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对第一段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
B.“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
C.“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
D.最后一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
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
对《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 弹奏声音粗重急骤,“切切” 弹奏声音轻细委婉。 |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冰下难”形容乐声的冷涩。 |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这首词的上下两片都围绕一个“愁”字抒写情绪,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写出其中的两点不同。
这首词里的数量词和时间名词的运用很有特色,请结合词句分别进行简要赏析。
赏析下面一首小诗,回答题后问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所写的这首诗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了洲头 |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C.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
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壮丽的湘江秋景,下列四组词语中选出最能表现深秋特点的一组是()
A.万山层林碧透争流长空万类 |
B.红遍尽染碧透百舸长空浅底 |
C.万山层林碧透长空浅底霜天 |
D.红遍尽染碧透长空浅底霜天 |
对这首词的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想象中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足点(橘子洲头)和诗人独立的高大形象。 |
B.“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静态色彩的描写,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 |
C.“百舸争流”突出船又多又快,“鹰击长空”着意描写力度,“鱼翔浅底”见出自由自在。三句点明“万类霜天竞自由”。 |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设问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怀,包含着忧思和责任,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题目(本小题共2题,共11分)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本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游钟山
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注:这两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在第一首诗的诗眼是“幽”,试做分析。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