叼了,一颗、两颗、三颗……
数着数着,他仰着小脸儿就睡着了,梦里全是乌鸦,满天飞。
再后来,妈妈接到了一个通知。妈妈接到通知急急忙忙地将他寄放在姥姥家,一个人去
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回来时,妈妈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姥姥说,那是哭的。
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走后,妈妈没再嫁人,矿上给妈妈安排了个打扫卫生的活儿,靠每月几百块钱维持
生计,供他上学。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妈妈的脸也越来越黑,头发越来越白。像乌鸦,
又像白头翁。
他长大了。
大学毕业,他在爸爸生前工作的煤矿参加了工作。本来,妈妈死活不愿让他再干这一行
的,但是,现实往往不能容忍人们去感情用事。只有原单位才好分配,他的同学,毕业
两年了仍在流浪的有的是。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他听过“乌鸦反哺”的故事,
他发誓,要让妈妈后半生过上好日子,“喝”上最好喝的水。
几年后,他当上了副矿长。
他不满足每月的那点“小石子”,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矿。他是大矿副矿长,开
个小煤矿,在当地算不得稀罕事儿。他的小矿,除了工人,其他一切所需都可以从大矿
调来,他有条件。有人背后偷偷叫他“公私合营”。他以低廉的成本逐渐击败了同行的业
主,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他仍不满足,继续以各种手段引诱招拢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
展他的事业。
妈妈现在已经不愁喝不到水,但妈妈的头发比以前白得更厉害了,脸也更黑了。妈妈看
他整天忙得连喝水的功夫都没有,妈妈就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眼看他的小煤矿规模就要撵上他所在的大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煤矿由于安全
措施不到位,致使发生大规模冒顶事故,死亡78人!这件事,在当地成了头号新闻。
作为事故第一责任人,他被公安机关拘捕,正赶上国家集中整治私人小煤矿的风口上,
他一审被重判死刑。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对讲机里,他流着泪说,妈,儿不孝,没能让您过几天舒心日子。爸爸死后,您一手把
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现在,儿却不能为您尽孝送终了。临终前,儿有个要求,再给
儿讲个故事吧。
妈妈哭了,流着泪讲了他熟悉的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下来找水喝……乌鸦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投进瓶里,水面在慢慢升高。
但是乌鸦着急了,他是只性急地乌鸦。它这会儿渴得厉害,不愿意慢慢地等水长高。乌
鸦飞到别处,捡了一块大石头叼了回来,一下子将大石头投进瓶里。结果,“砰”地一声,
瓶破了,乌鸦一口水都没喝着。
听完,他失声痛哭起来,哭声回荡在整个死囚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文中刻划妈妈这个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概括文中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的性格特点。
文中的“乌鸦”具有很强的象征意,根据你的理解文中的“乌鸦”象征什么?
