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号称“植物王国”,但看到的绿色与之并不相符。云南省只有西南部的森林长势良好,而中东部大部分植被很稀疏,干热河谷和干荒地区生态更加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在喀斯特地形区的土层很薄,很容易被侵蚀。著名的云南石林,看上去虽然壮观,但从生态的角度去看,不过是一片石漠。在云贵许多地点,正在形成大量的新石漠区。红色土壤流失后,裸露出灰色的石灰岩,就像动物被剔去了皮肉,剩下骨架一样,比沙漠更难治理。 在云南的德宏地区的热带雨林,人们砍掉它改种农作物。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重要且无法替代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样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里的湿地、湖泊也正在退缩或消失,以前碧波荡漾的纳帕海现在已消失不见。经询问才知道,是无序开发把地下水系破坏了,就像在我们的盆底钻一个孔,高原湖盆的水全部漏掉了。 选段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云南省的生态状况的?
文中画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这个世界会好起来的
①岁末的北京,冷,下着小雪。最是乞丐难耐时。无处不在的寒冷,侵袭着他们单薄的身子。在西单一地下通道,就有这么一位老人,在那里乞讨度日。身边的脚步来来往往,但少有为他停下的。
②一个女孩偶然路过那儿,无意中看到蜷缩在一边的老人,动了恻隐之心。她先是跑到老人跟前,给老人钱。后来看到老人冻得瑟瑟,她又脱下身上的外套送给老人,并把自己脖子上的围巾摘下来,给老人围上。这才放心地离开,随后消失在人群里。
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看这个故事时,窗外的西北风,吼得呼啦啦。云层低垂,又一场寒冷降临。心却因这个故事,温暖地湿润着。寒冷夜,那个老人,不冷了。
④久未联系的高中同学,突然电话来,他很突兀地问我,你是不是曾给四川灾区的孩子寄过礼物?
⑤我一愣,想起来了,儿童节时,我曾给他们寄过一些花的种子。
⑥那是一家报社组织的大型爱心活动,号召一批作者,每人给灾区的孩子写一封鼓励的信,并随信附上一份特别的礼物。我当时搜遍我在的小城,把所有能找到的花的种子,收集齐了快递过去。我希望那些花的种子,能在孩子们疼痛的废墟上,开出一片绚烂来。
⑦同学说,可以把地址给我吗?我准备了些御寒的衣服,想给他们寄去。
⑧这真令我意外。同学不是个富裕的人,平时生活节俭得近乎吝啬。他在一家单位做门卫,一个月的工资,不过八九百块。妻子无业,且多病,家里还有个上中学的儿子要供养。
⑨我把地址找到告诉了他,心情却再难以平静。2008,我们有过太多的沉重:雪灾,地震,洪灾。但让人欣慰的是,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真情与爱,汇成涓涓不息的暖流,流向那些受伤的心灵,一点一点,捂暖了它们的凄凉与寒冷。人心不冷漠。
⑩一个我曾经的学生,在这个岁末,也给我发来邮件。学生大学毕业了,留在一座大城市里工作。本来一路顺风顺水的,在公司里,都快做到主管的位置了。却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裁员,他被裁减下来。他很灰心很沮丧,他说他一直很努力地工作,回报他的,却是这样的打击。他茫然地问我,老师,你说这个世界会好起来吗?
11我刚好在网上浏览到一则新闻,是关于地震中断腿的女孩廖智的。那曾是一个幸福阳光的女孩,有着健美修长的双腿,热爱舞蹈,舞动起来,像一只飞着的白天鹅。然而地震夺去了她的健全,她被迫锯掉双腿。但是梦想却不肯放弃,她用断腿在鼓上跪舞出《鼓舞》,红衣红裤,在鼓上舞蹁跹,如一枝红莲,盛开在鼓上。她的坚强,感动了这个岁末。大家把掌声和泪水,倾囊送给她。有网友这样留言:美丽的天使,你很棒,为你的坚强而感动,加油!
12我把这则新闻转给我的学生。我说,我感动的是,不放弃——廖智的,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们的。只要生命不放弃,这个世界会好起来的。整体感知全文,说说作者认为“这个世界会好起来的”依据是什么?
