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 B.风力侵蚀 |
| C.冰川侵蚀 | D.流水沉积 |
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
|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
|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
|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
下图表示我国四种农作物的分布,这四种农作物分别是( )
| A.①小麦②油菜③花生④甘蔗 |
| B.①棉花②油菜③花生④水稻 |
| C.①小麦②水稻③棉花④油菜 |
| D.①甜菜②甘蔗③棉花④水稻 |
2012年11月20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专家研讨会”在太原市召开。所谓资源型经济,是指依靠区域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的开采、初级加工,形成初级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回答下列各题。山西实施经济转型的原因包括( )
①煤炭等资源已近枯竭 ②单位GDP能耗高 ③工业产品的市场日渐狭小 ④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A.①② | B.②③ |
| C.③④ | D.②④ |
目前加快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中,不包括( )
| A.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 B.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 C.大力寻求绿色替代能源 | D.进一步发展资源深加工 |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 回答下列各题。
判断图中曲线名称正确的是( )
| A.①为石漠化面积 ②为环境人口容量 ③为生物多样性 |
| B.①为生物多样性 ②为环境人口容量 ③为石漠化面积 |
| C.①为环境人口容量 ②为石漠化面积 ③为生物多样性 |
| D.①为石漠化面积 ②为生物多样性 ③为环境人口容量 |
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崎岖 | B.降水丰富 |
| C.喀斯特地貌广布 |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
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下图表示三江源地区1950~201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对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高谷深,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
| B.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充足 |
|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
| D.积雪冰川多,水能资源丰富 |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三江源地区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 A.河湖流量增加,洪涝多发 |
| B.农作物播种时间推迟 |
| C.降水增加,水土流失加剧 |
| D.蒸发加剧,草地退化 |
下图示意某省气候舒适度分布。以平均气温 24℃、相对湿度70 %、平均风速2m/s作为人体最舒适气候条件,据此划分出最舒适区、舒适区、一般区、不舒适区与最不舒适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d为一般区,则最舒适区是( )
| A.a | B.b |
| C.c | D.e |
影响甲地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 | B.风带 |
| C.河流 | D.地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