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书福的发财心得:“鲶鱼”和“蝉”
盘点2005年的中国汽车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物——李书福。少了他,中国汽车界会平添几许寂寞,锐减几分活力。
鲶鱼——激活一潭死水
挪威的渔民出海捕捉沙丁鱼,为了防止沙丁鱼到岸时死亡,在运输沙丁鱼的容器中放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沙丁鱼为避免被吞食,在有限的空间内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李书福就是中国汽车界的鲶鱼。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整个学生时代,李书福都是在台州度过的,可以说,浙江浓郁的商业氛围,对他日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6年,李书福投资5亿多元,开发家庭用的微型货车和轻型轿车,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位农民企业家的800亩汽车制造中心,居然形成了3分钟生产一辆汽车的生产能力。因此,在世纪之交,中国汽车工业游进了一条“鲶鱼”。
这条名叫“吉利”的鲶鱼逆流而上,掀起骇人的巨浪,将一潭死水的中国车市搅得浪涛滚滚。李书福造的汽车多,却卖得便宜,款式豪华美观的吉利汽车,每辆售价只4万多元,是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廉价的。由于吉利接连引爆4次降价风潮,突破了4万元价格的瓶颈,许多被人熟悉的品牌车车价纷纷跳水,从而开始了中国低价轿车的市场。价格策略一直是吉利得心应手的杀手锏,在车价居高不下、老百姓持币待购的国内汽车市场上,吉利是一条四处游动的“鲶鱼”,不断突破所谓的汽车价格底线。
李书福个性张扬,性格执著,眼光敏锐,这使他容易被人放大,超越企业本身,而企业发展显示出的强有力的生命力与李书福的个人英雄主义相得益彰。胆汁质的吉利完全是李书福式的性格,年轻奔放,做事高调甚至突兀,喜爱大张旗鼓,勇于挑战,目的性强。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能制造出汽车界的鲶鱼效应。
2004年之前,李书福靠单一的攻击性价格策略,初步在竞争并不充分的中国汽车市场打开了局面。
蝉 — 吸吮他人汁液蜕变
蝉潜伏在地下时,它被称为“若虫”,以吸吮植物根部汁液维持生命。李书福的用人之道、技术创新和资金运转方面颇得蝉的精髓,他善于吸纳他人的力量,通过改良创新后供自己发展。
李书福非常重视人才,他挖来浙江省财政局的徐刚,挖来了上海大众的南阳,组成在吉利堪称阵容豪华的管理团队。为提升研发能力,专门聘韩国专家担任院长,并开始在海外研究机构挖掘专业人才。
在吸纳别人的人才得到发展后,李书福开始进行蜕变,在台州高调抛出“吉利未来人才基金”,每年资助100位贫困学生赴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就学,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汽车制造技术人才,为吉利的自主品牌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在技术创新方面,李书福一直使用“依样画葫芦+改良”的方式。1989年,李书福花6万块钱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轿车,庖丁解牛后,李书福说:“我看了一下,并没有多少东西嘛。”通过模仿完成了自己的技术成长,通过吸收一批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以及与国外公司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吉利学习并掌握了整车设计流程的规范化和更多的设计细节技巧,进入完全自主开发阶段。
在资金方面,李书福从最早的“老板”工程,借助浙江本地丰富的民间资本,到香港的买壳上市,引入国际市场资本,无所不用其能。
2003年李书福的吉利控股集团斥资亿港元增持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吉利汽车的17亿股,成功实现香港上市。此次用于收购的资金仅仅是卖方提供的贷款,李书福一分钱没掏就坐上了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现在,李书福的吉利逐渐从学习走向超越,由原来的吸取和模仿走向自我独立创造,实现了质的蜕变。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李书福善于使用模仿加改良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种和蝉善于吸吮他人汁液具有相似之处的生存之道让吉利实现了质的蜕变。 |
B.李书福在吉利汽车事业的经营中不断地运用降价策略,这既使吉利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壮大了自己,也使之稳步走向未来。 |
C.作者赞赏李书福张扬的个性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希望有更多的李书福式人物来制造汽车界的鲶鱼效应,提升中国车市的竞争力。 |
D.本文的构思比较新颖独特,这从文章的题目和小标题的处理上可以看得出来,这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E.作者紧紧围绕传主的精神品质来组织材料,对人物事迹进行分类介绍,这既有利于作者行文,又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文中介绍了有关鲶鱼和蝉的材料,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本文主人公有那些特点,请分条概括。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李书福的成功之道对追求成功的人有何借鉴意义?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谈病(节选)郝郑宏
①一日,表弟来访。时值南方高温,森林火起,北方春早,麦苗不生……
②寒暄过后,知他学医,遂与他谈起有关医学的话题,问他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
③他对此话题不甚感兴趣,支吾道:鲁迅似说过中医亡国。问他中医如何亡国,他便不作答。
④我说,换个角度,你平时喜欢玩电脑,我就向你请教一个电脑方面的问题,你认为是否可能发明一种非常高明的杀毒软件,不仅能把所有电脑病毒都杀掉,并从此以后,使电脑病毒绝迹?
