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回答16~17题。
| |
甲 |
乙 |
丙 |
丁 |
| 广东 |
☆☆ |
|
☆☆ |
☆☆☆☆ |
| 四川 |
☆☆☆ |
|
☆ |
☆☆☆ |
| 新疆 |
☆ |
☆☆ |
☆☆☆☆ |
|
| 山西 |
☆☆☆☆ |
☆☆☆ |
☆ |
☆ |
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寒潮 酸雨 |
| B.酸雨 水土流失 |
| C.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
| D.土地荒漠化 寒潮 |
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和四川危害程度较低的原因分别是
| A.纬度位置 森林覆盖率高 |
| B.纬度位置 地形 |
| C.降水量 地形 |
| D.纬度位置 土壤 |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 B.风力侵蚀 |
| C.冰川侵蚀 | D.流水沉积 |
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
|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
|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
|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
下图为同时刻不同日期晨昏线图,斜线区域为T1时刻夜半球范围,阴影区域为T1时刻过后的T2时刻夜半球范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T1时刻,北京时间为 ()
| A.12月22日11:00 |
| B.12月21日11:00 |
| C.6月22日11:00 |
| D.6月21日13:00 |
T1至T2期间()
| A.北京昼长夜短 | B.纽约日出东南 |
| C.莫斯科正午影长变长 | D.地球公转变慢 |
某科研小组对我国某海岛(左图)进行了考察,并观测绘制了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右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该地可能位于()
| A.舟山群岛 | B.台湾岛中部 |
| C.钓鱼岛 | D.南沙群岛 |
在一年的观测中,该小组看到正午太阳在北方的时间大约是()
| A.3个月 | B.6个月 |
| C.9个月 | D.12个月 |
太阳从a到b的时段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沙群岛白昼逐渐变长 | B.台湾各地正午影长变短 |
| C.南海地区盛行偏北风 | D.舟山群岛位于梅雨期 |
下图为极冰融化后某岛屿海岸线的变化分析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该岛屿()
|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 B.四季如春,气候温凉 |
| C.热带草原面积广大 |
| D.河流由四周向中心汇集 |
根据该岛屿海岸线的变化,可以推断()
| A.①处有该岛面积最大的沼泽 |
| B.①处比②处坡度陡峭 |
| C.M河流程长,径流季节变化大 |
| D.N处形成淤泥质海岸 |
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位于甲地附近的某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毅行活动,甲乙之间虚线是行进路线。关于行进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①处远眺学校美景 | B.在②处欣赏峡谷雄姿 |
| C.在乙地感受飞流直下 | D.行进路线为由西北向东南 |
该地计划修建一水库,你认为最佳的坝址应选在()
| A.①处 | B.②处 | C.乙处 | D.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