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鲁尔区各产业人数的变化图”,完成2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表示第二产业,b表示第三产业,c表示第一产业 |
B.1985年后,a产业就业人数迅速升高的原因是积极发展新兴工业 |
C.从1970年开始,b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的原因是鲁尔区经济一直处于衰落状态 |
D.199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达60%以上 |
鲁尔区从1970年约220万人到1983年约195万人,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A.鲁尔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但招募了大量劳动力 |
B.鲁尔区因传统工业的衰落,有大量人口迁出 |
C.鲁尔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很高,但有大量人口迁往到南部斯图加特等地 |
D.既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也有人口迁移的影响 |
下图分别是某区域2013年12月7日14时和8日8时近地面等压线(百帕)图。完成以下问题。
2013年12月7日14时(百帕) 8日8时近地面等压线(百帕)比较甲图和乙图,a地天气变化情况是
A.气压降低,气温升高,风力变小 | B.气压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变小 |
C.气压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变大 | D.气压升高,气温升高,风力变大 |
若图中天气系统移动速度和方向不变,则F城降雨大约出现在
A.8 日 7-8 时 | B.8日12-13 时 |
C.9日1-2时 | D.9日12-13 时 |
读某地等高线图(等高距为100米),完成以下问题。图中H、Q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300米 | B.350米 | C.550米 | D.600米 |
若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Q地最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 B.霜冻 | C.滑坡 | D.地震 |
若该地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某日站在P地的人看到太阳从R方向升起,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太阳直射点正往北移动 | B.我国北方地区林木葱郁 |
C.该地区寒冷干燥 | D.该地区昼长夜短 |
我国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用测量“立杆影子长度”的方法观察当地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OP为标杆,A、B、E、F四点为日出、日落方位。OC、OD分别为先后观测的两天同时刻杆影,观测日期相隔一个月。在测到OC、OD时, 北京时间是11时30分。读图完成下列小题。观测OC、OD当天所属月份分别是()
A. 6月、7月 B. 12月、1月
C. 4月、5月 D. 11月、12月该地自然环境特点是()
A.高原地形, 草原辽阔 | B.树木常绿,物种丰富 |
C.季风气侯, 冬寒夏热 | D.河流水丰, 四季无冰 |
在观测的这段时期()
A.珠穆朗玛峰雪线逐渐上移 |
B.影响欧洲西部的盛行西风不断增强 |
C.澳大利亚大陆西南部沿海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阴雨天 |
D.潘帕斯草原上肉牛膘肥体壮, 进入屠宰加工旺季 |
下图是沿我国境内某一经线的地形剖面、气候统计图表。读图,完成下列小题。下列有关秦岭说法正确的是()
A.是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
B.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
C.与一月均温0℃等温线和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大致吻合 |
D.是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
图中降水最多的地点,其海拔约为()
A.900m | B.1500m | C.2000m | D.3000m |
读我国某地区某农事安排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图中最能代表该农业生产特点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对该地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
A.秸秆——燃烧——还田 | B.秸秆——堆置——自然腐烂 |
C.秸秆——薪柴——能源 | D.秸秆——沼气池——能源和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