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熬 鹰
杨 坤
这是一只刚刚成年的苍鹰,嘴尖锐而弯曲,披一袭铁灰色毛羽,带有钩爪的四趾苍劲有力,但鹰腿却被一条特意打造的细铁链拴住——猎人第一天将它捉来,就在隐秘的处所开始对它的磨炼,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绳网的外面,故意摆放着鲜嫩的羊肉和清水,苍鹰对此不屑一顾。在荆棘中不慎撞入猎人的机关,被冰冷的铁链铐住的瞬间,苍鹰就表现出暴烈悍野的气质。两只遒劲的鹰爪不停地抓挠,将铁链哗哗抖响,但仍被死死扣住。雄鹰发出一阵阵愤怒的戾啸,啸声苍凉、悲壮,戾气直达云霄,表现出一个强悍灵魂对重返自由的渴望。但猎手在网外冷笑着,于是雄鹰更加愤怒,一次次飞起,向他扑击,想用铁喙啄他,用利爪撕裂他,但一次次都被铁链拽回,石块般重重摔倒在地上。徒劳的扑击中,雄鹰的体力在一点点耗去。
夜幕降临,大地沉入无边的暗夜,深秋的风,带着砭骨的寒意吹来。猎手,拾来枯枝,在场地边生起一堆火,不断添加的枯柴使火不断噼啪爆响。火光下,雄鹰的两只眼血红,怒视着不怀好意的猎手;猎手的眼睛也是血红的,和它对峙着,谁也不愿处于下风。人与禽,两双眼睛就这么交锋、对峙,直到第二天的黎明。
第二天,当第一缕晨光染上雄鹰的苍羽时,它更加愤急躁了,它依稀回忆起从前的辉煌:在傍晚或清晨明净的天宇里翱翔,时而鼓风振翼,像一支利箭射入远天;时而舒爪展翅,在平稳的气流上悠然滑翔。草泽间偶然性闪现的兔子或树林间飞过的雀鸟,都逃不过它犀利的眼睛,闪电般地扑击之后,是一次肥美的大餐——它隐约觉出腹中的饥饿,猎手也殷勤地将羊肉捧到眼前。但雄鹰只凶猛地“炸”开门扇般的翅膀,粗壮的毛羽激射到猎手的脸上、身上,锥心刺痛。猎手看到,鹰对鲜嫩的羊肉置之不理,只用铁喙去啄击铁链,“啪,啪,啪!”迸出火花,发出爆响,但铁链依然,只是鹰喙已鲜血淋漓,鹰仿佛不知疼痛,一如既往地啄击着。鲜血,一点点滴下来,滴下来,洇湿了爪下的黄土、岩石。
又是一夜对峙。
两天两夜,猎人仗着强壮的体能和桀骜不驯的鹰对峙。对峙的过程就是人驯服鹰的过程,对鹰施加威压,一点点磨灭它的野性,打消它的自信,使它产生对人的敬畏心理。猎人看到,夜深后,在无边黑夜的包围下,苍鹰的戾气一点点消散,但猎手不敢松懈,稍一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当第三天阳光普照时,鹰嘴已结满黑硬的血痂,瘀血甚至堵塞了鼻孔。它不时乏力地甩甩头,蹭蹭喙,眼中集结的怒气消散殆尽,疲弱的身躯仿佛再也拖不动沉重的铁链,蕴满黄金光泽的眼睛不时半眯,随时都会睡去。猎人手里拿了一根棍子,不停地撩拨它。无可忍耐之下,苍鹰的气又一下子凝聚,但已没有了锐气。猎手看到,雄鹰,从体力到意志,都濒临崩溃。
漫漫白日过尽,漠漠寒夜降临。在猎手精心安排的场地外面,响起阵阵野物的嚎叫,野狼嚎声粗蛮,充满歹毒,而豺狗尖利的咻音则充满嗜血的欲望。雄鹰,拢紧身上的毛羽,将身体畏畏缩缩移向火堆。天风阵阵,大野广袤,雄鹰感到自己孤独、无助。野物的嚎叫又逼近了,鹰身上开始有了明显的颤栗。猎人,适时现身,他清楚地看见,鹰眼里戾气消尽,闪过一丝乞怜。猎人走进绳网,将鹰抱入怀中,抚摸鹰的头部,它不再挣扎、啄击。手指从头顶滑下,顺着修长的脖颈,抚上宽阔的背脊,鹰温顺地舒展开身体,连眼睛也透出温良、驯顺。这时再将鲜嫩的羊肉托上掌心,鹰便顺畅地一块块叼下……一只鹰熬成了!猎手体能快熬尽,把鹰交给帮手后便翻身倒下,睡上三天三夜才能恢复元气。
当这只鹰再次出现时,不是蹲踞在猎手的肘、肩上,就是在猎手的头顶上低飞、盘旋,待到远方的猎物闪现,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猎人开剥猎物时,会大度地将肠子、肝肺等扔给它……一个自由、桀骜的灵魂,从此消失。 (选自《短篇小说选刊》)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熬鹰场景的描写,表现了猎人坚韧顽强的意志。最后一段,写猎人用猎物的内脏喂鹰,则表现了猎人对鹰的关爱与呵护。 |
B.人熬鹰,鹰也在熬人。猎人在熬鹰的过程中整体计划,斗智斗勇,按步骤一点一点熬掉鹰的戾气。在熬鹰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
