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宅 男
陈力娇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读点》2009年第8期》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供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
B.儿子生活在完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因为他对外界没有兴趣。 |
C.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
D.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儿子对父亲的冷漠,后半部分写了对小美的万分热情,前后态度的对比透露出作者一种隐匿的担忧。 |
E. 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具体说说儿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小说结尾写主人公在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准备跳楼的关键时刻,在“打了个愣”之后竟然决定“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的情节,你认为真实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皮影戏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它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以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在中国,不少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的最大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湿热的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还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而且制作相当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他们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下列关于“皮影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皮影戏历史悠久,它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陕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派生出中国的地方戏曲剧种。 |
B.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皮影成为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
C.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D.受皮影戏表演形式和传播途径的限制,加之当年制作和表演的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所以传统意义上的皮影戏已经失传。 |
下列对阻碍“皮影戏”在中国继续发展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要求很高,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皮影戏表演人才很不容易。 |
B.皮影复杂的制作工艺及其保存的困难使“皮影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
C.现代社会电影、电视、网络等众多娱乐方式使“皮影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
D.皮影剧团数量少,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地区,不利于皮影戏的传播。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皮影的制作有很高的难度,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的结果。 |
B.皮影戏的表演手段可以为电影所借鉴,皮影戏也可以借鉴电影的某些表现手法。 |
C.只要有足够的热情和足够的创意,皮影动画不需要任何技艺就可以制作完成。 |
D.和传统皮影戏相比,数字化的皮影动画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利于传播。 |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富兰克林:原则与变通
就算在中国,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也可以说名声显赫。由于那本畅销多年的《富林克林自传》,他成了许多少年人心中的“人生导师”,那些“艰苦和自我奋斗”的励志故事,反复在作文、试卷和阅读材料里出现。
他那个用风筝收集雷电的实验被放进了小学课本里,他又成了富有探索精神和敢于为科学献身的勇士,并启发了不少小孩子的科学梦想。
不过,一个更立体的富兰克林的形象,隐藏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启蒙故事背后,躲藏在美国建国时期艰难的战斗和变革之中。
这个形象是这样的:在1787年夏天费城炎热的屋子里,当来自各州的代表因为制宪而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面临散伙危险时,82岁、患有痛风的富兰克林居然去请来了一位牧师,叫大家每天早上先向上帝祷告。据在场者记录,有些人虽然不愿意,碍于他年岁长,只好同意。
看上去,富兰克林总喜欢在发生对立的场合充当和事老。面对有争议的问题,他不喜欢公开和直接表达意见,反倒是在私底下勾连甚多。独立战争之初,各州就是否建立联军产生分歧,他明里随大溜,暗地里却又帮支持建立联军的亚当斯等人串联,可谓老奸巨猾。
