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洛汇流
侯发山
康二勇接班后,感觉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有时免不了心烦气躁,爱发脾气,爱训斥人,惹得相公们、伙计们,包括太太小姐们,都私下议论他,说他没有度量,不像一个当家人。
康百万也知道,但从没有说过他。
这一天,看到康二勇把当天的事务安排完毕,康百万就带他出去散步,说是要去看一看河洛汇流。
康二勇知道,父亲肯定有话对自己说,这是父亲的一贯做法,总是借古说今、借物说事,让人很快就能明白过来,而不是就事论事讲一些大道理。
他们坐船顺洛河而下。
河里来往的不少船只都是康家的。各式各样的船都有,有舵楼船(康家的太平船属此种类型的船),有瓜皮船,有鸡窝船,有小方船,等等。附近一个船上的伙计喊着滑稽的号子:“螃蟹说它行路正,刺猬说它身上光,屎壳郎推个粪蛋子,一路吆喝着卖麝香……”
康百万和康二勇并未坐康家的游船,而是坐一种象鼻船。这种船船身轻,阻力小,航速快,又名“草上飞”。但这种船行驶不稳,导致事故偏多。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象鼻子船,两头尖,不是沉底就是翻。”不过,康家的象鼻船经过自家船厂改造后,极少出现事故。
也就是一袋烟的功夫,他们来到了观看河洛汇流的最佳地方——邙岭上的伏羲八卦台。此地北临黄河,南依连山,东据虎牢,西望洛川。“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句。巍巍北邙,蜿蜒连绵,芳草萋萋漫延至洛河边。他们去的时候,正在这里游玩的人也不少。有认识康百万的人忙与他打趣道:“老掌柜,今天怎么有闲情逸致来这里?这要耽误多少生意啊?”
康百万呵呵一笑:“欣赏到美丽的景致,心情愉悦,神清气爽,也是千金买不来的……”
父亲是让自己来赋诗填词的?康二勇心里一惊,忙搜肠刮肚的酝酿佳句。
黄河河道虽然在巩县这一段较为平缓,然而还是裹挟着西北高原上的黄土烈风,咆哮奔腾,滚滚而来,一副锐不可当的霸气,呈现着无比的刚强和浑厚。如果说黄河是一位粗犷的男子,而洛河则像一个柔美的女子。洛河在黄河的南边,河水清澈,如舞动的丝绦彩带,蜿蜒而来,像是羞羞答答来跟黄河约会似的。两条河相会后,两水清浊交汇,河洛分明,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井水不犯河水似的。依偎着绵延数里后,两条河交织在一起,以顺时针方向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好像谁也不服谁在搏斗似的,纠结在一起。相交处的一条水线清晰可见,这个漩涡一半黑一半白。再往前看,漩涡没有了,两条河成了一种颜色,成了一条河流——黄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潋滟,又像微风吹拂着金黄色的绸缎,壮观无比。
“真美啊!”康二勇叹道。
康百万说:“二勇,看看眼前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康二勇茫然地看着父亲,不知道他老人家要他回答哪方面的问题。
康百万重复道:“看到河洛汇流你有何感触或者说是感悟?”
康二勇说:“黄河强大,洛河弱小,所以最终被黄河吃掉……爹,我说的对吗?”
“说的也有道理。”康百万说,“对于同一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河洛汇流这个景象我琢磨到了‘和谐’。只有和谐了,方能畅通无阻。黄河正是不拒细流,才能成为一条大河的……”
康二勇一下子茅塞顿开,心旷神怡,如沐春风。
康百万侃侃而谈:“和谐、包容、自强不息,这是黄河的精神,也是河洛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和谐,无论干什么事,不去斤斤计较,才能没有障碍,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小说月刊》2012.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读,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情节平和舒缓,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结尾处卒章显志,并与前文形成照应。
B.写康氏父子并不坐自家的船,而是坐一种叫“草上飞”的小船,间接表明黄河水势的浩大与奔腾。
C.第8段写“有认识康百万的人忙与他打趣”,此处的对话看似闲笔,实则暗示了康父对康二勇寄予厚望,颇费心血地精心培养他。
D.小说用朴实、隽永的语言,描写了民谣号子以及河洛汇流的壮景,充满地域风情,给人诗画般的美感。

