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的声音(12分)
①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地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②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③早起,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④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儿,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
⑤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
⑥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是一种死亡。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
⑦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我大骇,从此怕了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那种自杀式的悲壮。不知那么温和禅定的茶树,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
⑧只有乡野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零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春秋。生命来的时候就预约了走。花是,人也是。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无论是花的凋零还是人的离世,都不是悲喜剧,它只是生命的一个无声的句点。张爱玲的一生都是传奇,惟有她的死亡——在窗帘低垂的家里,一个人躺在地毯上静静地睡去,才真正顺应了生命最自然的声音。这也是她惊世骇俗的一生里,最朴素最简洁也最澄清透彻的一笔。
⑩当告别来临的时候,我们只需怀着一颗对生的感恩之心,静静地闭上眼睛。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的凋零?请概括它们各自是怎样凋零的。
①
②
③
④ 第⑨自然段中,写张爱玲的文字有何作用?
第⑨自然段画线句中的“它”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天阶
赵恺
(1)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2)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3)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4)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5)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6)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7)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8)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9)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与死亡抗争了17年。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10)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11)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12)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13)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她知道,这是天籁。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14)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15)她说:“音阶,天阶。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3分
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儿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3分)
试分析选文第(7)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4分)
结合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4分)
试分析本文以“天阶”为题的含义。(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工夫常负无心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几乎成了公认的真理。不知有多少文人做到“功到垂成”、“攻不十,不易器”。其实,对于古人这句话,只谈“工夫”,不谈“有心”,只谈了真理的一半,人世间,“工夫常负无心人”的事比“工夫不负有心人”的事,甚至还要多。
“工夫”重要,“有心”、“无心”更重要。传说车和船都是黄帝发明的。我们的这位老祖宗,看见有一种叫“浮蓬”的草,秋后干枯以后,风一吹,在地上滚来滚去,于是发明了车;看见枯木在水面上漂,于是发明了船,而看到浮蓬滚来滚去,看到枯木漂到水上的,何止黄帝一人?为什么发明车船的“专利”属于黄帝?关键就是黄帝是个“有心”人,有人说,黄帝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发明车船的是人民群众,即便如此,人民群众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也是那些有心的人。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基人,牛顿小时候躺在苹果树下,看见苹果掉下来,于是提出疑问:“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不向天空飞去呢?”多么简单的问题,看到这种现象,并非牛顿始,为什么别人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别人都没有像牛顿那样是个有心人。
被人称为药圣的李时珍,怎么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一因为他是个祖传医生,从父亲手里接过药箱,二因为他是有心人。他看到有个同行给一个癫狂病人开了一服药,其中有一味叫“防葵”,病人吃了很快就死了。另一个同行给身体虚弱的病人用了一味补药叫“黄精”,病人也死了,按古书记载,这些药本来都是不错的,李时珍经过研究,发现人们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弄混了,而狼毒和钩吻都是极毒的药,于是决定修订药典。那两位用药致人死命的同行都没有想到这点。看来他俩都不像李时珍那样有心。
“工夫常负无心人”,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这样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劳民伤财的无效劳动,或许可以使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家成倍成倍地增加起来。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是不是有心人?这篇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本文提倡做“有心”人,请你用概括的语言写出这种人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美丽的谎言
①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②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教师。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③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我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
④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绝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⑤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刚到这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5次住处。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转移。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之所以这样,惟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⑥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连心脏病也多日没犯了。刚放心地挂了电话,就接到朋友的信,说是遇见了我的母亲,她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打针。我愣了好久,觉得心里很慌,赶忙往家里拨电话,拨到一半,又停了下来,我质问母亲又有什么用呢。我原本真切地知道她为什么要说谎的!第三段中“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中“信念”指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有些谎言是美好的?(从谎言的作用上回答,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老师说谎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15字以内)
文中都有谁说了哪些美丽的谎言?(要全面考虑,不要遗漏)
关于说谎这个问题,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为什么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写日记?
斯科特上校在最后的一篇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并把“我的妻子”改成为“我的遗孀”这是为什么?
斯科特遗体的姿势是怎样的?这表明了什么?
