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4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
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
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
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二: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
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唐代有定期举行的草市。草市在北
方称“集”,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市等。
材料三: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明清时期,
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
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
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
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1)《墨子》中的记述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有何特点?到明末,生产方式发
生了怎样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隋唐、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依于宪法以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
(2)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材料一《新唐书》:“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二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

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
(2) 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3) 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

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观察下列四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世纪20~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现象

图1 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

图2 美国人被迫廉价出售私人汽车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变化

图3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图4 今日商品任挑选
请回答:
(1) 从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当时美国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其实质是什么?
(2) 图3、图4分别反映了中国实行的怎样的经济体制?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或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手工业)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商业)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工商)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 材料一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白居易的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
(2) 材料二、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摘抄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
(3) 你怎样评价上述两种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