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尘世天使
1去四川什邡①采访,遇见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一片废墟中,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正在抽“雪茄”,一种比烟要粗的白色长条。老人说:“这是我自己买的烟丝,用纸卷的。
2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劳动服,满是补丁,针脚粗糙。猜想是他戴着老花镜自己补的。旁边摆着一个大海碗,一点油渍都不剩。他刚吃了一碗面。
3这是什邡市附近的一个小镇,煤场遗址。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个煤场瞬间倒塌,巨大的烟囱在高空散落,满地都铺了红砖。老人就是煤场老板雇的,收拾整理旧砖,一块砖能得六分钱。
4他已经58岁,手上有着褐色老年斑,双鬓斑白,只身一人从重庆来这里打工,住在废墟旁边一个潮湿闷热的帐篷里。
5这个年纪,早该子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了。何必亲身卖命,打工挣钱?
6他笑着说:“我的孩子才9岁,刚读三年级。我得给她挣学费。”
7说着,他掏出了一个类似工作证的东西,打开给我看,是学生证。一个小丫头正看着我,童花头,大眼睛,一脸孩子的严肃。
8他老实地告诉我,这是他捡来的孩子。
9九年前,他像往常一样牵着牛出门。在小路上,他听见孩子在哭,奶声奶气,在偌大的山谷细若游丝。
(10)他循着哭声走过去,是个小婴儿,包在破破烂烂的一块蓝布里,搁在一棵矮树下。有张小纸条扎在上面:7月1日凌晨三点出生。算了算,刚出生5天。
(11)他掏出兜里的西红柿,撕掉一块皮,搁在婴儿干裂的唇上,她使劲地吮吸,脸都涨红了。他抱着她,舍不得放下,就这样抱回了家,差点把那头牛都丢了。
(12)他一直务农为生。年轻时或许谈过恋爱,如今说起已经风轻云淡:“太穷,没本事,我这辈子没结过婚。”
(13)我说不出话,就听他说孩子那点事。孩子第一次喊他爸,让他这个大老爷们心花nù放。
(14)为了孩子,他第一次出山打工,干过矿工、建筑小工、捡垃圾的、看车的……被不懂事的小年轻推搡过,在天桥下裹着麻袋睡过,大风大雨里也赶过路。挣的钱,他给孩子买小花裙子,买书包,买毛毛熊,交学费,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包解乏的烟,因为“最便宜的一包也要一块多”。
(15)孩子不知道自己是捡来的,老人说这是全村的一个秘密,而且永远不会公开。
(16)现在,孩子在乡小学读书,和他年迈的母亲在一起,会给他写信,说些“爸爸我想你,保重身体”之类的话。
(17)今后怎么办?孩子继续长大,要花更多的钱,而他年纪大了,打工也越来越困难。老人说:“老得动不了时,我会把娃娃安排好,送户好人家当女儿……”
(18)他开始弯腰干活,在杂乱的废墟中清理一块块红砖。我看着他,按下了相机快门。
(19)回来清理这张照片,有熟人看到问起,我说了老人的故事,几分感叹。对方笑了笑说,这有什么?如果是我遇见,一样也会收养!
( 20)当然能,说一句多么轻巧!
(21)据四川民政厅今年公开的数据,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四川孤儿,只有12名被收养。其他孤儿则由亲友供养或者生活在福利院中,非亲属收养地震灾区的孤儿更是少之又少。
(22)除了地震孤儿,每天都有孩子被遗弃,但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会遇到他(她)的天使。
(23)那位孤苦的老人,浸透了尘世最底层的污渍,却心灵雪白,满怀爱意。我做不到他那样,但有幸看到这样的尘世天使,心存敬畏。
【注释】①什邡(fāng):地名,在中国四川省。
根据拼音写汉字。
心花nù    
第5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千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阅读第1—4段,从吃、穿、住等方面写出老人生活节检艰苦的其休表现:
(1)                     (2)                      (3)                 
阅读第14段画线句,说说你的理解。
挣的钱,他给孩子买小花裙子,买书包,买毛毛熊,交学费,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包解乏的烟,因为“最便宜的一包也要一块多”。