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老母为我“扎红”
冯骥才
⑴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
⑵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故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记得12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86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A)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著不灭;而我竟有如此洪福,60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一时心涌激情,对母亲说,待我12年后,还要她再为我扎红,母亲当然知道我这话里边的含意,笑嘻嘻地连说一个字:好、好、好。
⑶12年过去,我的第六个本命年来到,如今72岁了。
⑷母亲呢?真棒!她信守诺言,98岁寿星般的高龄,依然健康,面无深皱,皮肤和雪白的发丝泛着光亮;最叫我高兴的是她头脑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而且,一入腊月就告诉我,已经预备了红腰带,要在除夕那天亲手给我扎在腰上,还说这次腰带上的花儿由她自己来绣。她为什么刻意自己来绣?她眼睛的玻璃体有点浑浊,还能绣吗?她执意要把深心的一种祝愿,一针针地绣入这传说能够保佑平安的腰带中吗?
⑸于是在除夕这天,我要来体验七十人生少有的一种幸福——由老母来给“扎红”了。
⑹母亲郑重地从柜里拿出一条折得分外齐整的鲜红的布腰带,打开给我看;一端——终于揭晓了——是母亲亲手用黄线绣成的四个字“马年大吉”。竖排的四个字,笔画规整,横平竖直,每个针脚都很清晰。这是母亲绣的吗?母亲抬头看着我说:“你看绣得行吗,我写好了字,开始总绣不好,太久不绣了,眼看不准手也不准,拆了三次绣了三次,马(馬)字下边四个点儿间距总摆不匀,现在这样还可以吧。”我感觉此刻任何语言都无力于心情的表达。妹妹告我,她还换了一次线呢,开头用的是粉红色的线,觉得不显眼,便换成了黄线。妹妹笑对母亲说,你要是再拆再绣,布就扎破了。什么力量使她克制着眼睛里发浑的玻璃体,顽强地使每一针都依从心意、不含糊地绣下去?
⑺母亲为我“扎红”时十分认真。她两手执带绕过我的腰时,只说一句:“你的腰好粗呵。”随后调整带面,正面朝外,再把带子两端汇集到腰前正中,拉紧拉直;结扣时更是着意要像蝴蝶结那样好看,并把带端的字露在表面。她做得一丝不苟,庄重不阿,有一种仪式感,叫我感受到这一古老风俗里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世世代代对传衍的郑重。
⑻我比母亲高出一头还多,低头正好看着她的头顶,(B)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母亲真的老了,尽管我坚信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却无力使母亲重返往昔的生活——母亲年轻时种种明亮光鲜的形象就像看过的美丽的电影片段那样仍在我的记忆里。
⑼然而此刻,我并没有陷入伤感。因为,活生生的生活证明着,我现在仍然拥有着人间最珍贵的母爱。我鬓角花白却依然是一个孩子,还在被母亲呵护着。而此刻,这种天性的母爱的执著、纯粹、深切、祝愿,全被一针针绣在红带上,温暖而有力地扎在我的腰间。
⑽感谢母亲长寿,叫我们兄弟姐妹们一直有一个仍由母亲当家的家;在远方工作的手足每逢过年时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地回家过年,享受那种来自童年的深远而常在的情味,也享受着自己一种美好的人生情感的表达——孝顺。
⑾孝,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是一种缀满果实的树对根的敬意,是万物对大地的感恩,也是人性的回报和回报的人性。
⑿我相信,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
⒀此刻,心中更有一个祈望,让母亲再给我扎一次红腰带。
⒁这想法有点神奇吗?不,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
(摘自“冯骥才博客”)阅读全文,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主要人物:
事件:
蕴含的感情: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A)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作批注。
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阅读第⒁自然段,比较下面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原句:这想法有点神奇吗?不,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
改句:这想法不神奇。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仿照例句,写一写你对“忠”的理解。
例句:孝,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是一种缀满果实的树对根的敬意,是万物对大地的感恩,也是人性的回报和回报的人性。
仿句:忠,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
,。冯骥才说“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请你用心感受生活,用笔描写一段自己的幸福生活。(50字左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