C.熬鹰的过程貌似平静实则惊心动魄。小说通过两个强者的一系列的较量,向读者展示了熬鹰这一令人心灵震撼、荡气回肠的过程,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
D.一只鹰熬成了,它最终成了猎人捕猎的工具,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可是当猎鹰看到远方猎物闪现时,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这又表现了它的桀骜和自信。 |
E.小说通过写人与鹰的对峙,表达了强者的较量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智慧和意志的较量。这场较量中猎人凭借聪明才智最终战胜雄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震撼。小说塑造了猎人和雄鹰两个艺术形象,请选择其一,概括该艺术形象的特点,并作
简要分析。请概括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有人认为,在这场人与鹰的精神和意志的较量中,猎人是最终的赢家;也有人认为,这场较量根本没有赢家。你怎么看?请说明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湿地是诗地
单之蔷
①湿地是海绵。她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
②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诗经》的第一篇写的是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湿地。
③候鸟是湿地的主人。候鸟的迁徙一直是一个谜。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周期性伸展和退缩的冰期。但我觉得候鸟迁徙的奥秘也许是因为地球上分布着湿地。夏天北方的湿地芳草萋萋、鱼翔浅底,是鸟类的天堂,此时南方的湿地则汪洋恣肆、洪水滔滔;当冬天来临时,冰封雪飘的北方湿地已经没有了鸟类的生存的空间,但上帝是如此伟大,她已经令南方的湿地水面收缩,大地显露,万物滋生,为远方的宾客准备了盛宴。可以说上帝创造了这样一种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是随着季节转移的,夏天这种空间在南方消失了,在北方却出现了,冬季则相反。这就是湿地。换一种说法,湿地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随季节转移的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在生态学中,称之为生态位。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这样一个生态位,必然会有一种生物来适应。这种生物就是候鸟。她们用史诗般的飞翔来追逐这种生存空间,南来北往是她们的宿命。
④候鸟在古人心目中是充满诗意的美的意象: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落霞与孤鹜齐飞;过尽飞鸿字字愁;缥缈孤鸿影;雁背夕阳红欲暮……这是古人感受中的候鸟。“雁阵”“孤鸿”等意象是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意识紧密相连的。我希望候鸟唤起的那些美的意象不要消逝。
⑤“湿地”是一个新词。《辞海》(1989年版)中竟没有这一词条,但关于沼泽却有许多词条。过去的沼泽,就是今天所称的湿地中的一大类,但这两个词的情感色彩是不一样的。“湿地”表达的是一种喜爱和肯定,“沼泽”潜藏的意向是否定。89版的《辞海》中关于沼泽的解释是这样说的:“水分长期饱和,通气不良。为防止沼泽化的发展,必须进行排水。”这哪里是名词解释,分明是意见书。
