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以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酎金失侯。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选自《史记·卫绾列传》)对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召上左右饮左右: 侍卫 | B.先帝赐臣剑凡六凡: 总共 |
C.独至今乎独: 唯独 | D.可相少主相: 辅佐 |
下列各项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性格的一组是( ▲ )
①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对曰:“死罪!实病。”
③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④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
⑤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⑥朝奏事如职所奏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卫绾原是靠在车上玩杂技当上文帝的侍卫,后来立了功劳,慢慢升任为中郎将。 |
B.景帝即位后,对当年卫绾不接受他的邀请一事还耿耿于怀,不过并没有因此责备他。 |
C.因为护卫游上林苑有功,景帝要赐一把剑给卫绾,但他以景帝已经赐过六把剑给自己为由,谢绝接受。 |
D.景帝七年,废除栗太子的时候,景帝怕卫绾心肠太软,就让他请假回家,而改派郅都去执行任务。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下列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通步历。步:推算 |
B.阴遣客刺之阴:暗中 |
C.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资:资助 |
D.非特匹夫,君德亦然特:只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A.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
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
C.孔颖达奉帝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萧鸾遣鲁康祚、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勒甲士三千击之。时康祚军于淮南,永舍淮北十有余里。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即夜分兵二部,出于营外。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之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祚、公政等果亲率军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祚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祚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高祖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径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聪、藻徙为边民,永免官爵而已。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治民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迁左将军、南衮州刺史。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年逾八十,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节选自《北史·傅永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谦让。 |
B.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谋求。 |
C.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埤迎击。 |
D.贼俯射永,洞其左股射穿。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傅永有“气干”(气魄和才干)的一组是
①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②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③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④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
⑤永出箭复人,遂大破之
⑥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永年轻时虽然勇武过人,但缺少学问。有朋友给他一本书,他竟然不理解,答不出朋友从书中提出的问题。 |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准确。他摸准了入侵之敌的心理和行动规律,巧置迷惑敌人的标记,并设伏兵,一战而大获全胜。 |
C.傅永临阵作战勇敢,七十多岁时还亲自率兵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敌人用箭把他的大腿射伤,他拔出箭继续战斗,把敌人打得大败。 |
D.傅永具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上表请求让傅永为将,未得到朝廷允许,对此傅永颇有怨言;八十多岁了,他还能骑马射箭弄矛。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共19分)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不去。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辗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二万人击秦崤关下军,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①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士卒恐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成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①贾竖:跑买卖的人,对商人的蔑称。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数:多次 |
B.沛公殆天授殆:大概 |
C.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具:准备 |
D.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啖:款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沛公欲以二万人击秦崤关下军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B.①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C.①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②不如因善遇之 |
D.①今始入秦,即安其乐②吾其还也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张亮祖先是韩国人,张良在下邳的时候,喜爱打抱不平。项伯杀人,张良也跟随他隐藏起来。 |
B.陈涉等起义后,张良也举兵起义,部属有一百多人。在张良准备去归属陈涉时,遇见了沛公。 |
C.当沛公打算攻打晓崤关的秦军时,张良劝阻沛公,让他采用围而不打、分化瓦解秦军的策略。 |
D.当沛公占领咸阳、俘虏秦王子婴后,又是张良对沛公及时进行了劝阻,让他接受樊哙的意见。 |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翻译下列语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分)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③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四》)对下面两句中加点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A.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
B.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
C.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
D.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和例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苟无民,何以有君 |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C.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 D.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
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怎么能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
B.怎么能先轻贱百姓,而后尊贵我们国君吗? |
C.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
D.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
对“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
B.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
C.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
D.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
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
B.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
C.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
D.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
E.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