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长叶刺葵是棕榈科热带植物。为了解其引种到重庆某地后的生理状况,某研究小组在水分充足、晴朗无风的夏日,观测得到了该植物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日变化趋势图。
(1)据图分析:
①光合作用消耗最快的时刻是。根吸水能力最强的时刻是。
②直接引起蒸腾速率变化的生理指标是;推测导致12∶00时光合速率出现低谷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填"光照"或"CO2")。
③在14∶00时若适当提高浓度,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含量的变化是。
(2)若该地土壤缺钙,一段时间后该植物首先表现出钙缺乏症的是(填"老叶"或"幼叶")。
(3)假设若干年后将引种后代重新移栽回原产地,与原产地长叶刺葵杂交不育,原因是地理隔离导致了。
乙醇可部分替代石油燃料,利于纤维素酶、酵母菌等可将纤维素转化成乙醇、耐高温纤维素酶可以加速催化纤维素的水解,从而有利于酵母菌发酵产生乙醇。
(1)某研究小组将产生纤维素酶的菌株,通过诱变和高温筛选获得新菌株,为探究新菌株所产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1 |
试管2 |
|
第一步 |
加入适量缓冲液 |
加入等量纤维素酶溶液(缓冲液配制) |
第二步 |
30min |
|
第三步 |
加入 | |
第四步 |
60℃水浴保温10min |
|
第五步 |
加入 | |
第六步 |
沸水浴中加热2min,观察实验现象 |
结果与结论:①若,则表明该纤维素酶能耐受80℃高温;
②若,则表明该纤维素酶不能耐受80℃高温;
(2)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乙醇属于(填"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
下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
(2)在此食物网中,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食物网中,可以占有两个以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4)兔和食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最根本的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联系。
(5)在此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__________个营养级。其中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6)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会__________________。
(7)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成分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请据图回答:
(1)图解表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阳光是它的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__________,含能量最少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固定了105 kJ的能量,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5%,且由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群的能量是相等的,则螳螂可获得_____________kJ的能量,蛇可获得__________________kJ的能量。
(4)蛇占有____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__________________。
(5)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动植物尸体是由图中的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分解的,因此该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完成问题: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取样法,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一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种类 |
地点A |
地点B |
地点C |
非生物因素 |
地点A |
地点B |
地点C |
草 |
3 |
5 |
9 |
风速 |
低 |
高 |
高 |
蕨类植物 |
7 |
5 |
8 |
距地面1.5米的光强 |
低 |
中 |
高 |
灌木 |
15 |
4 |
2 |
土壤湿度(%) |
48 |
35 |
15 |
松树 |
0 |
2 |
0 |
土壤的有机物(%) |
6.5 |
3.8 |
205 |
落叶树 |
20 |
5 |
0 |
土壤深度(cm) |
>300 |
≈100 |
<15 |
土壤氨量 |
(mg·kg-1) |
9.4 |
4.5 |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图中的_____________。
(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
(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5)若某一年,在这个山坡上的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的结果是:草本植物会_____________;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则草本植物会_____________;田鼠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
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五年 |
第八年 |
|
甲种群 |
4 490 |
4 120 |
67 |
10 |
乙种群 |
0 |
120 |
3 210 |
4 500 |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