儿子在狱中,妈妈最后一次讲“《乌鸦喝水》故事新编”,有什么深刻含义?听完
故事,儿子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起来”?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⑴记得七八岁时,我写了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
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⑵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⑶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⑷“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⑸“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⑹“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⑺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小时。
⑻“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⑼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⑽“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 “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⑾“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⑿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在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文中划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是为了表现巴迪 的心情。
文章⑴—⑿小节以“我”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其大体表现为:

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
母亲对“我”
父亲对“我”
如何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一句话?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车前草
百草中我最钟爱的是车前草。它实在普通得很,山沟里,小路旁,任意牛羊践踏,随便路人嫌弃。夏天,爷爷在骄阳里,一遍又一遍地扯路旁的车前草。“扯这些莫名堂的草干啥?”爷爷不回答我,把扯了的车前草拿到太阳坝里去晒。爷爷不说,含笑的眉目间隐藏着庄重和严肃,我还是说:“这是一味药哦?卖了可以换钱。”爷爷不说,把一束车前草放在我的手里:闻闻。我闻,青豌豆角的气息,深绿的色彩。
当时,我注意到了那从绿叶中抽出的花穗,独独的一枝花穗,绿白色。在原野上,它的花一点不惹眼,但很干净,就像乡村女子那间干净的闺房。秋天的时候,花穗就结蒴果,这时候它的心情很好,偶尔抿嘴一笑,果内细小,溜圆的种子就会一一滚出。哈哈,就像乡村在草丛里遗失的一颗颗绣花针一样,再怎么找,也是找不见的了。只有等第二年春天,新长的车前草会告诉你当年它遗落的地方。
我在这个城市能想起乡村的车前草。就一个下午,我从城市里的边缘进入乡村,在那个乡村的一块菜地里,我看见了车前草,它和那些白菜、小葱相处在一起。我很感激菜农没有把车前草当野草一样除掉。我蹲在那棵车前草前,想起许多的心语。这么多年,我还不知道我心里对车前草还有那么多的牵挂。我以为,乡村铺油路了,水泥房子立起来了,车前草也就消失了。但车前草还在生长,它们仍然爆发出生殖的力量,见证着乡村的贫穷和富有。这么简单的一种草,遍地生长,伸手可触。当然,今天没有像《诗经》:“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①”那样歌唱车前草的了,但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些春天的旷野之上,风和日丽,成群的妇女一边欢欢喜喜地采着车前草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采完车前草,回家做一碗车前草汤,不加油,也不加盐,就那么一种苦苦的味儿,就那么一种涩涩的甘甜,让早春的阳光撒进汤里,让早春的晨露渗进汤里,然后,把这五彩缤纷的一碗车前草汤端给锄地的男人,那又该是多么含蓄和温暖的过程。
我蹲在城市边缘的一个乡村菜地里,看完车前草后,我顺手扯起它,想带它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把扯在手里的一束车前草,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放在我的鼻尖下,平静地享受着那种气息
我静静地享受着爷爷讲述的那个故事。知道车前草吗?那是当年汉将马武领兵伐匈奴,不料兵败被困,军中粮尽水竭,将士们患上“血尿病”,倒的倒,死的死。惟有三匹战马因常啃路上车辙边的无名小草,而幸免遇难。细心的车夫发现后,便挣扎着从车道旁扯来那种无名小草,生嚼吞食,不料腹泻竟然好了。他忙将此事禀告马武,马武即下令全军服用,几天内,患者全愈,终于杀出重围。后来马武为了纪念那种野草,就叫车前草。爷爷还说:人不分贵贱,草不分贵贱。车前草与百草有着一样的气息
在爷爷的精神世界里,车前草是一种圣草。
每个夏天,他总要积攒着几麻袋干车前草。也不见他拿到街上去卖,就那么攒着。在缺草的冬天,爷爷就解开麻袋,在干车前草上撒些盐水,作为黄牛的饲料。一把干车前草,代替粮食喂养了牲畜的胃。每次爷爷到地里,看见车前草,他都会多望上几眼,甚至俯下身子拔一株放在手上,抚摸一阵子。有时,他会扯了车前草的叶子,放在嘴里咀嚼。脆亮的咀嚼,一股清香亮闪在那个乡村的早晨或者黄昏。哦,爷爷,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动作,就像一个幸福的人,闪烁着温暖质朴的品质,心怀感恩,平静如水。
也许我平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记住这些车前草,记住这些给我恢复体力的青草。我能活在这种记忆里,在某个早晨或者黄昏,回想一下车前草的气息,也许生命中难解的问题,会在那个早晨或者黄昏化作一掬微笑、一阵微风、一声鸟鸣或一款月光,也许这就是我一生的幸事了。
[注释]①芣苢(fúyǐ):车前草。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文章题目是《车前草》,为什么取名“车前草”?描写的车前草具有哪些特征?(4分)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 (4分)
①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放在我的鼻尖下,平静地享受着那种气息