⑥既然《辞海》都说了“必须进行排水”,可以想见湿地在中国的命运。在各种各样的围剿湿地的行动中,许许多多的沼泽、湖泊、草甸消失了。我们只知道大庆是中国的石油基地,其实大庆所在之地是世界级的大湿地;北大荒是从湿地中开垦的粮仓;千湖之省湖北剩下了不足百湖……,我们究竟消灭了多少湿地,恐怕无法计算,但一些地名能向我们透漏一些秘密,比如:我们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一个叫“洼里”的地方,地质所的地名是“苇子坑”,中关村所在地是“海淀区”,这些地方过去无疑是湿地。
⑦湿地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生存空间,候鸟是世界的公民。湿地的消失就是候鸟的末日。那些重要的湿地是一种特殊的领土,它关乎候鸟的命运和世界的福祉,因此那种湿地应是主权有限或高于主权的领土,不能任主权国所为;世界各国也应尽保护湿地的义务。
⑧按照国际湿地组织的定义,湿地除了沼泽外,还包括河流、湖泊、海岸、滩涂、甚至还包括了水库、稻田等。今天我越来越感觉到从湿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河流和湖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本权威的《地理学词典》关于河流的定义是这样的:“流动在条状地槽中的水体。”这样的定义毫无美感,寡然无味,而且忽略了河流在雨季和旱季的膨胀和收缩等湿地性质,更忽略了那些河流造就的通江湖泊,甚至忽略了水库、电站这样的人工湿地。其实河流是一条组合项链,她串联起各种形状的水体。从更大的范围看,河流是网,是大地的面纱。
⑨用堤坝对河流夹道欢迎,不让河流膨胀和收缩,甚至用堤坝把河流举到高处,形成悬河,这是把河流看作是“条状地槽中的水体”的结果,如果用“湿地观”来看河流,我们对待河流的做法将有所改变,那时河流就有幸了。第五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我希望候鸟唤起的那些美的意象不要消逝。
②那些重要的湿地是一种特殊的领土。这是一篇介绍湿地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来写候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老兵
刘建超
①老兵是个粗人,1948年6月,老兵跟随华东野战军挺进中原,解放古城开封时,他担任爆破分队的队长。开封守敌长期经营城防工事,形成了永久性的防御体系。城外挖有战壕,深宽各有一丈有余,挖战壕用来加厚城墙。城门外筑有三角地堡群,城外200米以内的住房都拆迁了,形成了一片开阔的地带。老兵负责爆破宋门关。宋门关的守敌仗着城墙墙高壁厚地势险要阻止了部队的进攻。老兵率兵冒着密集的炮火连续两次对城墙实施了爆破,都因威力不足,城墙未炸开。老兵急红了眼,将两个炸药包捆扎在一起,又上。通信员扯住老兵的胳膊:“队长,我去!”老兵一脚把通信员踢开,对机枪手吼着:“你给老子狠狠地打!”机枪手端起机枪,将猛雨般的子弹扫向城头。老兵身捷如猿,左蹿右跳,连滚带爬地摸到了墙根。一声巨响,城墙裂开了个缺口,部队攻上了城头。老兵烤焦的衣裤被子弹弹穿了六七个洞,他却一点也没伤着,老兵拍拍头,十分得意地对自己的部下说:“看到没,子弹也欺软怕硬。”部队开庆功宴,首长点名让老兵发言,老兵背了大半宿的发言词,一登台就忘了个精光,干脆挥一挥手,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往城墙送了三次炸药包。”笑声比掌声还热烈。
②建国初期,军区办了干部文化补习班,当了团长的老兵又在文化补习班当班长。拿顺了枪的手就是拿不顺笔,每节课老兵都要折断几支铅笔,老兵着急上火,腮帮子肿得老高。教员说,学习像你炸碉堡一样,有困难。只要你有勇气和恒心,没有攻不下的堡垒。老兵心想,说的是呢。便下了狠劲儿,几个月不回家。一天,教员交给老兵一封信,说:“团长,你把收信人和写信人的地址写颠倒了。”老兵摸着头,憨憨地笑着说:“收到没收到也没啥,只是想让你嫂子知道我也能给她写信了。”学员们起哄,拆开了信,信上只有一句话:“老婆子,你吃了吗?”
③补习班有个学员姓王,爱摆老架子。有次他骂了教员。老兵找学员谈话:“你立过几次功?”王学员神气地摆摆头:“三次!”老兵说:“我才立了五次,你立了啥功?”王学员底气不足:“一个一等功,两是二等功。”老兵说:“我才两个特等功,三个一等功。你是啥职务啊?”王学员耷拉下头。老兵说:“打仗立功,敢打敢拼,那是半个本事,能文能武那才是大本事。咱来这儿学习,不就是要学这大本事吗?”
