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问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进程的折线是()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B. |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
C. | 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
D. | 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
读“我国38°N沿线某地剖面示意图”(图7),回答问题。图7中铁路M为
A.京九铁路 | B.京广铁路 |
C.包兰铁路 | D.成昆铁路 |
平原N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灌溉水源丰富 |
B.降雨充沛 |
C.黑土广布 |
D.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
图6为我国部分地区一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8℃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海岸线 | B.纬度 | C.地形 | D.大气环流 |
昆明和台北纬度位置相近,但温度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有
①地势高低
②距海远近
③寒潮影响
④洋流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图中区域种植较多的经济作物有
A.橡胶、棉花、毛竹 | B.苹果、香蕉、茶叶 |
C.茶树、甜菜、油菜 | D.甘蔗、茶叶、油菜 |
图5是沿图4(相邻经线或纬线的间隔均为5°)某剖面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图5依据的剖面线是图4中的
A.L1 | B.L2 | C.L3 | D.L4 |
图5所示剖面两侧大致上是我国的
A.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 |
B.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
C.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
D.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
乙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我国其他地区偏高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低 | B.甲地形区阻挡冬季风 |
C.日照时间较长 | D.丙地形区阻挡冬季风 |
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图3),回答问题。甲地和乙地的年降水量分别是(单位:mm/年)
A.>400,>25 | B.<400,>25 |
C.>400,<25 | D.<400,<25 |
甲、乙、丙三地分别是
A.祁连山脉、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 |
B.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 |
C.巫山山脉、四川盆地、江汉平原 |
D.秦岭、青藏高原、渭河平原 |
图1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图2为某年中国发生某种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问题。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
A.①和④ | B.②和③ | C.③和⑤ | D.④和⑤ |
图2中该灾害最可能是
A.雪灾 | B.台风 | C.泥石流 | D.洪涝 |
图2中该年发生该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 | B.太行山和雪峰山 | C.大巴山和巫山 |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