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
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
C.只做表面文章,高考成绩查询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城市需要完整的文化记忆
杨雪梅
4月6日,有媒体报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粉房社区的梁启超故居面临拆迁,而在粉房琉璃街、潘家胡同一带,共有30余家会馆处在拆迁范围内。
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回应称,粉房社区琉璃街115号为新会会馆旧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梁启超故居。根据规划,新会会馆将原址保留,日后将组织开展全面修缮,以恢复历史风貌并对社会开放。但根据文物普查,该地区除新会会馆等少数会馆外,大部分已不具备文物保护的价值。
在刚刚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国家文物局一直强调要做好北京会馆的全面普查、登记,确定其历史渊源以及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于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会馆建筑,应根据其价值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并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改善文物周边环境。可惜现在三普刚刚结束,相关统计还未公布,拆迁已然火烧眉毛地烧到了大批会馆。
北京的会馆文化是明清士大夫文化与市井文化的集中体现。在过去被称为“宣南”的地方,是北京会馆建筑最为集中之处,约占会馆总数的七成。会馆为士人的集结、交往提供了空间,也为学术的交流、文化的复兴准备了条件。
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历史前进的人物莫不与这里的会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林则徐曾住在蒲阳会馆;安徽会馆是由李鸿章一手建成的;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分别住在这里的南海会馆、新会会馆和浏阳会馆;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北上与袁世凯会谈,曾五次莅临湖广会馆,改组同盟会,建立了国民党。还有绍兴会馆,在这里鲁迅发表了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值得保护的东西太多了,七处世界遗产、近百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把这些都保护好就已经令相关单位疲于奔命。几个会馆、几处名人故居、几条胡同、几个四合院也许真的不算什么。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不同文物截然不同的命运——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和会馆由文物部门负责管理;但未列为任何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会馆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但一个城市的气质或者一种文化精神显然不能只指望在单个的“建筑”上体现,整体保护的概念已经是世界潮流,也被大家广泛接受。如果仅仅是孤零零地留住几个会馆,像一个孤岛一样被高楼大厦所包围,人们又怎能体会曾经的文化风雷?
城市总是在更新中发展。旧城的保护和更新一直是个难题,各地都在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模式,但大拆大建肯定是最不可取的一种。专家曾倡导采取“小规模、微循环、渐进式”的有机更新原则,赋予胡同、名人故居、会馆等建筑以新的文化功能,让其逐步融入市民文化生活。现在这仍然是值得听取的好意见。
“昔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我们曾经在深厚的历史遗产中自由徜徉,感触先人的思想脉搏,只是在快速变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做才能将它们更好地传递给后人呢?
(2011年4月7日《人民日报》)下列关于城市“完整的文化记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单个的“建筑”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气质或者一种文化精神。
B孤零零地留住几个会馆,人们就不能体会到北京曾经的文化风雷。
C城市整体保护的概念是世界潮流,已被大家广泛接受。
D对于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会馆建筑,应据其价值定为相应级别的保护单位,并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改善文物周边环境。下列对文中划线短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旧城与更新改造相结合,是城市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模式。
B城市没有更新就得不到发展,这是为中外城市建设所证明了的真理。
C 采取“小规模、微循环、渐进式”的有机更新原则,是当前城市发展的最好办法。
D赋予胡同、名人故居、会馆等建筑以新的文化功能,让其逐步融入市民文化生活,这是当前文化城市发展的首选策略。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京的会馆文化是明清士大夫文化与市井文化的集中体现,应当予以原样保留,决不能大规模地拆迁。
B拆迁几个会馆、几处名人故居、几条胡同或几个四合院并不算什么,只要把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和会馆管理好,照样能保存城市完整的文化记忆。
C会馆为士人的集结、交往提供了空间,也为学术的交流、文化的复兴准备了条件。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历史前进的人物都与这里的会馆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
D在快速变化的今天,我们只有在城市深厚的历史遗产中自由徜徉,感触先人的思想脉搏,才能将它们更好地传递给后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试结合文本分析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会不会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共13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选自2003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
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仰 望
保罗·詹尼斯(美)
过街天桥上有一个乞丐。他不会弹琴,不会唱歌,甚至不会在地上书写悲惨的遭遇。所以,只是偶尔有人把硬币丢在小盆里,乞丐总算能填饱肚子。另外,还能坚持他唯一的习惯:每天买张彩票。
夜幕降临时,乞丐会回到他的住处——城郊一个废弃的菜园。菜园里有一眼枯井,井边有棵树。
这天,跑来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小狗瘦得可怜,试探着在乞丐的小盆里舔舐着,乞丐昨晚用它盛过食物。乞丐小心地把小狗搂进怀里,两个不被牵挂的生命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小狗很聪明,叼着小盆打转。路人觉得惊奇,纷纷把钱放到小盆里。“富裕”起来的乞丐好运也随之降临,他居然中了大奖。乞丐买下这座菜园,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不过,他保留了后院的窝棚、枯井和老树。
乞丐迷上了购物,他喜欢服务小姐迷人的微笑。人们称他先生,乞丐高兴极了,有尊严的生活真好!唯一让乞丐先生感到尴尬的是人们对小狗的态度。尽管小狗已经被梳洗得很干净,但斑驳的毛色还是暴露了它低贱的身份。
乞丐决心让小狗从自己眼前消失,他要忘掉卑贱的过去。
乞丐把小狗关在后院的枯井里。井很深,井底很潮湿,除了井壁渗出的水滴,什么吃的也没有。乞丐找了几块肉投下去。
从此,乞丐一个人潇洒地享受服务小姐热情的目光,去参加那些高级派对。好在他总算没有忘记每天往井里投几块肉。
在井底,无论白天黑夜,小狗一直仰着脑袋向上张望。可是除了每天落下来的一些食物,什么也没有。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乞丐过得并不快乐。人们微笑的眼神让乞丐想起了动物园里给人们敬礼的狗熊——它看重的只是你手里的食物,根本不在乎你是谁。这个世界上只有那条小狗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而自己却把它丢到了井底。