E.通观全文,康二勇并不像开篇人们议论的那样,这说明认识一个人要客观、全面,就像文中的康百万认识河洛汇流一样。
小说六、七段引用了号子和歌谣,有何作用?
简析第11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康百万说:“只有和谐了,方能畅通无阻。”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及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到台湾观光游览,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必不可少的一站。从台北市中心乘出租车,不到三十分钟便可抵达双溪,现在每年到这儿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数,达二三百万之众。面对斑斓古朴的铜器、温润的玉器、晶莹的瓷器和褪色的字画,人们感慨藏品精致、丰富的同时,也会生出许多好奇,为什么这些明清宫廷收藏,会在台北而不在北京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产生是以故宫文物迁台为根由的。而这批文物迁台之前。还经历了博物馆界的创举——“文物万里大迁徙”。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30年代,正当博物院的各项工作走向正常时,因日寇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宝安全受到威胁,故宫文物南迁作为权宜之策被提出。
威严显赫的紫禁城,经过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经营,珍宝秘笈无数,迁运自然以珍品为主。陈列室的展品是经过选择的精品,属必装之列。其次是存于馆库房中的文物,都是由各馆在各宫殿里选拔集中的。装完这些之后,再到各宫殿去直接选装。装箱也有一定的要求,要经得起长途运输的颠簸。故宫工作人员从琉璃厂的古玩商人那儿学到诀窍,即一要装紧,二要隔离。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以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及秘书处4个单位分别装箱编号,从1932年秋开始办理,到1933年5月最后一批运出,共装文物13491箱。
当时有不少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胡适担心数量甚巨的古物在移出北平城途中难免丢失或受意外的损坏,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上海、南京、洛阳等地多设几个博物馆,将故宫同样的物件分地储存。但因政府对文物南迁之事态度坚决,胡适等无可奈何,遂以北平图书馆委员长的资格,消极反对该馆储藏的宋元善本书籍的南迁。
鲁迅也是坚决反对故宫文物南迁的。他说倘若“因为古物有限,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也罢”,“但我们也没有两个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要古”。面对即将远离皇城的古物,他沉痛地拟诗道:“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此诗发表在1933年2月6日的《申报》上,而正是这一天,故宫首批南迁的文物起运了。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物南迁是国家安全受威胁的情况下,迫不得已采取的举动,但并未对文物的保存和研究带来不便,反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文物南迁的成功实现,是文物研究历史上的史无前例的大举动,当时的权宜之计现在看来也不失为英明之举。
C.胡适、鲁迅等文化名人反对南迁的主张是经过严密考虑的,对于我们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仍有重要意义。
D.有效的组织,周到的安排,大胆借鉴是成功实现文

物转移的有力保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说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读下面自然科学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纳米技术
科学家为我们勾勒了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计算机能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种重要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中国科学家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室温下的超塑性:纳米铜“能屈能伸”达50多倍而“不折不挠”……新世纪来临之际,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早已在纳米领域拉开序幕。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日本到欧洲,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最近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计划的研究开发重点;德国也把纳米技术列为21世纪科研创新的战略领域,19家研究机构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更是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仅荚国政府部门在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就将从1997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近5亿美元。试图像微电子那样在这领域独占老大地位。一时间,“纳米热”遍及全球。
环球同此凉热,纳米科技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早在纳米科技兴起之时,中科院就紧跟国际水平,用原子“写”出了“中国”和中国地图。近年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纷纷在立项和资金上对纳米研究给予支持。
从在国际上首次把氮化镓制备成一维纳米晶体,到合成世界上最长的“超级纤维”碳纳米管,从组装出世界上最细且性能良好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到合成出高质量的储氢碳纳米材料……我国科学家纷纷联手,在这一最活跃的前沿科学领域里勇敢搏击,不仅建立了几个纳米材料研究基地,而且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绩,奠定了我国在这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谁投人纳米研究的资金多,谁就将抢占到纳米领域的高地。
B.我国在纳米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还有可能继续一段时间。
C.随着各国在纳米领域内的竞争日趋激烈,战争将悄无声息地爆发。
D.纳米技术的研究,将产生更多的纳米电子学及其相关的科学。

下面一段文字是马克·吐温侧面回答一个人提问的话:
有个礼拜天,我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迷亚洲传教士的苦难生活,当他说了5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这件有志义的事情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10分钟后,我就决定捐助的数目减至2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后,我又在心里减到5元;过后,当他又讲了1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两块钱。
那个人的提问应该是( )

A.传教士的说教你相信吗? B.你对“好善乐施”有何看法?
C.演说的效果从哪里来? D.演讲最忌讳的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对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持续不断,风大,时间长 B.雪花之大,时间长,范围广
C.雪花飞扬,风烈,范围广 D.持续不断,风雪交加,时间长

对上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渲染严酷的气氛 B.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暗示一场危险正袭来 D.给人物的活动作了铺垫

对下列句中“却”字的用法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①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③等到天明,却作理会。④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⑤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A.①③⑤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②③ 相同,④⑤不同
C.①②③④⑤都不同 D.②⑤相同,①③④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