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爷爷的毡靴
(俄)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上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爷爷从没闹过病,如今却呻唤不舒服起来,甚至还请了医生。“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不沾水办不到么,”医士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啦,不光是底子,就连底子往上拐弯儿的地方,全都出现了裂纹。
我心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纷纷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呆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干嘛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是这样啊。”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啾。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象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毡靴”为依托,记述爷爷的生活片断,表现爷爷的优秀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选材时间跨度较大,却无结构松散之感。 |
| B.“爷爷”是受到“我”极力赞扬的人物,但是对“爷爷”的一些做法,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如嫌“爷爷倔”,扔毡靴时“愤愤地”等。 |
| C.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中断叙述,插入“我”的议论、抒情笔墨,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实属败笔。 |
| D.小说写“爷爷的毡靴”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叼去筑了窝儿,在窝里产卵、孵化,雏鸟啁啾的情景,意在表现“爷爷”将温情施与禽类的善良。 |
E.小说以“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作结,集中表达了“我”对爷爷的赞扬和思念之情。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结合故事,分析概括“爷爷”的性格特点。
小说标题是“爷爷的毡靴”,如果以“我的爷爷”为标题,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表现了雾的轻柔以及雾逐渐扩散的特点。
C.“斑驳”意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16.对“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个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17.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问这两段文字的景物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题。
锣鼓杂戏,又名铙鼓杂戏,因所操乐器为锣鼓而得名。长期以来,流传于山西的运城、临猗新绛、万荣、稷山、垣曲、夏县等地。其中临猗、万荣、运城,至今在民间还保留着这一剧种的演出活动。锣鼓杂戏,最初是一种用来酬神的民间艺术。据老艺人回忆,原猗氏(现临猗)县十里许,有一建筑宏伟的庙宇,称龙岩寺(毁于日寇),里面所供为南无观世音菩萨。当地人盛传,自从有了龙岩寺,便有了锣鼓杂戏。这种传说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戏曲的产生有赖于宗教,在中世纪的广大农村,有庙必供神,有神必演戏。
锣鼓杂戏,都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演出,由临近的几个村子轮流做东道主。为祈求神灵赐福纳吉、驱灾免祸,村民对演出活动,看得尤为重要。演出前一天,须先向全村作一次预演。待正式演出时,凌晨由村主出面,会同群众,为登场的演员设宴饯行,然后演员披红戴绿,骑上高头大马,在一片锣鼓声中,有群众簇拥着去参加酬神演出。演出前,先跪拜神灵,然后才由禅师引导登台表演。演员所穿服装,是由胶泥仿制的鱼鳞片,贴缀在厚实的粗布上,犹如今日之古装戏,其笨重可想而知。所用乐器,即锣鼓和钹。如遇元帅升帐、誓师和出征等场面,便要唢呐来伴奏,藉以渲染大将的威武和制造战争的气氛,以上述介绍,可以一窥锣鼓杂戏的原始状态,说它是一古老剧种,并不过分。
关于锣鼓杂戏产生的确切年代,我认为对它的舞台艺术和流传于民间的剧本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1981年3月,我们曾应邀在运城地区临猗县新庄村观看当地老艺人们演出的《徐母骂曹》《张飞闯辕门》《铜雀台》等锣鼓杂戏。回来后,参看剧本,深感于不论是它的演出场面,还是剧本内容,都似属于宋金之际的剧种。
从锣鼓杂戏的演出形式来看,其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演员上下台不分生、旦、净、丑诸行当,刘备即刘备,关羽即关羽。一出戏,从头到尾,只见人物有上有下,而无场次安排,更没有什么舞台提示。唱腔,实际是吟诵,听来粗犷、平庸、单调,没有固定的板式,也没有众多的曲牌。因此,我认为锣鼓杂戏是和宋杂剧、金院本平行发展、同时流行的两种艺术,最早它还是宋金杂剧的母体。发展到后来,才逐渐分道扬镳,一个经文人之手,向联曲体方向飞跃,一个却一直在民间呼啸前行,到了清代,便成熟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日臻完善的板腔体艺术了。不过,既然是平行,它们之间总不免要互相影响,互相启迪,互相吸收。(摘编自窦楷《略论山西锣鼓杂戏》)下列关于锣鼓杂戏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演员所穿服装,是由胶泥仿制的鱼鳞片,沾缀在厚实的粗布上,十分笨重。 |
| B.锣鼓杂戏演出时所用乐器通常是锣鼓和钹,有时也用唢呐来伴奏。 |
| C.演员没有生、旦、净、丑之分;演员上上下下,不分场次。 |
| D.锣鼓杂戏的唱腔,实际上就是吟诵,没有固定的板式,演员只有道白,没有演唱。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锣鼓杂戏的起源与寺庙有关。 |
| B.锣鼓杂戏的剧目内容都是为了祈求神灵赐福纳吉,驱灾免祸的。 |
| C.锣鼓杂戏是大约产生于宋金之际的古老剧中。 |
| D.锣鼓杂戏是流传于山西晋南一带民间戏剧艺术。 |
根据全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庙必供神,有神必演戏,有庙有神的地方,就会有戏剧的产生。
B.早期的锣鼓杂戏听起来粗犷、平庸、单调,到了清代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板腔体艺术。
C.锣鼓杂戏是和宋杂剧、金院本同一时期的不同剧种,但在发展过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作者说,锣鼓杂戏“一直在民间呼啸前进”,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书院概说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等书院。南宋时期更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或赐名、赐银,或拨田产,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形式。
大多数书院是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书院主要的活动内容。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成为书院教育的突出特点,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通常由书院主持者主讲,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边听讲,边质疑问难,形成讨论式教学。有时书院延聘不同学派的名师来书院讲学,书院师生共同听讲,开展论辩,探究不同学派之异同。如:朱熹曾邀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讲学方式,更进一步发展成“讲会”制度,各书院轮流主办,邀集其他书院师生共同讲论,当地官员、士绅、民众均可自由前来听讲,从而扩展为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并且订立了完整的“讲会规约”。
书院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祭祀活动。书院的祭祀活动与一般祭祀比较有其特殊性,祭祀主要着眼于教育功能,多数除祭祀孔孟等先圣先师之外,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
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书院的藏书活动既为书院教学和研究准备了充足的资料,又为当地士民、乡绅查阅、咨询提供了方便。不少书院自行将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成书,既保留了教学科研的成果,又扩大了社会影响。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完全一致,是后世书院的源头。至唐末五代,书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聚书授徒讲学之地,到了宋初终于形成了一批著名书院。 |