⑤他想了想后说,不可能
⑥其实答案很简单,除非人类彻底断了发明电脑病毒的念头,否则再高明的杀毒软件,也不可能使电脑病毒绝迹,杀毒软件和电脑病毒之间本来就是相生相灭的关系。
⑦再回到医学的话题。现代西方医学与疾病的关系何尝不类似于杀毒软件与电脑病毒的关系。古代的事不必说了,那时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是毒虫猛兽。倒退几十年,那时人们身上头上生虱子、肚子里有蛔虫都是很常见的事情;等里用现代医学的手段把寄生虫杀死了,更小的东西,如细菌、微生物就冒出来……当年欧洲人入侵非洲时,普遍感染上各种所谓不知名的“热带病”,死人无数。欧洲医生遂不计辛苦,经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某种“药物”,可以杀灭“细菌”或“病毒”。但同时也完成了“细菌”或“病毒”间的一次生物链传播。从此,新的“病毒”被制造出来,以致无穷无尽。
⑧其实这一切麻烦的根源在于欧洲人的入侵行为。只要欧洲人不入侵非洲,就不会有什么“热带病”,社会也不必养活如此多的一生。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此类“无中生有”的人和事太多,说回来还是人心出了问题。比如:只要人类少一点嗔恨心,多一点平等心,就不会有那么多战争的威胁,也不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制造武器和养活军队;只要人类少一点贪婪多一分智慧,就不会导致如今把自然环境搞得如此恶劣(以致四时紊乱,气候颠倒),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天气“预报”、人工“增”雨“科学”抗旱……
⑨既然谈到人心,这就可以把话题引到中医上来了。
⑩“不治已病治本病”,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皇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否则“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1然而现代人终日做着“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苦差事却不以为苦,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提醒道:“人类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方面所谓的进步,都是建筑在我们无法忍受的损失之上的。
○12损而又损,圣人的时代一转眼就过去,圣人的言论片刻间就被遗忘……与此同时,电视上一群小人儿在欢呼:朝老天开炮!人工“增”成功了!