②车前草与百草有着一样的气息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秋天的时候,花穗就结蒴果,这时候它的心情很好,偶尔抿嘴一笑,果内细小,溜圆的种子就会一一滚出。哈哈,就像乡村在草丛里遗失的一颗颗绣花针一样,再怎么找,也是找不见的了。
②每次爷爷到地里,看见车前草,他都会多望上几眼,甚至俯下身子拔一株放在手上,抚摸一阵子。
文中最后一段写“也许我平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记住这些车前草”,你认为作者记住车前草是平生最幸福的事情吗?(4分)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有一种雅量叫容人
①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养,也是一种优良的生命质地,它喜与宽厚结伴,乐与谦和为伍。我们立身处事需有容人的雅量。
②容人要有用人之长的慧眼。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网罗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才能推动事业发展。刘邦出身低微,文才武略平平,却能一统天下,原因何在?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用人之长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因珠玉在侧,可能使自己相形见绌,需要我们有更宽的胸怀和更高的境界。
③容人要有谅人之短的胆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般来看,越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往往在另一个方面的缺点也更明显。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任命嗜酒贪杯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当时有人告诫他,此人嗜酒贪杯,恐难担大任。林肯却不以为然。他何尝不知道酗酒可能误事,但他更清楚在诸将领中,唯格兰特是决胜千里的帅才。后来事实证明格兰特的受命正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林肯在用人时能够扬人之长、谅人之短,颇受后人称颂。【然而谅人之短并不是无原则的,所谓能容忍的“短”,必须是小节,是不影响大局的。如果是涉及根本原则、妨碍大局的短处,就不能谅解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宽容有过错的人,激励他改过自新,他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一心一意作贡献。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善待徐向前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1937年,党内一致声讨惨败而归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惟毛泽东对其大加抚慰,并力排众议予以重用。最终在1948年,徐向前率领一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成的不足六万人的队伍,一个月内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对待他人所犯的错误我们要公正看待,不以偏盖全,不苛责求全,而应宽其过、恕其失、抚其痛、安其心,让那些有发展潜质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个缺点影响、被一个错误困住、被一个污点束缚。
⑤容人要有释人之怨的胸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竟连声称赞道:“陈琳的文章写得真不赖,骂得痛快。”官渡之战后,陈琳落人曹操之手。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陈琳深为曹操的宽宏大量所感动,竭尽全力辅佐曹操,使曹操颇为受益。
⑥“良匠无弃木,明主无弃士”。天空包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包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容人的雅量,何愁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何愁世界不变得更加美好?
全文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从论证结构来看,本文第②-⑤段属(2分,填序号)

A.总分式 B.并列式 C.层进式 D.对照式

(1)第③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2)第③段方括号内的文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请根据第④段论述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出填上合适的句子。
下列事实论据中适合用来论证第⑤段分论点的一项是

A.三国时期的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B.徐特立将教育部长之职让给瞿秋白,自己甘当他的手下。
C.钢琴演奏家李斯特推荐当时身怀绝技但家境贫寒的肖邦促其成名。
D.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射杀过自己而对他抱有成见,任用他为大夫管理国政。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1分)
动物导航之谜
①世界上许多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航能力。如生活在南美洲的绿海龟,每年6月中旬便成群结队地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2个多月,行程2000多千米,到达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在那里生儿育女以后又返回老家。2个月后小龟破壳而出,同样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游回遥远的巴西沿海。
②这种奇异的远航本领,鸟类可能更胜一筹。身长仅4厘米的北极燕鸥,每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筑巢产卵育雏,到8月份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份到达南极洲,到第2年春天,又飞回新英格兰,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