这种性格在费城制宪会议上展露无疑。除了在若干冲突中居中调停外,当宪法草案最后确定,几位代表拒绝签字之时,这个资格最老,并且很善于倚老卖老的人站起来,请求大家搁置争议。“对宪法中的部分条款,我并不完全赞成,”他以一个老人所常拥有的宽容和变通说,“但我不能肯定我永远不会赞同,因为许多我过去以为是正确的观点现在发现却是个错误……”
影视作品里表现的富兰克林,往往带着狡猾的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微笑。而在现实记录里,他也确实以如鱼得水的个人魅力见长。这很容易让人忽略他内心最顽固的那些东西。
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是,1775年,美国革命尚未胜利,富兰克林作为特使被派往法国寻求帮助。此时,他已经70高龄,痛风和肾结石颇为严重,但到达法国后,他“使整个法国都沸腾起来”。等到后来前去协助他的约翰·亚当斯见到他时,感到十分愤怒:这个老头儿在自己的人民正浴血奋战时,穿的是巴黎的华服,与上流社会欢宴,还不时传出点风流故事。
据说,两人为此几乎反目。不过,富兰克林曾试图这样解释:要用法国人的方式和他们打交道。就结果来看,他的确获得了成功:他的画像被悬挂在巴黎许多地方,而他也成功地为美国争取到了法国在武器等方面的援助。
看似毫无原则的富兰克林,心里装着的正是他认定的原则。为追求正义的目标,他没有道德洁癖,也没有非此即彼的是非观念。即使因此被误解,他也不会放弃,甚至不做解释。
平衡、妥协、忍让,这些都是富兰克林行事中随处可见的品性。早在和英国发生争执之初,他也曾努力促成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妥协。不过,熟悉富兰克林那几近圆滑形象的人,恐怕忽略了富兰克林这固执的一面。据说,当他为自己设计那个著名的用风筝捕捉闪电的实验时,科学界的人都认为他是在胡闹,朋友里也有不少人反对。
但他毫不在意,只是按照自己心里认准的方向,一条道走下去。文章说“这很容易让人忽略他内心最顽固的那些东西”,“最顽固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分析。
富兰克林有那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对于富兰克林的变通,谈谈你的理解。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负重的河流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题3分)
壹零年代:公民精神Beta版觉醒李晓亮
时间轮渡,历史罗盘,从未止息。不觉间,新的轮回已然开启。当您听到《RAP2010:中国控》:“悟本走下神坛,老总倡导裸捐。僵尸批判社会,关了天上人间。高管学历造假,国美股东相煎。日记毁了局长,足协拖出贪官……”或许要会心一笑。不管给力与否,2010年围观期满,观众顺势进入下一单元。
壹零年即将过去,壹零年代才刚刚开始——欢迎步入壹零年代。
不妨再入时光隧道,把2010栏杆拍遍:打假斗士方舟子,单挑一群造假犯。超级丹,大满贯;三国杀,正在线。植物大战僵尸,钉子户恶斗拆迁办。巴比赴华搞夜宴,全民热衷办慈善;民航反腐、足坛打黑、全国扫黄,都很给力;李一悟本小月月,唐骏德纲周立波,皆为浮云。三令五申撤销驻京办,撤来撤去全成驻京饭店;《子弹》乱飞,《江湖》《孤儿》大战;曹操墓、日记门、叫春门、兽兽门,惨遭围观……
舟曲、玉树、王家岭,伊春空难、南平杀童案、新疆踩踏、上海大火等年度悲情,也“震”痛中国。所幸我们没被灾难击倒,没过度沉溺悲恸,而是痛定思痛,在反思与进步中补偿在灾难中所失。婆娑泪水中,我们看到民族精神的守望相助,公民精神的实质成长,让社会发展渐次成型。
中国GDP坐上全球第二把交椅,全民幸福感却并未与之匹配。一幅“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道出人民日益增长的智慧与某些官员执政水平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画着白圈的斗大“拆”字,轰鸣的醉驾飙车马达声,“恨爹不成刚”的吊诡心理,房价调控“不调不知道,一调一涨吓一跳”都是不容回避的命题。
这些都有待调整经济结构,重建行政伦理,并以更优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起坚实的民生之网,纳入每一个国民。民众幸福指数和宏观经济实体步调一致,才能和谐共振。商务部曾斥资打造30秒中国形象广告,是为助推中国软实力,其实中国早已站在舞台中央,只要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都有切实保障,就是最好的国家形象。
新世纪已走过10年。我们曾偷懒地贴过年代标签:如沉稳六零,坚毅七零,茫然八零,叛逆九零,那零零呢?或许你还没想好,而壹零年代转瞬即至。
无论贴什么标签,都不是故意神化。因为他们和你我一样,一样有彷徨犹豫,一样需勇气担当。但壹零旅程已经开启,无可逃避。只要愿意,我们可以把个人生涯和历史嬗变、时代进步融汇到一起。致力参与推动中国文明进程,那就是你的光荣之路。历经五千年古文明和三十载大变局,站在壹零年代节点上,如何成为一个“风范大国民”?
而提炼一下近年媒体的阐释,可以“公约”出如此群像:他们既拥抱物质,又体认精神,现实但有梦想,张扬个性又谦逊尽责;极富激情、创造力,又尊重既有规则和秩序;仁爱而不软弱;勇毅却深知尊重法治、和谐包容之可贵。
这也是网络时代的公民特质。围观改变中国,微博聚合的“微革命”,已让互联网开放精神渗入国人气质。壹零年代的公民精神“Beta版”也已觉醒,这样的公民群体,才当得起中国之名,才应成为壹零年代的标签。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了很多尚未进入词典的网络词语,如“微博”“围观”“给力”“八卦”等等。 |
B.“给力”一词尚没有进入词典,根据网上流传的含义,大约有“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有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意思。 |
C.壹零年代的标签应该是“风范”,他们既拥抱物质,又体认精神,现实但有梦想,张扬个性又谦逊尽责;极富激情、创造力,又尊重既有规则和秩序;仁爱而不软弱;勇毅却深知尊重法治、和谐包容之可贵。 |
D.作者认为围观改变中国,微博聚合的“微革命”,已让互联网开放精神渗入国人气质。壹零年代的公民群体当得起中国之名,公民精神“Beta版”应成为壹零年代的标签。 |
你认为具备怎样的特质才能成为“风范大国民”呢?
你是“八零”还是“九零”?你同意文章给你这代人贴的标签吗?举例说说理由。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
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