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今日水世界   
①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接近70%。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还源于饮食质量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为美味可口的食物。生产1公斤花生要比生产1公斤大豆多消耗近1倍的水,而生产1公斤牛肉所消耗的水几乎是生产1公斤鸡肉的4倍,生产1杯橙汁也要消耗1杯茶用水量的5倍。随着全世界20亿人口将步入中产阶层,即便人口总量不变,农业用水量也会有增无减。
②同样,工业生产也需要水。全世界用水总量的22%用于工业生产,8%用于生活用水。总的来说,这两方面的用水量在20世纪下半叶翻了两番,比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快一倍。专家预测,各方面的用水需求都还会进一步增加。
③世界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以地理位置为例,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全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60%集中在9个国家,即便在这9个国家中,也只有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刚果、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供大于求。美国的水资源相对富裕,而人口超过世界人口总量1/3的中国和印度仅拥有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10%。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各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大相径庭。印度东北部的年平均降雨量大约是其西部沙漠的110倍。
④其实,地下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当某地的雨水和地表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时,地下水似乎解决了人们的燃眉之急。在印度和中国有数百万灌溉井孔,从地下取水。美国中部高地平原地下含水层覆盖45 万平方公里,地跨8个州;南美洲瓜拉尼地下含水层则连绵120万平方公里,地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地区20万居民生活用水的70%来自一个含水层,而按照目前的使用速度,这一含水层将在200年内枯竭。由于这一原因,墨西哥城已经开始下沉。在曼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雅加达,含水层要么被透支使用,要么遭受污染,或被海水回灌。
⑤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障碍多来自政治或文化因素。很多举措已广为人知。一些是物理方法,例如加固河堤、修建大坝;或在降水集中的雨季,选择水不易蒸发的地点储水;或为保护生态系统,加强污染监管等等。另一些举措则涉及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达到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有效合理地用水。
⑥对于农民来讲,干旱地区的农民则需更换作物品种,改种价值高、耗水少的作物,如坚果、草莓或蓝莓。而消费者也需学着接受转基因食物。同时,一些个人爱好最好也要做出调整,可以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少打高尔夫球、多打篮球,减少洗车频率等等。
第①段中的画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第③小结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农业用水所占比作接近70%,工业生产占比重22%左右,生活用水占比重大8%左右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比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长速度快。
B.从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可以推断出,我国的淡水资源相对匮乏,今后需要多方面拓展获取淡水资源的渠道,不断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率。
C.第④段中“由于这一原因”中的“原因”指的是“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地区20万居民生活用水的70%来自一个含水层”。
D.人们还可以通过多喝茶水少饮果汁,对家庭生活废水二次利用,减少洗车频率等改变生活习惯的做法,达到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有效合理地用水的目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21分)
初见昙花
平常的日子里,一朵昙花的开放,也能在漠漠的心田上种植出满畦的喜悦。这日正是秋分,夜晚有弦月,光芒的确如水,雾是不见的,那朵昙花拳拳地吊在有些嶙峋的枝柯上,月下看去,似乎是亘古里伸出的一支唢呐,伶仃地吹着关于生命、关于风华、关于梦想的曲子,低回中有昂扬的韵味,一如它的花期,虽然短暂却美得极致。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昙花。
  其实这盆昙花放在家中的阳台上已有五度春秋了,每年秋来它们只是报以缄默,即使偶尔绽放几点花苞,却像心急的旅人,等不及到达辉煌的顶点,便沉埋在晨风夕露里了。昙花所予我们的,除却疯长的枝桠外,就只有劳而无获的失望和久等不至的焦灼与无奈了。有时甚至怀疑它并非昙花,如果是昙花,哪怕真如成语所形容的那样,的确只有刹那间的芬芳,五年的浇灌也该有望收取一掬回报了吧?
