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因公(             )         (2)觉饥甚而不敢(             )
(3)其人已心之(          )   (4)果蔬皆不(           )
下列各句“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②又久之   ③公约之饭  ④其人心怪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诗文阅读
【甲】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凿壁偷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ài达到)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③邑人,同乡人。④大姓,有钱的大户人家。⑤佣作,被雇佣劳作。)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无从书以观言行一 B.慕圣贤之道多弊少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D.未尝稍降色婉言

下面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弗怠之:代词,指代抄书
B.遇其叱咄或:或者
C.俟欣悦其:代词,指老师
D.中有足乐者以:因为

下列对【甲】诗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怀人,表达政治上失意、思念兄弟的抑郁惆怅之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直接描写的月光的移动,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豁达开朗的心理变化。
D.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词人对月怀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下列对【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常向藏书之家借书来抄。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下面对【丙】文《凿壁偷光》理解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衡乃穿壁引其光”一句是说匡衡就穿过墙壁引来了邻居家的亮光。
B.“主人怪问衡”一句中“怪”可理解为“感到奇怪”。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一句可翻译为“(我)想读遍您家里所有的书。”
D.本文讲叙了匡衡凿壁偷光、佣作只求书两则的故事。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只画两处)
主 人 感 其 言 与 之 书 遂 成 大 学。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闵子骞单衣顺母
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之,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手冻,数失韁靷,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遣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
注释:①子骞与芦花絮衣:(后母)用芦花花絮给子骞做棉衣。②韁靷:这里指缰绳。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⑴孝敬无怠:⑵遂以三子平均: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
闵子赛的行为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无丝竹乱耳”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愿陛下亲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 “陋室”不陋的?从中可以读到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选自陈寿《隆中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苟全性命乱世 每自比管仲、乐毅 B.时人莫之也潭中鱼可百
C.先帝不臣卑鄙咨臣当世之事 D.猥自屈将军宜驾顾之

把“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段都写了“三顾茅庐”的故事,都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B.甲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表明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C.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披露了诸葛亮感恩戴德之情,表明他忠谏的心意。
D.乙文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③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③责:通“债”,外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喜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②扶而道之()
③我固闻之矣()④恐其父之不能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邑丈人有市而醉归者”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孟浩然广陵 B.黎丘之鬼效其子
C.欲遇而刺杀 D.心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翻译句子。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