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生问题是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二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引起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一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4分)
(3)具体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
(2)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各举一例说明。
(3)概括分析说明同一时期欧洲变化巨大、中国变化较小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

阅读下面一组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的机器是谁发明的?这项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二的发明者是谁?这项发明有何意义?
(3)图二的发明能够运行是依靠什么动力?它能够取代图一的蒸汽动力的原因有哪些?
(4)上述两项发明分别出现在第几次工业革命中?由此你对科学技术有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科技发明
(件数)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中国的世界记录》)

类别
数学
天文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材料二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近代科学在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在这批巨人当中,排在最中心
位置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大国崛起》
材料三 下列是两幅反映现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图片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并举出一例中国古代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最中心的位置”。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你再举一例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
(1)材料一中图片的两个机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民国初年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你认为它的确立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体现出的原则、政体有何相同之处? 1954年宪法有何创新之处?
(4)材料四宪法修正案的颁布有何意义? 据上述材料归纳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