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一位老人,表现灾区人民的自强不息和勤劳质朴的品质。
B借一位孤苦却充满仁爱的老人,讽刺那些假仁假爱者的伪善。
C劝导人们即使生活再艰苫,社会地位再低,也不要忘记仁爱。
D刻画了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人,他身处尘世劫底层却充满仁爱。
第18段中“我”为老人拍了一张照片。请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描写这张照片。(80字左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风起
4月,快要高考了,一个双休日,儿子在读书。母亲进了屋,开门关门时,那扇破旧的门发出吱吱的声音,有点刺耳。
有些吵到儿子了。儿子皱了眉,说:“妈,你干吗呢?”母亲做错了事一般,说:“没事,没事,你继续看书吧。”
家里穷。儿子的父亲常年都在外地打工,给儿子赚未来上大学的学费,回家的次数极少。母亲在家里干些零活,兼顾着照料儿子。儿子成绩好,是爸妈的希望。
儿子看了一会儿书,饿了,喊:“妈,我饿了,有吃的吗?”母亲听到儿子的喊声,忙跑进来,说:“有,儿子,你等等啊。”一会儿,母亲端来一碗玉米,几根玉米晶莹剔透地放在碗里。儿子摇摇头,有些嗔怪地说:“妈,你不是不知道,我不喜欢吃玉米。”母亲说:“这玉米可好吃了,是……”看着儿子阴沉着的脸,母亲噤了声,说:“儿子,那你想吃什么,妈给你去买。”儿子想了想说:“我要吃蛋糕,提拉米苏的。”
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那个叫提拉米苏的蛋糕,母亲见过,也给儿子买过。那是在儿子生日的时候,是儿子硬拉着她去买的,特别贵,贵得让母亲心疼。
儿子看母亲犹豫的神情,说:“妈,你到底给不给买?”母亲说:“行,行,我去买。”母亲手里攥着几张钱,匆匆地出了门。
提拉米苏买回来了,儿子高兴地从母亲手中抢过。儿子没有注意到母亲脸上的表情,母亲心里在想,这么贵,这么贵的蛋糕,孩子他爸得干一天的活才能赚回来啊。
临下午时,儿子看着书,又有了其他的想法。儿子说:“妈,等考完试,我想到外面走走。”母亲说:“行,你走吧。”儿子苦笑,说:“妈,我的意思是说,等我考试考完了,我想到外地去旅游。旅游知道吗?”母亲摇摇头,她还真不知道什么叫旅游,到外地去就算是旅游吗?那儿子他爸也算旅游吗?儿子只好给母亲解释,说:“妈,旅游就是去玩,不是去打工,要坐火车坐飞机去玩,还要住宾馆,上饭店吃大餐……”母亲有些懂又有些不懂,母亲又想,是不是会要很多钱呢?母亲想着,心头莫名地沉了沉。
晚上,父亲的电话来了。母亲喊儿子,说:“你爸来电话了,让你听。”儿子说:“妈,我正忙着呢,还是不听了吧。”母亲说:“你这孩子,你爸就是想和你说两句话。”折腾了半天,儿子还是不肯听电话,母亲只好在电话里解释,说儿子正在认真看书呢。父亲笑了,说:“没事,没事,让儿子好好学习吧。”父亲还说:“也就个把月了,儿子想吃什么,想干什么,你尽量满足他。”母亲就说了买提拉米苏的事儿,好贵。母亲还说了儿子想去旅游的事儿,旅游要坐火车,坐飞机,要住宾馆,上饭店吃大餐,需要好多钱呢。父亲听着,说:“没事,没事,我多加几个班,争取把钱赚出来。”母亲说:“别,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是要注意多休息。”父亲说:“我没问题的,身体棒着呢。”
后来的一段日子,儿子还是从早到晚抓紧读书,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周六周日在家里。有一天儿子回家,看到母亲的眼圈有点红,看到自己回来,母亲又似乎在极力掩饰着什么。儿子问:“妈,出什么事了?”母亲摇摇头,说:“没,没什么事儿。”儿子哦了一声,就没再问,又钻进房间,随手摊开了书。
6月初。结束高考。儿子一脸轻松地从考场走出来时,很意外地在校门口看到了母亲。母亲说过的,这几天因为忙没送儿子进考场,更别说来接儿子了。
儿子还没开口,母亲就说:“儿子,妈带你去一个地方。”第一次,母亲的口气是那么的不容置疑,儿子的心头莫名地闪过一丝不安。
在那块墓碑前,儿子站定了。儿子看到了墓碑上的照片,竟是父亲。儿子顿时愣住了,母亲说:“你爸半个月前就离开了我们,你爸是加班加点赚钱累的,不慎从20多层的楼上跌落。你爸临走前交代,他不想影响你的高考,嘱咐我等你考试完再告诉你……”
儿子一时哽咽,重重地跪倒在父亲墓前。
起风了!
请你联系全文,说说小说标题“风起”有什么含义?



