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在十一届全国人大2987名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代表中有归国华侨代表35名,香港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36名,澳门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12名,台湾省选出的代表13名。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70%以上。农民工代表有3位。
材料二:近年来我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议案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涉及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提案分别交由有关国家机关负办理。
材料三: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都要审议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两院”的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报告和议案。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政治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10)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日渐复兴的美好家园。
材料一 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富裕强大却山秃水臭同样不是美丽中国。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就必须科学应对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生态系统的退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建设美好家园。
材料二 建设美好家园,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2)运用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知识分析材料二。
材料三 战国时期,荀况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也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从“载舟覆舟说”到“人民观”的演变的认识。
(4)材料三蕴涵了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哪些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5年我国GDP、财政收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

注:数据已扣除价格因素。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更公平”三个字写进党代会报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执政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这一经济信息产生的影响。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党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理论依据。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制度建设上的第一个行动就是进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税收弹性系数变化情况、中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表1:中国税收弹性系数变化情况


“九五”期间
“十五”期间
“十一五”期间
GDP增长率(%)
8.3
8.8
11.2
税收增长率(%)
11.4
15.5
21.8
税收弹性系数
1.37
1.76
1.95

注: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若税收增长率小于GDP增长率,即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则纳税人整体税负减轻。
表2:中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20世纪80年代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0.21~0.27
0.4
0.463
0.469

注: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指标。0.3以下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材料二 有关专家指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与减税密不可分,当前需要“放水养鱼”,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居民的消费能力,释放经济的增长能量。
材料三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国家实行结构性减税的重头戏,但是它的推行却困难重重,像酒楼做出的一桌饭菜,成本要素的价格是隐蔽的和不稳定的,税务部门要对一个服务产品的增值额进行核算很困难。为此,国家把上海作为先行试验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采取“分档分行业税率”等具体措施加以落实,使这项改革在曲折中得以前进。
(1)结合材料一,请对我国的税收弹性系数和基尼系数作出简略判断。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实现“收入倍增计划”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谈谈你对“营改增”的认识。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材料一 现代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好的公共服务,吸引了大量资本、技术、劳动力向“北上广”等中心城市聚集。大学生小娅毕业后,再三考虑,决定留在上海就业,“虽然竞争激烈,但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我想在上海打拼几年,有了经验之后再自己创业”。
材料二 “青壮打工去,收禾童与姑,留守儿童苦,空巢老人孤……”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农村出现了土地撂荒、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等问题,这对农村基层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一中小娅的就业选择。
(2)从《政治生活》角度,针对材料二中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请你就创新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
图1 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图

注:2011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为历史峰值。
图2 中国满负荷工厂工人工资占美国满负荷工厂工人工资比率变化图

注:A、B分别表示中国满负荷工厂工人工资占美国满负荷工厂工人工资比率变化的不同趋势。
材料二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世界各国出口成本低廉的产品成为“世界工厂”,成就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劳动力供给格局转变将对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联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的有关信息,在图2 A、B中作出选择(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并说明选择的理论依据。
(2)我国企业应如何应对劳动力供给格局的转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