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9 分)
文艺精品与市场  张晶
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和市场竞争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精品呢?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市场有“一时”和“长久”之区别。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
既然是文艺精品,就不能只是拥有当下的市场,而一定是也要拥有未来的市场。只有当下的市场而没有未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成为文艺精品的。到今天成为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的,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都拥有当时的市场,且拥有此后许多年代的市场。精品必定是具有能穿越时空并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艺精品无论何种艺术门类或艺术体裁,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则是共同的。真善美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的。诗词、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以至于电影电视中的精品,能够真正受到最广泛的喜爱的,无不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如屈原《离骚》、绘画《最后的晚餐》、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胜枚举。
文艺精品,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也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其他门类的,都要显现出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对于作品情节的投入,首先是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认同。叙事性文艺精品中主要人物都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如此。现在的电视剧更为突出。因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丰富而与人们情感密切相关,才能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也才能使人们关注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有故事,没有丰富的、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人们很少甚至不会对它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兴趣,这也是某些叙事类作品不能成为精品的重要原因。非叙事性的作品,没有人物和情节,但却是应该体现出作者的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绘画《江山如此多娇》等。
文艺精品还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即便是同一门类的艺术家,只要他是成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同是诗人,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艺术语言不尽相同;同是画家,吴冠中和林风眠的艺术语言是不同的;同样是电视剧导演,李少红和高希希的艺术语言也颇有不同。人云亦云的模式化作品,不可能成为精品。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都有真正的艺术生命,也才能有市场,既有当下的市场,也有未来的市场。当代小说中,周梅森《国殇》、路遥《人生》等,可称为精品,都是以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为其重要标志的。
 在对当前文艺创作的分析中,注重文艺精品的市场化因素无可厚非。而依我的浅见,精品与人民的息息相关,也许和依凭于市场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或者说并不是志在市场才能出现精品,而是真正的精品拥有市场.
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艺精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精品是每个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而且是需要艺术家们耗尽毕生精力去创作、去追求的艺术作品。
B.文艺精品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
C.文艺精品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在当下市场有卖点过了若干年代后仍有市场卖点的艺术作品。
D.文艺精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能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并具有市场价值潜质的艺术作品。

下列各项,不属于“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项是(      )