说说下面的句子都对人物采用了什么描写?它们各表现了什么心理?
母亲做错了事一般,说没事,你看书吧。
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



“行,你走吧,现在不也没把你关住吗?儿子苦笑”,请你说说“儿子苦笑”的内容是什么?


你认为文中儿子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如果你是他,你应该怎样做?



有人说,就是因为小说中的母亲对孩子一味的爱、一味的付出才培养出对家庭对亲人“冷漠”的儿子。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阅读尤今的《向日葵》,完成小题。
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②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到了傍晚,气温居然降至6°C。我和日胜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砭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③晶莹剔透的寒气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④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日胜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耶!
⑤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⑥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安排着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⑦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⑧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⑩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⑾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⑿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⒀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中的故事内容。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⑴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
②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


⑵简要说说第⑩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联系全文赏析第⑨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安恩和奶牛》)
⑴本文第⑾段和【链接】材料一样都解开了故事的悬念,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选文和《安恩和奶牛》的文中设下了哪些悬念?


⑵本文第⑾段和【链接】材料分别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警句》,完成小题。
①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②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③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④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 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阅读李玉良的《端午节回家》,完成小题。
端午节回家
李玉良
“妈!端午节我就不回来了,公司就放三天假!”
②“哦,又不回来了啊!”母亲叹气的在电话那头说。
③“我回来,坐车都要做4个多小时,中途又要换几趟车,来回真的很麻烦的。况且回到家已经很累了,最多在家住两晚,又要急匆匆的赶回公司啊。”我很委屈的对母亲说道。
④“那你就别回来了,是很累的。你自己买点好吃的,记得每天不管有多忙,都要记得吃饭啊!这次你就别回来了。”母亲和蔼的对我说。
⑤ “好的,妈!下次放假我一定回来。”我在电话那头对母亲说道。
⑥“好……好,下次,下次放假你可一定要回来啊!我和你爸都很好的,你就安心工作吧!不说了,下次你可一定要回来啊!”说完,她在那头早挂断了电话。
⑦我放下手机,心里顿时很不是滋味。记得今年春节假后,母亲送我到村头的马路上搭车。她帮我提着东西,在我后面跟着,眼睛一直很不舍得的望着我。我对她说,清明节就不回来了,就放三天假,还没有等我说完,她立马对我说道:“那就五一假回来啊!”我连忙对她说:“五一也只放三天假啊!”母亲笑着说道:“那就端午节一定要回来哦!”我没有再说什么了……
⑧想到这,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溢满了眼眶。我放下手中的事情,马上去车站买车票回家。
⑨在买车票的回来的途中,我突然想到替母亲买几件新衣服,她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很旧的,并且很多都是捡了别人穿过的。春节的时候,村里的人私底下议论,说我妈养了一个不孝的儿子,自己穿得很体面,却让自己的妈穿得太破旧了,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后来,妈知道了这件事情,她对村里人说,我给她买了好几件新衣服,而且已经买了好多次了,只不过是她自己没有穿,太娇艳了,自己太老了,怕穿出来,会被人笑话,况且整天在家忙农活,也不舍得穿这么好的衣服。想到这,我的眼泪又马上流下来了。
⑩坐了几个小时的车,终于到家了。回到家中,母亲正在菜园里摘菜。看到我回来了,又惊又喜。连忙放下手中的东西,问我累不累,帮我放下东西。吃晚饭的时候,她一直望着我吃,一直往我的碗里夹我最爱吃的菜。嘴里一直不听的问这问那的。饭后,一直跟我聊天,聊到很晚才睡觉。那晚,我隐隐约约看到,母亲有好几次都蹑手蹑脚的跑到我的房间,呆呆的只是看着我,看了又看,或是帮我盖被子。
⑾第二天一大早,我一醒来,就听到她与王大婶说话。母亲对她说,这件新衣服都是我帮她买的,买了好几件,并且都是什么名牌的,挺贵的。我真不敢想象,一个从来不懂名牌,没有念过几年书的农村妇女,竟从她的口中蹦出几个英文名牌的词来。我这才知道,为什么昨晚,她硬是要我教她说这几个英文。听到这里,我的眼睛又湿润了。其实我给她买的几件新衣服,没有一件是她穿得合身的。在我回家的短短两天里,母亲逢人就主动说:“我儿子又给我买了几件新衣服,都是名牌,很贵的!”
⑿第三天,我又要走了,母亲同样一大早就起来为我熬粥。我也知道,其实母亲昨晚一直没有睡好,她来我房里一连看了我来五六次,总是看了又看。吃早饭的时候,也只是两眼呆呆的看着我吃。我心里很明白,其实母亲很不舍得我走。
⒀车来了,我接过她手中的东西上了车。我连忙对她说道:“妈!以后每一个月我都回来一次!”母亲听后,先是一惊,然后笑着大声对我说:“好!好!好……”汽车开走了,母亲依然站在那里不舍得离去。看着她站在那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⒁如今的我每个月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抽空回家一趟。哪怕是只住一晚,看看他们,同时也让他们看看我。无论子女走得有多远,父母手中总有一根线,一根牵挂子女心灵的线,只要抽动这根线,我们都会感受到远方父母的呼唤。有时间一定要回家看看,儿女是父母一生的牵挂!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情节
母亲的情感
端午前决定不回家

端午回到家
又惊又喜
端午后离开家

体会“无论子女走得有多远,父母手中总有一根线,一根牵挂子女心灵的线,只要抽动这根线,我们都会感受到远方父母的呼唤。”这句话的含义。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我隐隐约约看到,母亲有好几次都蹑手蹑脚的跑到我的房间,呆呆的只是看着我,看了又看,或是帮我盖被子”。


链接: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文章第13小节和链接材料都写到自己离别时“我的眼泪又来了”,其中包含的情感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你结合材料辨析一下。

阅读张文珍的《传统文化须敬畏》,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须敬畏
张文珍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重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①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注:①庞朴,字若木,原名声禄。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中第⑤小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说说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哪些挑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