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了洲头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壮丽的湘江秋景,下列四组词语中选出最能表现深秋特点的一组是(   )

A.万山层林碧透争流长空万类
B.红遍尽染碧透百舸长空浅底
C.万山层林碧透长空浅底霜天
D.红遍尽染碧透长空浅底霜天

对这首词的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想象中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足点(橘子洲头)和诗人独立的高大形象。
B.“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静态色彩的描写,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
C.“百舸争流”突出船又多又快,“鹰击长空”着意描写力度,“鱼翔浅底”见出自由自在。三句点明“万类霜天竞自由”。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设问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怀,包含着忧思和责任,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的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
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