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A. | 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 B. | 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
C. | 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 D. | 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
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
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 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
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 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
清末某农民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占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9世纪中期 | B.19世纪60年代 | C.19世纪末 | D.20世纪初 |
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
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 D.枢密院和三司使 |
《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 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 D.否定科举制的作用 |
“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