④一晃过了几十年,老兵黑亮亮硬扎扎的头发花白了。他从将军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每日照例要到熟悉的营区走一走,转一转。营区坐落在临近海滨的东山坡上,站在营区,可以鸟瞰整个城市,营区脚下的那条黄金海岸,每日都被密密麻麻的中外游客铺满。老兵常坐在营区山崖边的岩石上,出神地望着无垠的碧波和如织的游人。
⑤“怎么回事?”老兵被身后的一阵喧哗声吸引。
⑥一位值勤战士跑过来,敬了礼说:“报告首长,这位导游带着几位外国朋友要到营区里游玩,我不放行,他们就闹,还说脏话。”
⑦老兵对导游说:“请你告诉这几位外国朋友,这里是军事重地,游人止步。你们必须向这位士兵道歉。”
⑧导游不屑地瞥了老兵一眼,对外国游客叽咕了一通。
⑨老兵双眉一抖,一把揪住导游的衣领:“你还是个中国人?你让我向他们道歉?”
⑩老兵转向那几位游客,用不流畅的英语说:“我以一名将军的名义,要求你们为刚才不礼貌的言行向这位士兵道歉。”
⑾外国游客望着威武的老兵,连连向士兵道:“sorry , sorry 。”
⑿导游嘟哝着:“人家的卫星连陆地上的男女都能分辨清楚,还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
⒀老兵提高了嗓门儿:“人家科技发达,难道我们连自己的尊严都不要了吗?你这种混帐话,放在从前,老子敢毙了你!”老兵说着,手习惯摸向了腰间。
⒁导游脸白了,带着几个人匆匆离去。
⒂老兵拍拍士兵的肩头,背着手朝山崖走去。夕阳正浓,余晖似一把神斧,将老兵修凿成一座雕像。老兵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
导游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篇小说中写老兵给妻子写信、劝导王学员、说英语这三件事的主要意图分别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三个看似松散的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有表现的人物与无表现的人物
钱穆
①我们通常听人说,某人无所表现,似乎其人无所表现即不值提。但在中国历史上,正有许多伟大人物,其伟大处,则正因其能无所表现而见。此话似乎很难懂,但在中国历史上,此种例,多不胜举,亦可说此正是中国历史之伟大处,也即是中国文化之伟大处。
②例如吴太伯,又如伯夷、叔齐,在历史上皆可谓无所表现,而为孔子所称道。孔子曰:“太伯其至德矣乎!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又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似乎孔子乃在其无表现中赞扬其已有所表现。而且是表现得极可赞扬。我们也可说,此乃是在人群社会中,在历史上,一种不沾染不介入的表现,一种逃避脱离的表现。
③后来太史公作《史记》,又将《吴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之首。他在《伯夷列传》中,屡屡提到因伯夷之无所表现而无可称道,甚至其人若犹在或有或无可信可疑间,只因孔子称颂了他。太史公又用颜渊作陪衬,他说:“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其实颜渊也就无所表现,故太史公引来推崇伯夷无表现之伟大,而褒然列之于列传之首。
④以下中国历史上遂搜罗了极多无所表现的人物,而此等人物,亦备受后世人之称道与钦敬。故我说此乃中国之史心,亦即中国文化传统精义所在。诸位只有精读中国史,深研中国历史人物,始能对此有了悟。
⑤如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他并不是不能有表现,却又不想表现。后来刘先主三顾草庐,始肯出许驰驱。他在《出师表》中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今且问,此两语是否当时诸葛真意?我且举其友作证,一是徐庶,他知诸葛最深,应亦是一有作为人。初事刘备,曹操获其母,庶乃辞备归操。虽仕至御史中丞,然在历史上,终不见徐庶曾为曹操设一谋,划一策。其人便如此无表现而终了。又一人如庞德公,时荆州刺史刘表屡以礼延,不能屈,隐鹿门山,采药以终。诸葛孔明常拜于其床下,可见其人亦非不能有表现,只是宁为一无表现人。
⑥此种尊崇无表现人物之传统,又影响到小说。如唐人《虬髯客传》,即是故意要描写一个无表现之英雄。又如《水浒传》叙述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开始却有一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此人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是一无表现人物。《水浒传》作者,把此一人闲闲叙在前面,真使后面忠义堂上宋江以下一百零八位好汉,相形减色。此种笔法,可谓与太史公《史记》三十世家以吴太伯为首,七十列传以伯夷为首,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是能直探史心的一种大手笔,诸位莫轻忽过。
⑦今天诸位也可说是各处在衰乱之世,不免有生不逢辰之感。然诸位一读历史,知道研究历史人物,便知我们尽可做一不得志和失败的人,或甚至做一无表现之人。这一时代是失败了,但处此时代之人,仍可各自有成,并可有大成。只要人能有成,下面时代便可挽转,不使常在失败中。若人都失败了,则一切完了,下面亦将无成功时代可期。孟子曾说:“禹、稷、颜回同道,易地则皆然。”禹、稷是有表现的人,颜回则是无表现的人,这只因时代不同。但不论有表现无表现,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却同样主持在他们手里。孟子又说:“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不为正是无表现。所以若时代不许可,我们尽可不强求表现。一旦时来运转,风云际会,到那时自有出来表现的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留得有人,还怕历史中断吗?
(选自作者1961年在香港的学术讲座《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有删节。)
【注】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高中肄业,自学成才。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教授,香港大学、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现代历史学家,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晚年定居台湾。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按正确的给分,多选不给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正因![]() |
B.孔子赞扬吴太伯,是因为吴太伯能在无表现中有所表现。 |
C.司马迁并不真心推崇伯夷,也不赞成孔子对伯夷的评价。 |
D.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许以驰驱,但此后一直无所表现。 |
E.无表现人物的特点是:能有所表现,却主动选择不表现。关于作者的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远离社会,不沾染不介入,是一种逃避脱离的错误做法。 |
B.作者认为,大量搜罗无表现的人物,说明中国人有盲目崇古的传统。 |
