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无有闭关事谢:告诉 |
B.暴师霸上暴:显露 |
C.顾独与一宦者绝乎顾:难道 |
D.而即军中斩哙 即:立刻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樊哙勇猛的一组是(3分)
①乃持铁盾入营 ②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③世世勿绝,食舞阳 ④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
D.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密游集序
叶燮
古今有才人之诗,有志士之诗。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不必择人择境而能为之,随乎其人与境而无不可以为之,而极乎谐声状物之能事,此才人之诗也;处乎其常,而备天地四时之气,历乎其变,而深古今身世之怀,必其人而后能为之,必遭其境而后能出之,即其片言只字,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置者,此志士之诗也。
才人之诗可以作,亦可以无作;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才人之诗,古今不可指数;志士之诗,虽代不乏人,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唐之杜甫、韩愈,宋之苏轼,为能造极乎其诗,实能造极乎其志。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历乎事之常变以坚其学,遭乎境之坎壈郁怫以老其识,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此固非号称才人之所可得而冀。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
我友沈子云步,自少即善为诗,藻思掞发,绮丽要眇,称于世久矣。予尝读其诗,谓其能擅才人之席者也已。予老废山中,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去别余十年。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余读之而惊曰:“君之诗已不为才人之诗,而为志士之诗矣!”云步负隽才,掇科名,期有所树立,以抒其志,乃仅寄百里于数千里外沙碛荒凉之区,即卑之以展其簿书期会之能,亦有不可得者。虽欲不拂衣以归,安能耶?今观其诗,见其所历之地,皆周秦汉唐成败兴废之墟,昔贤英哲之所回翔,骚人羁客之所凭吊而永叹者。其所遭如彼,而所触之境又如此,欲无所动于中,胡可得耶?其诗也,皆其抚心感魄之见于言者也。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雕绘,工缕刻工:擅长;善于 |
B.为能造 极乎其诗造:达到 |
C.出近诗一卷示余示:示意 |
D.期有所树立期:希望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B①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称于世久矣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①虽欲不拂衣以归/②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
(2)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作者认为陶潜等人能将志士之诗推到极致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改诗难于作诗何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竟有隔一两月,于无意中得之者。刘彦和所谓“富于万篇,窘于一字”,真甘苦之言。荀子曰:“人有失针者,寻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所谓“眸”者,偶睨及之也。唐人句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即“眸而得之”之谓也。
(袁枚《随园诗话》)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文中提到的“刘彦和”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 ,其代表作品是文学理论专著《 》。
作者认为改诗比写诗难的原因是什么?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嘉遁尚:崇尚 |
B.贸盐以自供贸:交换 |
C.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 之造:造就 |
D.山草之人,安能佐世佐:辅佐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且焉置土石 |
B.①饥而思食/②吾恂恂而起 |
C.①结庐舍于山中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D.①正以不须故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2)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郭文“尚嘉遁”的表现有哪些?请举出事例。(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祖泰,字泰然,吕夷简六世孙,吕祖俭从弟,寓常之宜兴。性疏达,尚气谊,学问该洽。遍游江、淮,交当世知名士,得钱或分挈以去,无吝色。饮酒至数斗不醉,论世事无所忌讳,闻者或掩耳而走。
庆元初,祖俭以言事安置韶州。既移瑞州,祖泰徒步往省之,留月余,语其友王深厚曰:“自吾兄之贬,诸人箝口。我虽无位,义必以言报国,当少须之,今未敢以累吾兄也。”及祖俭没贬所,嘉泰元年,周必大降少保致仕,祖泰愤之,乃诣登闻鼓院上书,论韩侂胄有无君之心,请诛之以防祸乱。其略曰:“愿亟诛侂胄及师旦、周筠,而罢逐自强之徒。独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将不测。”书出,中外大骇。有旨:“吕祖泰挟私上书,语言狂妄,拘管连州。”右谏议大夫程松与祖泰狎友,惧曰:“人知我素与游,其谓预闻乎?”乃独奏言:“祖泰有当诛之罪,且其上书必有教之者,今纵不杀,犹当杖黥窜远方。”殿中侍御史陈谠亦以为言。乃杖之百,配钦州牢城收管。
初,监察御史林采言伪习之成,造端自必大,故有少保之命。祖泰知必死,冀以身悟朝廷,无惧色。既至府廷,尹为好语诱之曰:“谁教汝共为章?汝试言之,吾且宽汝。”祖泰笑曰:“公何问之愚也。吾固知必死,而可受教于人,且与人议之乎?”尹曰:“汝病风丧心邪?”祖泰曰:“以吾观之,若今之附韩氏得美官者,乃病风丧心耳。”
祖泰既贬,道出潭州,钱文子为醴陵令,私赆其行。侂胄使人迹其所在,祖泰乃匿襄、郢间。侂胄诛,朝廷访得祖泰所在,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授迪功郎、监南岳庙。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四回·忠义十》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常之宜兴寓:居住 |
B.及祖俭没贬所没:通“殁”,死亡 |
C.犹当杖黥窜远方窜:放逐 |
D.侂胄使人迹其所在迹:踪迹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然,事将不测其声呜呜然 |
B.请诛之以防祸乱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C.吾且宽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乃病风丧心耳见凌乃死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固知必死,而可受教于人,且与人议之乎
(2)祖泰既贬,道出潭州,钱文子为醴陵令,私赆其行。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吕祖泰有什么性格特点?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①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钜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③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④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选自《元丰类稿》,略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抃biàn,宋仁宗景佑初年中进士第,熙宁二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七年知越州。④僦:雇用。③绥辑:安顿。④灾沴(lì):灾害。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灾所被者几乡被:遭受 |
B.忧其众相蹂也蹂:践踏 |
C.官为责其偿责:责备 |
D.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致仕:出来做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忧其且流亡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皆为陛下所成就 |
C.告以去其家者勿给太子及宾客之知其事者 |
D.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以为吉凶倚仗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2)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第Ⅰ卷文言文中,赵公(赵抃)在越州采取了哪些救灾措施?请根据全文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