| B.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的,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式学堂。 |
| C.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朝廷或地方官府请来当代大儒聚徒讲学,这一举措使书院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形式。 |
| D.书院讲学与学术研究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式教学,也可以把这种讲学变成不同学派之间开展的学术争鸣论辩。 |
下列选项对书院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书院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
| B.书院里的讲学活动通常由书院主持者负责,他在讲学时通常为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 |
| C.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是希望通过与自己理论观点相同的陆九渊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儒家学说的精义所在。 |
| D.书院的讲学活动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对书院所在的当地官员、士绅、民众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书院在其演化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佛教禅宗的教义对书院的教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 B.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因而书院的祭祀活动同宗教祭祀或祖先祭祀有很大的区别。 |
| C.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绝大多数书院在当地都可以发挥近似于现代图书馆的作用。 |
| D.书院中的一部分藏书应该就是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而成。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
|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
|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
| D.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 |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女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彰显着瑶族女性的精神魅力。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
就女书而言,它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江永是瑶族集结地。从地理环境看,女书所流行的地区极为闭塞,交通极为不便,千百年来与外界沟通只有一条南北官道。这里历来重农耕、轻商贾,属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山区小农经济,较少与外界有社交往来。女人多数从小裹脚,主要持家和做女红,不得与除父亲兄弟之外的男人接触,一生之中不能随意参与男性社会的活动。江永虽地处偏僻,却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学堂,不能识字学画,无法作诗撰文。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无疑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挫折情景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当然,相对于中原地区妇女,江永瑶族女性还是比较自由的,她们有专属自己的节日和活动。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当地女性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女性群体表现出了对交流媒介的更强烈期望。可她们无权进学堂识字,男人们又不会教女人学字。尽管汉字随处可见,随手可持,女性却无人能识,无人能写。对文字的需要是当地女性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存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为她们从内部不平衡状态转向内部平衡状态提供了强大驱力,是女书产生的基本动力。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及广泛使用的汉字等又为女性创造女书提供了外部条件。
尤其重要的是,江永瑶族原本由母系氏族社会演化而来,女性骨子里有着平等、改变和引导的力量。她们认识到客观现实不可能满足自身使用文字的需要,于是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产生了。韦庆媛从社会学角度指出,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其实,从更深远的意义说,女书是对男性社会的反叛,是女性试图控制生活、进入社会的愿望象征。
在女书流传地区,许多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写结交老同书,给老同写信,表达对老同的情义,并写成书存在身边,伴随终生。女书也成为女性之间交往的信物。她们得心应手地运用女书,进行社交活动,以达到以书会友、以书结盟的目标。女书是一种黏合剂,使瑶族女性的交往在老同这种民间社团里超越了时空,得以升华。她们在用女书构建的精神王国里,相互关怀、爱护、尊重,惺惺相惜,表达伤感、悲痛、绝望和欢乐、高兴、愉悦等。女书,让处于孤独、焦虑中的女性找到了需求的满足和心理的归属。而且,在女书流传的地区,谁的女书学得多、写得好,谁就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能得到朋友更多的尊敬,女书成为女性获得尊重的资本。可以说,女书的出现给当时的女性提供了一处身体、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一处可以表达、宣泄情绪情感的自由空间,一处能获得他人关心、爱护、尊重的理想园地。
节选自《女书: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下列对“女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书是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瑶族集结地区的专属于女性的特殊文字载体。 |
| B.女书是瑶族女性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出来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 |
| C.女书体现了女性对男性社会的反叛,象征着女性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进入主流社会的愿望。 |
| D.在女书流传地区,女书是女性的重要交际媒介,也是构建她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 |
下列对“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江永地区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
| B.女书反映了江永瑶族女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的强烈期望。 |
| C.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显示了江永女性骨子里的平等、改变和引导力量。 |
| D.江永地区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只有女书给她们提供了一处身体、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江永地区闭塞的环境、自给自足的山区小农经济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困难造成当地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入学堂。 |
| B.江永瑶族女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女书的产生提供了保证,催发了女书的产生。 |
| C.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以及当地女性广泛使用汉字成为江永女性创造女书的外部条件。 |
| D.在女书流传地区,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以书为友,以书结盟,并能通过老同这种民间社团结交女性圈子以外的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