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颖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隋书•贺若弼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属:劝请 |
B.弼既退,轨让其背己让:忍让 |
C.无若贺若弼者若:比得上 |
D.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恨:痛恨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弼少慷慨,有大志 ②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③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 ④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⑤军令严肃,秋毫不犯 ⑥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
A.①⑤⑥ | B.②④⑤ | C.③⑤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贺若弼的父亲因为说话不谨慎而被人加害,临刑前拿锥子刺伤了自己的舌头,告诫他今后要慎言谨行。后来在太子一事上他做到了慎言,新皇登基后保住了性命。 |
B.贺若弼年少时慷慨激昂,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敬畏他,把他召来做官。不久他又被升任为小内史。 |
C.隋高祖登基为帝,心怀吞并江南的志向,寻访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人。高颖推荐了贺若弼,高祖认为他推荐得好。大举伐陈时,就任命贺若弼做了行军总管。 |
D.大军渡江前贺若弼酹江而祝,激励士气,故设疑阵,麻痹对方,然后渡江破敌。他军令威严整肃,对陈地秋毫无犯。有士兵抢掠百姓,贺若弼立即斩杀了他。 |
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
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阅读下面的《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孟懿子为鲁国大夫,孟武伯为孟懿子的儿子。)
(1)以上材料体现了孝的四个境界,最基本的是,最高的境界是 (请用原文回答,2分)
(2)结合以上任意两则材料并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④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对下列文中选句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乌:怎么 |
B.沾被卉木被:覆盖,吹拂 |
C.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沉潜:反复思索 |
D.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微:微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②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B.①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C.①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②臣死且不必,卮酒安足辞 |
D.①毋辄因时俗之言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
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
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
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
给文中画波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A.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
B.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
C.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
D.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2)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3)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卿足下:
陵自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负国恩,为世所悲身:身体 |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当: 抵御 |
C.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北: 败逃的敌人 |
D.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引: 后退、退兵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组是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形格势禁,迫不得已。 |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
把下列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9分)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
万恭,字肃卿,南昌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南京文选主事,历考功郎中。寿王丧过南京,中贵欲令朝王妃,恭厉声曰:“礼不朝后,况妃乎!”遂止。
四十二年,寇逼通州,帝方急兵事。以兵部右侍郎蔡汝楠、协理戎政侍郎喻时不胜任,调之南京,欲代以郑晓、杨顺、葛缙,手诏问徐阶。阶以晓文士,顺、缙匪人,请命吏部推择。帝乃谕尚书严讷越格求之,遂以湖广参政李燧代时,而命恭代汝楠。恭列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皆报可。明年,燧罢,众将推恭,恭引疾。及用赵炳然,恭起视事。于是给事中胡应嘉劾恭奸欺。恭奏辩,部议调恭。诏勿问。恭不自安,力请剧边自效。乃命兼佥都御史,巡抚山西。甫至,寇犯龙须墩,恭伏兵击却之。未几,寇五万骑至朔州川,恭与战老高墓。列车为阵,发火器,寇少却。忽风起,火反焚车,寇复大至。诸将殊死战,寇乃去。事闻,赉银币。巡抚故无旗牌,恭请得之。滨河州县患套寇东掠,岁凿冰以防,恭为筑墙四十里。教人以耕及用水车法,民大利之。
会河决邳州,运道大阻,已遣尚书朱衡经理,复命恭以故官总理河道。恭与衡筑长堤,北自磨脐沟迄邳州直河,南自离林迄宿迁小河口,各延三百七十里。费帑金三万,六十日而成。高、宝诸河,夏秋泛滥,岁议增堤,而水益涨。恭缘堤建平水闸二十余,以时泄蓄,专令浚湖,不复增堤,河遂无患。
恭强毅敏达,一时称才臣。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竟罢归。《明史·万恭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考功郎中历:经历 |
B.寇逼通州,帝方急兵事逼:迫近 |
C.恭列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列:陈述 |
D.滨河州县患套寇东掠患:担心 |
以下句子中,全都全都表明万恭“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众将推恭,恭引疾②寇犯龙须墩,恭伏兵击却之
③巡抚故无旗牌,恭请得之④教人以耕及用水车法
⑤给事中胡应嘉劾恭奸欺⑥恭缘堤建平水闸二十余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⑤⑥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恭秉礼行事。寿王的灵柩经过南京时,宦臣想要担任南京文选主事的万恭朝见王妃,万恭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
B.万恭勇于担当。皇帝为战事着急,想要找合适的人选代替不能胜任作战任务的几位官员,下诏问徐阶,徐阶就推荐了万恭代替蔡汝楠。 |
C.万恭用兵作战讲究谋略。在贼寇进犯龙须墩时设伏兵退敌,老高墓一战他巧用火攻使得对军退却。 |
D.万恭在水利建设方面有贡献,他在治理水患时,沿河修建了平水闸,根据季节泄洪或者蓄水,不再增高堤坝,黄河却未再出现水患。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议调恭。诏勿问。恭不自安,力请剧边自效。
(2)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竟罢归。
文言文阅读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后刘终,服阕服阕:服丧期满 |
B.齐桓得管仲而霸霸:称霸 |
C.而憎疾从事疾:痛恨 |
D.华善之善:好,对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
C.李密认为孔明的教诲细碎具体,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都很简洁得当。 |
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免职。 |
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B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C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D.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2)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