文章前八段写了三个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故事,请你概括。(每个故事概括语句不超过25个字)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从上下文看,第⑧段画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从修辞角度品味下列语句表达的妙处。(2分)
她用断腿在鼓上跪舞出《鼓舞》。红衣红裤,在鼓上舞蹁跹,如一枝红莲,盛开在鼓上。假如你是文中那个“我的学生”,在收到“我”转发的关于断腿女孩廖智的新闻后,会作何感想?请你帮助他给“我”回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表达自己读了该新闻后的感受。(30字以上)
水井与符号文化
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
“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之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同时,水井本身又恰恰位于地上而深入地下,井口小,如果人在其中,所见井上之天也就小。这种特殊的空间视野便引申出“井”的又一重符号内涵,即坐井观天。这一意思的形成是源于刚刚提到的水井作为“家国故园”的符号象征,集中体现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对人思想的禁锢、束缚,阻碍着人们超越现状、开创未来的脚步。
佛教作为一件舶来品注,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借“井”喻理,常常体现了佛法无边的大智慧。水井在佛家教义中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具备了普渡众生、解救众生于水火的拯救功能,成为一种身心归宿的象征。
北京故宫里有一口水井,名为“珍妃井”。关于这口井的传说是慈禧太后在杀害戊戌维新派志士后,对支持光绪变法的珍妃百般加害,并将其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走前令太监把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历史上关于珍妃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这口令珍妃香消玉殒的井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也是“水井”符号最为凄惨的一层表达,“井”常常成为受欺凌妇女最后的归宿。“井”象征着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彼岸的家园,是她们灵魂与肉体最后的归依,同时也是她们悲惨命运的象征。
水井通往地下,而地下世界是无人知晓的、神秘的,因此井也就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特别是在中国的志怪小说中,井往往成为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象征,据此产生了很多关于神仙、鬼怪、隐士、异人的故事,如《搜神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等。在正史当中也记录了不少关于井的怪异事情,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理想的永恒追求,井也因此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水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更是丰富多彩,在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概念,在这里仅举几例以飨读者,也许这可以成为你探索的一个起点。
【注】舶来品指进口的货物第②段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第③段中的“中国制造”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是什么?
从全文看,“井”具有哪几重文化符号的内涵?请分点概括回答。
根据材料,结合下面链接资料,说说你对水井文化的探索发现。
链接一:据《汉书》记载:一个叫孟通的县令挖水井得到了一块白石,上面写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字样。后来,王莽以“新井自出”等十二符瑞出现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当起了皇帝。
链接二:世博园内的智利馆巧思妙想,馆内挖井。从井口向内张望,智利的风土人情,清晰可见。两国情谊,“一井相连”。
链接三:古井是最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建筑。我们要保护好井遗迹,做好井文章,把历史馈赠的这笔丰厚的遗产用好、用活。这样,乡土中国才有她的乡土气、市井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巷子里的阳光
出了门,便是一条巷子,至少要拐过三道弯,拐过三条首尾相连的巷子,就能拐到人流叮当的马路上。
巷子是一个漏斗型的死胡同,朝街的方向呈出开放的姿态。不熟悉的人从街上拐过几道弯,就会走到我的门口,鼻子碰了墙壁,叹了口气,就无奈地回返了。
看那些人无奈地返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他们像一个个误入迷途的孩子,面对我家土房灰眉土脸的墙壁,面红耳赤地跺着脚:唉,怎么是条死胡同呢?
我对他们的牢骚不满,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我家的院子虽小,也能容纳八方来客,你们咋就不到我的院里小坐一会儿,喝一杯淡茶或对弈一局呢?
