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交售粮食 |
||
1976年 |
35000斤 |
230斤 |
|
||
1979年 |
132300斤 |
800斤 |
30000斤 |
||
1980年产粮 |
5.02亿公斤 |
|
|||
1981年产粮 |
6.70亿公斤 |
|
|||
1982年产粮 |
7.15亿公斤 |
|
|||
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农民热情高涨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中根据图2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1分)
(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2分)
辨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写出题干错误的史实或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西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后,西方的古典文明就此毁灭,逐渐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位西班牙商人来到意大利,拜会了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莎士比亚。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封建君主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材料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他写的史学著作是什么?
(2)材料二是这部著作编写的目的,“古”“今”分别指何时?“成一家之言”指的又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雄国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剪伯赞
材料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汉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汉武”指谁?请举出能反映“长城万里遍烽烟”的一次重大战役名称。
(2)两则材料盛赞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作用?
读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中的工具是谁发明的?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2)该项发明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识读下图
图一: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二:西汉疆域图
请回答:
(1)仔细阅读材料一,你能否将图中所标序号代表的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名称填在上。
①②③④⑤
(2)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谁?
(3)对材料二中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