A.作品要具有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不管是叙事性作品还是非叙事性作品。
B.作品要蕴含着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因为真善美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C.作品要有充分的娱悦价值和经济价值,既能让人读后感到轻松愉快,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D.作品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门类艺术语言不同,同一门类不同艺术家亦不同。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待艺术作品的问题上,把精品与市场反应联系起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B.到今天成为文艺精品的古代作品,都拥有当时的市场及其以后许多年代的市场。
C.具有真善美普世精神、密切联系人的情感、独特的艺术语言的作品,就是精品。
D.分析当前的文艺作品是不是精品,要依凭于市场化因素和人民性因素双重标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城市里的蟋蟀吴丹红
  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蜒、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赛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生活的节奏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加快,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残酷的竞争使我们烦躁不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文中多次提到了“俄罗斯方块”,其含义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分别概括它的含义。
画线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说明。
  ①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②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哈佛大学2007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比尔·盖茨
尊敬的Bok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1)我在哈佛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思想,也了解了很多科学上的新进展。但是,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来自于这些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不管通过何种手段,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2)Melinda(注:盖茨的妻子)和我读到了一篇文章,说在那些贫穷的国家,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死于那些在美国早已不成问题的疾病。
(3)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就会问:“这个世界怎么可以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死去?”
(4)答案很简单,也很令人难堪。这些儿童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没有实力,在政治上没有能力发出声音。
(5)但是,你们和我在经济上有实力,在政治上能够发出声音。
(6)不错,人类的不平等有史以来一直存在,但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的新工具,却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些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人类的同情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将来同过去是不一样的。
(7)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涌现出新的革新——生物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它们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去终结那些极端的贫穷和非恶性疾病的死亡。
(8)六十年前,乔治·马歇尔也是在这个地方的毕业典礼上,宣布了一个计划,帮助那些欧洲国家的战后建设。他说:“我认为,困难的一点是这个问题太复杂,报纸和电台向公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事实,使得大街上的普通人极端难于清晰地判断形势。”事实上,经过层层传播,想要真正地把握形势,是根本不可能的。
(9)现在,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革命,人类将因此可以互相帮助。网络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它缩短了物理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它还极大地增加了怀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大学、公司、小机构、甚至个人,能够发现问题所在、能够找到解决办法、能够评估他们努力的效果,去改变那些马歇尔六十年前就说到过的问题——饥饿、贫穷和绝望。
(10)哈佛是一个大家庭。这个院子里在场的人们,是全世界最有智力的人类群体之一。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1)毫无疑问,哈佛的老师、校友、学生和资助者,已经用他们的能力改善了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还能够再做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哈佛的人们可以将他们的智慧,用来帮助那些甚至从来没有听到过“哈佛”这个名字的人?
(12)请允许我向各位院长和教授,提出一个请求——你们是哈佛的智力领袖,当你们雇用新的老师、授予终身教职、评估课程、决定学位颁发标准的时候,请问你们自己如下的问题:
(13)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哈佛的学生是否从全球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
(14)这些问题并非语言上的修辞,你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它们。
(15)我的母亲在我结婚的前几天,主持了一个新娘进我家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上,她高声朗读了一封关于婚姻的信,这是她写给Melinda的。在那封信的结尾,她写道:“对于那些接受了许多帮助的人们,对他们的期待也更多。”
(16)想一想吧,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些人,被给予过什么——天赋、特权、机遇——那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的人们几乎有无限的权利,期待我们做出贡献。
(17)同这个时代的期望一样,我也要向今天各位毕业的同学提出一个忠告:你们要选择一个问题,一个有关于人类深刻的不平等的问题,然后你们要变成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们能够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你们职业的核心,那么你们就会非常杰出。但是,你们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每个星期只用几个小时,只需一点小小的努力,你就可以改变那些人们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第9期)
这篇演讲辞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引出这个话题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新技术“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
作者在演讲中引用乔治·马歇尔的演讲和母亲的信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①引用乔治·马歇尔的演讲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引用母亲的信意在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演讲中一方面要求哈佛学院领导和教授看看哈佛“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一方面在演讲结束要求学生“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这样的说法是否前后矛盾?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土流波
吴克敬
原来以为,黄土是凝固不动的,是亘古不变的,却突然有了一次俯瞰的机会,才发现黄土是流动的,像浩瀚的大海一样波涛荡漾。这是我乘坐在飞机上的发现。
所以我要疑惑了,疑惑生养了我们的黄土地,原来就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水国,她是那样丰富,从来都不曾寂寞。在其波动的地表上,那许多的梁峁和沟壑,那许多的树木和庄稼,是一刻都不会消停的,不断地变化着,仿佛他们的生命,蘊藏着太多的活力,难得有那无穷的变幻,才能获得美丽的释放。我仔细地看着那波涛汹涌的黄土地,把它每一道梁峁,每一条沟壑,还有每一棵树木,每一片庄稼地,都看成一个独立的生命,它们紧紧地匍匐在黄土地上,以它们各自所有的色彩和动态,诠释着各自的性感和命运,它们有自己的来路和去处,有自己炫目的光芒和前程,自然还有自己无法预知的漩涡和陷阱
波动的黄土地,不像有形的河道,虽然婉转迂回,却也一目了然。黄土的就不这么简单,她的广阔与丰富,无疑使她显得格外扑朔迷离和不可捉摸。其流动的形态,具有强大的繁殖力。在我的眼底,刚才的一波褶皱,迅速地又会变幻出几个来,那几个又在继续繁衍变幻。我是要惊讶了,惊讶于我所热爱的黄土地。
我想这该是风的能力了,它使如水般波动的黄土地,产生了一种繁复的美,飘飘荡荡,洋洋洒洒,无边无际,不可救药地反复呈现着,层层推进,如冥想一样没有穷尽,显示出广大无比的自然存在,承载了她可能承载的一切:街道、村庄、牛马、鸡狗、树丛、芦苇、粮草、炊烟、月光、雨涝、干旱、诗词、书画、二胡、唢呐、秦腔、皮影、爱恨、朝代……无穷无尽的物事,在遗传的作用下,肆意地张扬着,谁都不愿低头,自信这就是各自存在的源泉,各自挺立的基础。还有高陵、三原、泾阳、周至、户县、蓝田、临潼全都风姿绰约地活跃在波涛汹涌的黄土地上。我必须承认,这是黄土地的不二主人,她们一个一个,历史地种植在黄土地上,差不多都有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高龄了,她们懂得黄土地的性情,知道黄土地的感情,因此就都毫不吝啬的扎根在黄土地上,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贪婪地吮吸着黄土地的营养,不断地壮大着自己。可亲可敬的黄土地,毫无疑问地成了现实生活的参照,是个美人儿,就在黄土地上走出美人儿的风情,是个汉子呢,就在黄土地上走出汉子的英武。无处不在的黄土地,就是一面黄金的镜子,本来是空,本来是虚,但是有了这面镜子,每个生命就都有了意义
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爱黄土地。起小,我就与黄土地亲密不分,溜着面面土,摔着泥炮长成大人,我发掘着黄土地的秘密,寻找着黄土地的诗意。
发现就在我俯瞰的视线里,我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我能看到的公路和村庄,像是流水的河道,一波一波,越流越远。姜村、梁村、碾合村、好娃出在太子村;八阎村、九豆会、十朝留,找不见青龙心发悔。关中西府的扶风、岐山,俯首可拾的就是这样的歌谣,十分上口地记述着那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乡记忆,在这些个星散的村庄里,少不了祠堂、牌楼、路亭、戏台、寨墙等村社特有的基本元素。时年2007年春日。
作者俯瞰大地时,他为什么疑惑、惊讶于所热爱的黄土地?请简要概括。
根据文意,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1)自然还有自己无法预知的漩涡和陷阱。
答:

