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英国政府认为,承认新中国虽不是保护英国在华利益的“灵丹妙药”,但至少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而且,“如果不与这个政府建立关系,我们就不能对它将来的发展施加影响”。当时英国的对华认识
| A.反映出中英双方的战争危机消失 | B.反映出新中国不承认旧的中英关系 |
| C.没有预料到新中国会倒向苏联一边 | D.与美国的对华政策高度一致 |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强调史学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 |
|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
|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
|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
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 B.便利于东西间的和平共处 |
|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 |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
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 A.资本主义已过时 | 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
| 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 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
| 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 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
华盛顿曾说:“即使对宪法表示最热烈拥护和支持的人们也并不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假如这些缺点将产生恶果,也应在今后加以补救。”事实上,其“补救”形式主要是
| A.议会改革 | B.宪法修正案 | C.两党竞选 | D.扩大过会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