C.作者认为,《水浒传》里,真正的英雄不是一百零八将,而是王进。 |
D.作者认为,孟子所说的“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是至理名言。 |
第五段中列举徐庶和庞德公的例子,有哪两方面的作用?
结尾一段的划线句,先说“我们尽可做一不得志和失败的人,或甚至做一无表现之人”,接着又说“仍可各自有成,并可有大成”,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根据文意,作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烛 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请写出主人公小薇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都是谁?他们的性格特点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展开想象,续写小薇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如何接待了小男孩,等等,想象要入情入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不久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针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大声疾呼:“美国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更有甚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正面临着危险。”戈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的尴尬境地——从中国借钱购买波斯湾的石油,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困境:高昂的油价,过度的排放,脆弱的经济,紧张的国家关系。戈尔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也许这一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但戈尔“这需要彻底地改变的理念和勇气”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但低碳之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许多政治家在选票的“诱惑”和“威慑”之下随波逐流,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政治家并不缺乏敏锐的战略眼光,只是缺乏勇气!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现实利益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查塔姆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气候技术,与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其地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就越高。如果将减排的开始年度从2010年推迟至2020年,全球每年所需的减排量将增加一倍。中国应当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实现绿色发展,建立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并为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当然,是否承诺是一回事,怎样承诺、承诺多少又是一回事。任何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加入全球减排行列,将意味着选择一场公共资源战争,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黑色战争。(选自《科学时报》,有删改)根据文意,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能源、环境和安全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 式 |
B.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就是要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 型。 |
C.低碳经济同时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 可持续性。 |
D.低碳经济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
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戈尔分析说:美国目前处境尴尬,生存面临危险,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问题。![]() |
B.戈尔提出一个可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案,即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 并要求各国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 |
C.尽管已有很多人认识到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仍困境丛 生,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 |
|
D.政治家们没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主要是因为目光短浅,片面迎合大众发展经济的要求。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如果实现低碳经济,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从而挫 伤人们环保的信心。 |
B.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长时间的等待,换来的代价将更大——减排量增加,国 际关系更为紧张。 |
C.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国内绿色发展,建立一个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一条适 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 |
D.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角度看还是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发 |
展低碳经济都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