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马说》的作者是 代的 ,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 》中的《 》。
把《马说》中空缺处的句子补充完整。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3)食马者 食: (4)安可诬一世之人 安:
(5)才美不外见 见: (6)执策而临之 临: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 |
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 |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
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3)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马说》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用原文回答)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舜 发于畎亩之中
困于心, 衡于虑
王 数封我矣
而子 辞
(2)翻译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3)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横无 际涯 |
受任于败军之 际 |
B. 薄暮冥冥 |
不宜妄自菲 薄 |
C.去 国怀乡 |
搜于 国中三日三夜 |
D.至若春和 景明 |
四时之 景不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
B. |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
C. |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
D. |
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是时西边用兵/当 是时,妇手拍儿声 |
B. |
常被发 面铜具/能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C. |
士大夫 翕然称之/往来 翕忽 |
D. |
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 躬耕于南阳
② 夙夜忧叹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
B. |
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
C.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
D. |
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斯是陋室:
②惟吾德 馨:
③谈笑有鸿 儒:
④无案牍之劳 形: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何可一日无此君!
(3)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