  这一刻今日终于来临。我家人都为此隐约的激动。
  我决心等待昙花那既著名又古典,同时颇为凄美的一现。
  晚上九时左右,昙花原先握紧的拳头松动了,白而薄的几层花瓣犹如伫立风中的妇人的罗裙,于重叠中见飘逸,以一种相当婉约的姿态迎接着这一生一世初次窥见的万象世界。凉沁的秋风中,昙花没能印下它袅娜的身影,否则对影起舞,生命的阵营岂不又多一份生机?
  我细心而又专注地立于花旁,希冀有更多的惊喜从精密纤细的蕊丝中沁出,然昙花按捺着,似乎在冷眼旁观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始终不肯接纳我由衷的祈盼。无奈中只好离它而去,在一圈比月色更为明亮、更为温暖的灯光下寻觅另一种人生意味。
  约莫十时许,再一次披衣到阳台。这时风更大了,花香浮动中月色泼了我湿湿一身。汽笛里秋虫谦卑地咕哝着,像是在暗笑我痴。我痴么,昙花?昙花无语,唯有洞开的口宛若婴儿的笑靥,汨汩流淌出纯洁的欢乐。我竟想起同是成语中人的燕子,想它为梁柱上新画的那抹朱红所陶醉,竟然不知将换巢于火!
  这就是昙花的命运么?
  我用手轻轻抚着昙花那玉色的花瓣,企图挽住它稍纵即逝的芳华。然昙花继续一点一点地张大它笑唇的弧度,坚定而又乐观。或许昙花是有知有识的,正因如此,所以才能无惧、无悔、无怨。因为它相信那一刻的绚烂足以诠释生命的全部意义,短暂又何妨呢?昙花之为昙花,难道不正因了这种对于生命的豁然与达观吗?
  由于目睹了昙花追求美丽的过程,枯萎的结局已无关紧要。自此起以后,昙花在我心中,将与伤感无缘。我想它是朵无忧的花,一生充实而丰盈,如同流星,在最短的时间里,灿烂过别人漫长的一生。这难道不是一种可羡可慕的幸福与机缘么?
.“我决心等待昙花那既著名又古典,同时颇为凄美的一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结合语境,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那朵昙花拳拳地吊在有些嶙峋的枝柯上,月下看去,似乎是亘古里伸出的一支唢呐,伶仃地吹着关于生命、关于风华、关于梦想的曲子。
(2)汽笛里秋虫谦卑地咕哝着,像是在暗笑我痴。
.结尾说“我想它是朵无忧的花”,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请结合全文分析。
.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文中“昙花精神”的理解。(不少于两点,5分)

(四)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17题。(9分)
学知识与学做人
①当今社会,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也被越“炒”越“高”,“学知识”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学做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似乎它是件无足轻重的事。其实不然,“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②首先,“学做人”是“学知识”的前提与基础。当你还是一个幼童的时候,你已经从父母的潜移默化或幼儿园老师的启蒙中开始学做人了。上了小学,在各种课本中,你会发现一本《思想品德》课本,这正是在为你今后的道路做铺垫,让你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③其次,“学知识”是“学做人”的进一步发展。当你知道要尊敬老师,要诚实……之后,你会感到不满足,这时知识填补了这个空白。你便开始了“学知识”的漫长历程。这个过程使你充实,令你更加聪明。但你应该知道,光有知识,不会做人,是无法立于当今社会的。
④由此,可以引出第三点“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看看我们的同龄人,不少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多,但将来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反之,你将受益匪浅。“学知识”与“学做人”就如同你的左右臂膀,断了哪个都是残废。
⑤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你既重视“左臂”也重视“右臂”,好好地保护这左右“臂膀”吧,它们会伴随着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为第③段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摘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12~14题。(10分)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这叫跽(jì)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变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到了宋朝,这种椅子便广泛地流行起来。
  椅子的流行不仅仅使人们的坐姿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冲击。