○13本来下雨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何以竟变得如此复杂呢?下列对文题中的“病”的理解,能准确体现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A.指认身体里的寄生虫、细菌、微生物等“病毒” |
B.指欧洲人入侵非洲时感染的不知名的“热带病” |
C.指现代生活中人遗忘圣人言论、欲望过度之病 |
D.指自然界高温、干旱、沙尘暴等异常气候现象。 |
对文中画线句子“不治已病治本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指社会上的人们生病了才想到要去治疗,才想到要锻炼身体、从根本上杜绝生病 |
B.指中医提倡的不要等病象已成才去治疗,而应由表及里、从根本上找原因去防治。 |
C.指中医注重“以预防河五脏调和为本”的养生之道,不主张等病患已显才去治疗 |
D.指对社会及自然界的各种“病”态现象都要注意从表相岛内里找原因去“治疗” |
对这篇文章内容、思路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以自然、人体之“病”引出的话题,最后归纳到“人心”之“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B.文章借中医之说,谈治世之道,暗含了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
C.文章以杀毒软件与电脑病毒的关系类比现代西方医学与疾病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是相生相灭的。 |
D.全文以自然界的“病”为线索,在①⑧○12○13节都提及抗旱问题,形成一种呼应,思路清晰。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习记忆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有些人是出于好奇:脑袋怎么能学这么多东西?记这么多事情?有些人还希望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获得今年美国《科学》杂志给优秀分子生物学研究生颁发的大奖的中国留美学生时松海,研究的是神经可塑性,这与学习和记忆是有紧密关系的。通俗地说,神经可塑性是在经过刺激或训练以后,神经系统功能上发生的变化。学习记忆是其中主要的一类。
时松海获奖工作是研究LTP的分子机理。LTP是在对高等动物的神经可塑性的细胞机理研究中,1973年,英国的布理斯(Tim Bliss)和挪威的洛默(Terje Lømo)发现的长期性增强作用,是神经可塑性机理的重要发现和主要模型。神经细胞直接的信息传递是在两个神经细胞的联结部位(称为突触)进行。突触前分泌的信息分子作用于突触后的受体分子,从而传递信息。时松海发现LTP可以调控受体进入突触后膜上特定区域。时松海研究生期间有两篇共同第一作者的《科学》和一篇第一作者的《细胞》论文,是突出的纪录。他原在冷泉港马林洛实验室做研究生。时松海毕业后去加州大学詹裕农(Yuh-NungJan)和叶公杼(Lily Yeh Jan)实验室做博士后。时松海目前在詹和叶实验室的同事们包括其他研究基础较好的博士后如李华顺和洪扬。今后几年,时松海在博士后阶段如果继续有优秀的工作,应该可以获得较好学校的助理教授职位和自己独立的实验室。他研究的神经科学不仅是科学家好奇心驰骋的领域,也对人类健康有意义。因为神经系统的疾病对社会的影响显得越来越大,包括老年痴呆、神经退行性变和中风。时松海用多学科手段进行研究,也适合综合性很强的神经科学。世界上研究神经科学人员不断增加,美国神经科学会于1970年成立时仅500多会员,到1998年已超过2万8千了。即使如此,许多有趣的课题目前研究还不深入,比如语言的神经机理。因此,还有许多待开发的领域,需要许多时松海和其他对激动人心的科学感兴趣的年青人。对于学习记忆,科学家们的理解还是很初步的。(饶毅)
——摘自2005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有删改下列关于神经可塑性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神经可塑性是在经过刺激或训练以后,神经系统功能上发生的变化。 |
B.神经可塑性的实质是神经细胞的可调控性,因此,此项研究的实质还是以神经细胞为载体。 |
C.学习和记忆是神经可塑性中的最重要的一类。 |
D.LTP是神经可塑性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大发现。时松海的研究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时松海的突出贡献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时松海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在研究LTP的分子机理中发现了神经细胞的长期性增强作用。 |
B.时松海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研究生期间就能独立撰写两篇论文:《科学》、《细胞》。 |
C.时松海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在研究LTP的分子机理中发现LTP可以调控受体进入突触后膜上特定区域。 |
D.时松海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在研究LTP的分子机理中发现神经细胞突触前分泌的信息分子作用于突触后的受体分子,从而传递信息。 |
根据文意,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松海在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使他可以获得较好学校的助理教授职位,甚至会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 |
B.时松海在冷泉港马林洛实验室研究生毕业后已经到了加州大学詹裕农(Yuh-NungJan)和叶公杼(Lily Yeh Jan)实验室工作。 |
C.时松海目前在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实验室的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包括其他研究基础较好的博士后如李华顺和洪扬等。 |
D.相对于神经科学这个大领域来说,需要探索与研究的东西太多,时松海所做出的成绩就显得很小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即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也很难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有极少数“粗陈梗概”的小说,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恰当的。
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和发展阶段性。唐代的传奇才名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样的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样的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的人和事扩大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的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识地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正式形成了,标志着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终于由萌芽成长为大树,标志着前著作中孕育的小说因素董形成了“小说”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体裁。
5.作者说“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恰当的”,作者之所以
这样说的原因是()
A.因为这些志怪、志人故事只能称作小说的雏形。
B.因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
C.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格。
D.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残丛小语”,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
