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话说大运河: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1)、大运河开凿的原因。
(2)请写出大运河的中心是:     南端是:     北端是:     一位商人沿运河要把货物从南端运到北端去,先后经历的四段运河是:                  
(3)除大运河外,请你写出两个古代著名工程。
(4)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请从历史的角度说出申报的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隋朝的灭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中学聚焦世界近代史板块,围绕世界近代历史的形成与演变这一主题开展深度学习,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制作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处内含的两类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非★处的至少两个相互关联事件,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体现历史发展趋势)

1978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和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村篇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小岗村这一做法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摘编自人教版九下《历史与社会》

城市篇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1984年)

(1)指出材料中“做法”的内容,及选写一个与深圳同期的“经济特区”名称。

(2)综合上述材料,列举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让“中国农村和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废除余粮收集制,取而代之以实行粮食税,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摘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写出图中农具的名称。说明它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苏联在新经济政策中关于农业改革的措施。简述该措施对苏联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说明它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农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

——摘自【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二: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比较表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时间

18世纪六十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标志

A

电力的使用和电器的发明等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B

信息时代

材料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摘自习近平2019年10月16日向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所致的贺信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项发明成就。简述这项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崛起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三中A、B两处空白补充完整。写出飞机使用的动力机是什么。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技术对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历史可能被掩盖,但绝不会消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人信奉基督教,认为基督教国家有权统治异教徒的国土,于是,从15世纪起积极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为解决由此产生的矛盾和争端,1493年,罗马教皇亲自出马划定界线(后称“教皇子午线”),该线以西的新发现地区属于西班牙、以东则属于葡萄牙,这是欧洲国家对世界的首次瓜分。152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又划定“拉亚线”,至此,葡、西两国在地球上的划界形成了闭环。地球被分成东、西两半球,海洋也被视为陆地国土的延伸,不再是“自由海洋”,海权、海运通道成为争夺的对象。

欧洲列强也由此产生了一种“划界思维”,他们按信仰划分区域,按种族划分居民。欧洲人在自己的家园内是守规则的文明人,在家园之外则是野蛮的自然人。在欧洲内部不会发生的破坏、屠杀、种族灭绝、文明灭绝等在新大陆会经常发生。对于自己在新大陆的任何野蛮行为,欧洲人都不会感到羞愧,还可能因为获得了大量财富而被视为“英雄”。

通过发现新大陆,造就了澳大利亚、海地、巴西、菲律宾等一系列新国家。对新成立的国家,如果是欧洲的移民主导,一般将国家“边界”划定视为欧洲文明,但却将其居民“边界”分别划为欧洲裔、非洲裔、亚洲裔、原著民等,加以区别和不同对待;反之,则既不保证其国家,也不善待其国民,极尽破坏、制裁、颠覆之能事。

——据(德)卡尔•施米特《大地的法》整理

(1)15﹣16世纪,欧洲人发现哪些“新大陆”?试列举三处。

(2)根据材料,概括“欧洲国家对世界的首次瓜分”有哪些特点,并选取其中一项特点解释其成因。

(3)对欧洲人在新大陆的“野蛮行为”,你认为哪种行为的危害最为深远?请阐述理由。

(4)在今天,世界上还有许多“发现新大陆”时期遗留的现象,试举出两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