(2)因此就都毫不吝啬的扎根在黄土地上。
答:

(3)但是有了这面镜子,每个生命就都有了意义。
答:有人认为文章结尾段与中心关系并不紧密,可以删掉。你的观点呢?请谈谈理由。
请从全文角度,鉴赏以“黄土流波”为题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
②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
③后来,就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④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像在做一个永远要做下去的手势,看不清是挥别还是召唤。
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⑨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⑩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11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结合文意,理解下面各句加点词语的含意。
(1)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
胎盘:
摇篮:
(2)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
邮戳: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就逃跑般地离开了山”?这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感情?文末又说“为了更深刻地返回”,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文章第4段和第7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在文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文章结尾说,“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墓碑后面的字
鲍尔吉·原野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尽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橘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
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为1966—1995,活了29岁。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常常想到母亲。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或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
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莲的孩子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大树在风中呼吸,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取材于《人民日报》)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第二段有关树叶、枝条、秋天等的景物描写,形象肃杀残败而又伤怀,为后文
墓碑后文字的出现烘托了气氛。
B.“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此一句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对
孩子拙笨的书写状态的担忧。
C.“‘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是说妈妈永埋地下,想念妈妈却永不得见且无
能为力,让人内心深为震撼。
D.文中例举颜真卿、司马迁、方苞意在说明并强调孩子的孤苦无助,进而写出了人世

间人情的冷漠与世态的炎凉。
E.文中结尾处将文字与周围的山川草木作比,主要是想表明,文字因为记录了人间真
情而具有了感人肺腑的力量。
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5分)
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作者借“墓碑后面的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文中说:“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联系自身的读写实践,谈谈你对汉字“芳香高贵的成分”的体察与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