6.标有横线的“孕育着小说的因素”在文中是指哪几类?()
A.神话、寓言、志怪小说
B.神话、寓言、历史散文
C.神话、寓言、志人故事
D.神话、寓言、历史散文、志怪小说、志人故事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说“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的形式。”这“完备”的形式,作者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三方面来说明的。
B.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关于这个“变迁”,鲁迅和胡应麟都论及了,这个“变迁”应是指有意识地写小说。
C.文中的“假小说以寄笔端”是说他们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寄寓于文字之中。
D.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萌芽而成长为大树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节选)
——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
①浪漫主义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一种文学形态,而并非是自古就有的,情感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非本质属性,他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
②所谓对立性,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本质对立,在美学上具体表现为对崇高美的追求,这种崇高美是针对古代和谐美而言的。
③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会深深体验到他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冲突仍局限在古代的伦理范围之内,他推崇的是古代的圣君贤相,批判的则是昏君贼臣,他并不是要摧毁,相反是要强化和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执着的,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种理想追求又与他对现实的极大关怀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既有禀赋楚国文化光怪陆离的感性色彩,又有中原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他对他所处的集体境况是哀怨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哀怨、牢骚显然有别于近代意义上的复仇与反抗。所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认为在中国历代诗人中,只有屈原能“放言无惮”,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但同时又指出,即使在他的作品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
④屈原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而对于内容和形式、德性与容貌不统一、不和谐的美则予以极大的排斥。这种审美理想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显然有着极大的差距。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这篇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对立原则,而他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他有意地追求形式丑,甚至以丑来表现美,如撞钟人加西莫多,形体上丑陋不堪,但是在心灵上却是最美的形象。这跟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⑤就主体而言,近代浪漫主义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其内涵是人的个体自我。而屈原虽然屡遭不公,但九死而未悔,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出于不得已,他也曾有过要离开故土的念头,但当骑在马上,回首眺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时候,他的悲伤痛悼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深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得知旧国古都破灭的时候,他又不禁写下《哀郢》以表达他的哀思与忧伤:“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最后他还是决心重返故土,立誓死也要回去,“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他“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这种思想感情无疑是真挚的,伟大的,但却与浪漫主义主体性无关,甚至从根本旨趣上讲是背道而驰的。
9、从全文来看,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时间上既有上限,也有下限。
B、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浪漫主义,仅凭其是否具有强烈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是不足为据的,而应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对立性和主体性。
C、对立性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追求崇高美与古代和谐美的对立统一。
D、主体性作为浪漫主义的又一本质属性,追求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否定古代那种对君主乃至国家的人身依附。
10、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屈原作品具备“主体性”时所用论据的一项是
A、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B、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C、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11、在作者看来,屈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立性体现在几个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说明。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发生了伟大变革。但是自本世纪中期以来,这场革命显现出明显的“饱和现象”。比如核层次的研究、核裂变的应用,后来发展是比较缓慢了;还有受控热核反应、粒子物理研究等,虽然都有新的发展,但速度与本世纪中叶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强大的科学能力又不能弃置不用,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饱和现象”是指( )。
A.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
B.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十字路口,亟待开拓新的领域 |
C.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虽有新的发展,没有停顿,但发展速度缓慢难以出现新的突破 |
D.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伟大变革日趋缓慢,开始处于停滞状态,必须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