我站在巷口陪着阳光,像是陪着巷子里年纪最长的老爷爷。阳光很好,它从早晨露头,到晚上收尾,都不露声色,从来不唉声叹气,他真的是一位藏在云外的哲人。
早晨的阳光是橘红色的,它比巷子里的懒人起得早。它像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温热了。懒人们就会说:你看看,太阳都晒热屁股了,咱也别压床了。
中午的阳光,白晃晃地把人的头皮晒得煞痛,因而,巷子里少有人走动。大家坐在家中饮茶,或睡午觉。心里想:就让太阳发泄一会儿吧,它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
果不其然,一捱过下午2点,太阳就似做错事的孩子羞答起来。它把阳光一缕又一缕,像是撒豆子一般轻轻撒进小巷,投在人的头顶上,非常轻,恐怕在人们头顶上砸出了包。被阳光砸到的滋味很受用,像是被灵巧的小狗舔了一下,暖暖的,就是说不出来。
傍晚的阳光是有诗意的。傍晚的阳光最温柔,最贴人了。你抓它,捏它,碰它,它一点也不急,你亮开嗓门咋唬它,它也不恼,当然,很少有这样二板吊子,就像很少有这样的恶丈夫,面对如花似玉、善解人意的爱妻,你舍得动她一指头吗?太阳也有累的时候,一天了,它要回到山谷里的床上睡大觉了。夕阳一片深红,它把整条巷子都映得红彤彤的,大家该洗菜的去洗菜,该洗衣的去洗衣,巷口的棋摊上,依然是那些七嘴八舌爱支招儿的棋痴,但大家都已感到了太阳的惜别。
明天还能不能见到太阳呢?有老人躺在床上,看着颤颤巍巍的阳光,心想,就要走了,走的时候如果用碗能扣上一碗阳光,躺在棺木里,就永远放着这只碗。
老人们一年中有三季都喜欢坐在巷子里的墙根下,晒太阳。他们的山羊胡子稀稀疏疏,但脸色红润,一旦阳光晒热了头顶,他们的话闸就打开了,滔滔不绝,无穷无尽,如果凑近了去听,一大堆老故事和昨天讲的基本相似,但他们却像大姑娘和小伙子第一次恋爱似地向老伙计们眉飞色舞地讲着,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灭的灵感。
重复又有什么?人生不就是许多似曾相识的事情不断在重复吗?不是他重复你,就是你重复他;不是历史重复现实,就是现实重复历史。阳光也是重复的,以相同的节奏和色调度过每一天,温暖着巷子里人们的心。
我很为那些误进巷子而返的人惋惜,他们至少可以在小巷子驻足一会儿,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第二段中说的“巷子是一个漏斗型的死胡同”,而第四段中又说“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像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温
热了。
②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
灭的灵感。文章题为“巷子里的阳光”却为什么有好多笔墨写了老人?请简要分析。
文章末尾说“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联系全文,请分点概括阳光给人的无穷“意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种”出石油
①据科学家粗略估算,全球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可达300亿吨以上,只要将这些植物进行高压、高温加工,就能够制造出和石油成分相近的产品。目前。全球绿色植物储存的能量,大约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亿吨石油。可以说,植物是一座巨大的储油库。
②科学家研究发现,可用于制造石油的植物品种很多,不少乔木、灌木、海藻等含有极为可观的天然炼油物质。美国科学家选用了千余种最富生产能力的水藻进行实验,从其体内提取类脂化合物以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转变成汽油和柴油。前苏联的科学家经过引导性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从锯末中也可以提炼出人造石油,这种植物能源比传统的石油和煤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首先,它便于就地生产利用,省却了远距离输送,因而成本比较低廉;其次,植物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不会形成有害物质,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易于被植物吸收,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利。
③众所周知,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许多植物也可直接产生碳氢化合物。倘若能够以适当的方法把这些碳氢化合物提取出来,我们就可以得到所谓的产绿色石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卡尔文教授,在一个人工石油植物种植场,种植了一种名叫“尤加利”的树木。这种树木的茎和种子中均舍有这种可燃物质,1000平方米土地每年产5桶“绿色石油”,每桶成本仅20美元,而当时每桶石油的价格是30美元。他的成功,推动了全球的石油植物研究。
④资料表明,美国现已拥有一个上百万平方米的能源植物速生林,英国已批准兴建一个石油植物园,瑞士已经制定出一个利用植物石油取代全国半数石油消耗量的计划。可以说,用不了多久,人类将“种”出石油。阅读本文后,说说石油为什么可以“种”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出来的石油有哪些优越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说明植物能源开发的经济价值,文章第3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划线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题目,计13分。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儿子又上学,我一个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3分)
揣摩第④、⑨段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1)“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段中作者把_________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