乞丐跑到井边,救出他的小狗。看着小狗,乞丐痛哭失声——小狗的脑袋一直朝后仰着。因为在井下待的时间过长,小狗的脖子已经无法伸直,只能仰着头在地上打转。
乞丐每天领着小狗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把钱施舍到其他乞丐手中。在感激涕零中,他感到了满足。于是乞丐有了新打算,他通知乞丐们每天到他这里来领钱。
消息迅速传开,领钱的队伍越来越大。半夜,乞丐被街上传来的吵闹声惊醒。透过窗子他吓了一跳,有人披着毯子,有人支起帐篷,就像排队在买当红歌星的演唱会的门票一样。
天还没亮,电视台的人来了,晚上的新闻播出了这一盛况。
第二天,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队伍越排越长,警察不得不赶来维持秩序。
乞丐沉醉在自己的壮举之中,每天奔忙于银行与家之间,钱像水一样流了出去。
直到有一天,银行通知他,他的账户已没有一分钱了,乞丐不得不宣布——他已经没钱可发了!人们开始咒骂,并向他的房子冲去,一块块石头飞向门窗。眼看疯狂的人们要冲进屋里,吓坏了的乞丐带着小狗逃到了后院,他急忙爬下井去,甚至没有来得及把小狗带上。
乞丐快要到达井底的时候,绳梯拴在树上的一端突然断开,乞丐和他的绳梯一起摔到了的井底。疯狂的人们捣毁了房屋,拿走了所有东西。好在没有人发现井里的乞丐。
半夜,乞丐开始喊救命,可除了小狗,没人知道他在井底。
乞丐对着太阳喊,对着月亮喊,没有人能够听见。小狗每天四处寻找食物扔下来,变了味的骨头,发了霉的面包,扔下什么乞丐就吃什么。有一次,小狗扔下一只死猫。
一连几天小狗没有往下扔东西,乞丐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他只能靠舔着井壁上渗出的水珠活着。乞丐望着井口的天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一天早晨,井口隐约的说话声惊醒了昏睡中的乞丐,他拼尽全力喊了起来。被人们用绳子吊了上来,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
“要不是这条小狗死在井口上,没有人能听见你的喊声。”
乞丐看见了枯瘦如柴的小狗,它是被饿死的。
乞丐把小狗埋在后院。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不过有人记得,他走的时候脖子一直朝后弯着,眼睛直盯盯地仰望着天空。
(选自《保罗·詹尼斯文集》,有删改)简析小说中乞丐形象的特点。
小说中“小狗”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
小说以“仰望”为题,有何深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有了自信心 才有文化影响力
近日,有机构发布报告称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而美国占43%的份额,欧盟占34%,亚太地区仅占19%。这19%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不论这样的统计是否科学,我国GDP世界第二而文化影响力不足却是事实。尽管近几年“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何更好、更快地壮大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美国、欧盟、日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来自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了物质的保障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国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文化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有了这样的自信,他们就会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是观之,中国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不断增强,就必须具备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从古至今,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珍宝”确实很多,然而要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还必须从“珍宝”中找出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东西,换言之,要找到我们的“中国梦”。
在此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生那激情澎湃的文字,至今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旧中国,民族自信心空前低迷,但鲁迅先生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告诉世人:中国的脊梁没有断,中国的精神没有死,中国的自信没有失!鲁迅先生离开我们70多年了,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各项事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真正正实现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愿。然而,物质的丰富难掩某些人精神的贫困,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好像中国文化必须与西方文明步调一致才有前途。试想,如果人们受了如此熏陶,哪里还有信心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中国文化如何才能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影响力?
因此,要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对全球的传播能力、建立完善的对外交流网络,还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要坚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人民已经而且会继续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欣赏的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尊重。(有删改)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虽然这一统计不是科学的,但是作者还是意识到了,相对于我国GDP世界第二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明显不足。
B、要想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必须从民族文化“珍宝”中找出能够引起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兴趣的东西。
C、要想让中华文化像西方文化那样走出国门,要想不断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具有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
D、认为中华文化必须与西方文明步调一致才有前途的人都是对中华文化缺乏自信心的人,如果人们都这样认为,就不会有信心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E、我们要坚信中华文化的“珍宝”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人已经而且会继续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欣赏的精神财富。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仍然不足。 |
B.物质决定精神,随着物质的丰富,现今,中国人民的精神也走出了贫困,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
C.针对某些人对中国文化没有信心,文章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名篇,意在增强那些人的文化自信心。 |
D.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才能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和尊重。 |
美国、欧盟、日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原因有哪些?
我们应如何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