③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也有远途外出而不迷路的能力。这些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④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⑤通过信鸽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的远航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鸽子关在离家以西160千米的屋里,中午时打开电灯模拟黎明,然后放出鸽子,它们以为这是黎明,太阳在东方,但此时却正好在南方,鸽子看到太阳后就根据太阳来导航而飞向南方,它们还以为这是向东方朝家飞呢。
⑥蜜蜂和鸽子不仅在有太阳的时候能顺利导航,就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也能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有另外一套导航系统。科学家们首先通过实验发现蜜蜂对磁场很敏感。美国科学家沃尔科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鸽子带上一个小头盔,可以精确地控制每只鸽子飞行时的磁场。当控制头盔产生一个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就飞不回来;如果产生一个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又可直接飞回。这就证明鸽子是利用磁北极导航的。
⑦科学家们的实验,虽然已初步揭示了蜜蜂和鸽子导航的秘密,但是太阳、星星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使是地磁场的强度也会有变化。那么鸽子和蜜蜂是怎样根据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导航行为,至今尚无人知晓。加上动物种类繁多,海龟、昆虫以及大蝴蝶等能远航的动物,是凭借什么回到自己的老家的,这些秘密尚未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的继续研究。
第②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的_说明方法,意在说明_(2分)
阅读第③④⑤⑥段,完成下面两题:(4分)
(1)蜜蜂、鸽子是依靠__导航的。
(2)这四段内容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划线词“初步”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下面对文意理解正确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用南美洲的绿海龟的例子,说明海龟生儿育女非常辛苦。
B.第②段介绍北极燕鸥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强调飞行距离长。
C.第④段介绍了蜜蜂通过“舞蹈”告诉同伴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D.第⑥段用科学家的实验证明鸽子在阴天利用磁场来判断家的方向。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与困难掰腕子
①父亲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凄凉。为了能挣些口粮,奶奶一狠心,把父亲送到后草地换粮的车队。
②换粮回来的半道上,骡子病了。给牲口看病的工夫,父亲在一家车马店耽搁了一天多的时间。第二天下午,父亲只好一个人往回赶。天越来越黑,风也越刮越大。地上的积雪被扬得四散,天地之间灰茫茫的,看不清前头的路。父亲本打算走到前边的一个村庄,找一个地方住下来,但是往前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看不到那个村庄。
③天已经彻底黑了,又走了不知多少路,还是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影。父亲觉得,一定是迷路了。他把车上所有御寒的东西,都胡乱地穿在自己身上,又把两条麻袋片,搭在了还有些虚弱的骡子身上。天气越来越冷了,刺骨的寒风发着呜呜的怪响,毫无遮拦地穿透父亲的衣服,深入到父亲的骨髓深处。
④父亲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连车也不敢坐,也不敢选择一个背风的地方藏起来。他说,那种时候,人和牲口要是一停下来,很快就冻僵了。父亲牵着骡子,明明知道已经迷路了,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他知道走下去就能活下来。然而那一次,命运好像偏偏和他作对。车走着走着,突然掉进了一个雪窟窿,父亲爬到车底下,清理了积雪,自己帮着抬边辕,狠命地吆喝着牲口,一连试了几次,车就是出不来。风越刮越大,后半夜更是冷得难耐。有几次,父亲想舍弃了车和牲口,自己一个人逃命。但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子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不敢再想这些。后来,父亲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空车出来,再把东西装上去。父亲说,他当时冻得瑟瑟发抖而又筋疲力尽,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他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盛满小麦的麻包……
⑤第二天天亮,父亲发现自己赶着车在雪地上转了无数个圈,而前面的村庄,就在一里远的地方。
⑥以后的岁月,父亲偶尔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都会遇到点难事,关键是要学会和它掰腕子——再大的困难,只要心里不松劲,掰腕子永远输不了。
通读全文,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父亲遇到了哪些困难?(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2)父亲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从全文来看,第1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结合具体的情境,揣摩第4段画线句,说说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父亲?
第5段写“第二天天亮”后父亲所发现的情境。请你猜想一下,父亲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第6段父亲“意味深长”的话,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