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是 (填二分或二至中的一个节气)日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是_________。
(2)图中正午12时所在经线的字母代号是__________。
(3)这一天,A点所在地的昼长时间是__________小时,日出时间是 点。
(4)A、B、C、D四点的昼长由短到长排列依次是: 。
(5)ABC三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6)此时,地球上极夜区的范围是 。
(28分)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地区,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近年来,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河南省加大投资力度,主动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阅读下列关于河南省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南省简图(图甲)
材料二:中部六省相关省情比较图表(图乙、图丙)
材料三:河南省部分产业投资数据比较表
行业 |
区位商 |
产业梯度系数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0.801 |
0.148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0.059 |
0.074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0.104 |
0.070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0.058 |
0.072 |
煤炭采选业 |
0.809 |
0.754 |
食品加工业 |
1.350 |
1.154 |
饮料制造业 |
0.263 |
0.154 |
烟草加工业 |
0.070 |
0.034 |
纺织业 |
1.407 |
1.303 |
注:(1)区位商:本地某一产业比重与全国相应产业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示专业化程度越高。
(2)产业梯度系数:表示一个地区的产业所处的水平层次,数值越大,表示水平越高。
(1)河南省的地形以和为主,地势特点是。(6分)
(2)承接产业转移需要与自身的产业优势相结合,根据材料三分析河南省具有优势的产业部门是和,判断理由是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分)
(3)图中A区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为,简述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气候条件。(6分)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8分)
(28分)枣庄地处鲁南,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从南部穿过,68.5公里的河道,35平方公里的流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枣庄是一个因采煤而兴起的城市,曾经为国家经济的复苏和振兴做出重大贡献。但是,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近年来,枣庄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材、电力、化工、纺织已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经过环境治理,枣庄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煤城中有名的卫生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枣庄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6分)
(2)“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试分析这些问题可能是哪些?(10分)
(3)近年来,枣庄已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要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利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的陷落谷地冲积物深厚,这里是智利主要的葡萄生产区,其生产规模很大。
材料二 智利国内能源缺乏,电价是周边国家的两倍;智利政府提倡优先发展本国丰富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电力项目。
材料三 智利地理位置及葡萄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
(1)智利是地震多发的国家,试分析该国多地震的原因。(4分)
(2)试分析该国发展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6分)
(3)简述智利发展清洁能源电力项目的有利条件。(6分)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7月26日开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进行了一次为期25天的“穿越内蒙古高原”考察活动,行程中途经科尔沁地区。科尔沁沙地上流淌的西拉木伦河属于辽河流域,流域内留下近4000处古遗址,有规律地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西拉木伦河的重要支流)两岸。
材料二 穿越内蒙古行程路线及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人类遗址分布图。(1)“穿越内蒙古高原”行程中,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最东北角(恩和哈达)—→最西北角(500号界桩),自然带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________。
(2)简述西拉木伦河的水文特征。
(3)分析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人类遗址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
(4)历史记载,科尔沁都是疏林草原之地;现在的科尔沁,疏林之下却只有干涸的沙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实行草场承包、定居围栏放牧是当前内蒙古沙地治理的普遍措施,但这种方式和游牧相比却出现了游牧不容易出现的草场严重退化现象,为什么?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比较A、B两地风速、风向及图示时刻天气特征,将答案填写在下表中。
风速(大或小) |
风向 |
天气特征 |
|
A |
|||
B |
(2)B地易发生洪涝灾害,分析B地洪涝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3)简述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所采取的不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