  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人们的双腿解放以后,许多重要的仪式、日常的交际礼仪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跪”为主的礼节逐渐演变成了以“坐”为主。
  椅子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用具和生活习俗。比如房屋内部风格: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人们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椅子出现以前,人们的坐姿很低,导致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唐人因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器皿都变得玲珑精巧。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直到八仙桌出现,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合餐制。
  椅子最大的影响,是对于国人的心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样坐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很难坚持半小时以上;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跽坐的训练,不仅能磨练孩子的意志,甚至能收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因为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会不舒服,内心也会焦躁不安,所以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通过训练,可以实现内心与坐姿的和谐统一。
  宋代以前,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在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的观念,奴化了国人。
.结合文章,说说椅子的出现怎样改变了中国文化。
.“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中“逐渐”一词在说明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运用文中相关知识,解释我国古代餐具发生变化的原因。
【链接材料】
唐人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器皿都变得玲珑精巧。

[二]
野 艾
史小溪
多风而温馨的春天一过,陕北高原便进入漫长的干旱季节。高原在热浪中沉重地喘息,可野艾还是在这季节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野艾,亦叫艾蒿,野生在田畔、沟壑、荒坡、路边及那些潮湿的河谷洼地,陕北高原广阔纵横的土地上,遍布着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迈着散漫的步子,你走过田畔、山坡和荒野,立刻会感到空气中流荡着清新的苦香。风顺着山谷舒卷地自由自在地弥漫,你不由得停下脚步,掐一枝野艾,闻闻,会像第一次发现似地小声叫出来:呀,好香!然后,把它轻轻放在手中珍爱地搓揉着,流连忘返地在那儿久久徜徉。
这是和奇花异卉不同的一种独具风流的苦香。
高原上的农人们和野艾有着相濡以沫的感情,他们祖祖辈辈一遍一遍重复着那些与野艾有关的古老浓郁的风俗和那些充满神奇奥妙的事情。
初夏的端阳节,野艾仅一尺来高,还带着春天的鲜嫩、水灵,细长的羽状叶片披一层银灰色柔毛,在东南风中姗姗摇曳。黎明,人们便兴冲冲地从河畔、坡地拔些挂着露珠的野艾回家——在住宅门墙上交叉悬挂,驱祭五毒,共禳不祥。人们还要早早叫起自己的孩子,到河边清洗双目,给耳缝间别枝艾叶。还要给女孩子脖颈间项链似地用五色彩线系一香包,香包里有五谷、铁屑、艾叶诸物,寓意消除祸患,躲避蟊蠹危害之灾。
高原人以自己不可改变的信念,倾注于野艾一种神圣而忠厚的笃爱。野艾燃烧的烟能驱蚊蝇,从五月起,农家就开始束些粗糙的艾绳了,以对付那些厌恶的饕蚊。那艾烟袅袅地带着芳香,带着农家和谐袒露的夜话走进梦乡。野艾更可入药,当地有“艾可配百方”之说。将艾叶晒干捣碎而成艾绒,中药针灸时用来治病。荒僻偏远贫穷落后的陕北高原古来缺医少药,农家便祖传盛行多种艾的秘方:小孩疝气、腹部疼痛、不良撮口习惯,皆用艾绒加麝香或大蒜在有关部分灸疗。赤痢白痢,则用艾叶加生姜和少许红糖煎服医治。
许是野艾的强悍功能,才使高原人赋予它一身钟灵毓秀之气吧。
时令跨入六月的高原,长空青蓝、透明,太阳开始火焰一般燃烧。庄稼旱得几乎无望了,农人们便到处捕捉金龟子。那是一种铜绿色的大甲虫,在夏天旷野上轰炸机般地飞舞,有时会在夜晚嗡嗡地闯进家来。一把捉住,即选择最亮红酷烈的午晌,把艾绒粘其背上点燃,然后放飞,任其翱翔上苍。那金龟子因受着艾火煎熬,会没命地腾空而起,越飞越高,在空间留下一道道虚光。这艾绒点燃的火,称天火。他们托金龟子向上苍传递神秘的“天火”讯息:老天爷,慈悲受苦人吧,整个地面已燃烧得无法生存,连不畏干旱和饥渴的艾蒿都再难忍受了。
古老淳厚的高原人,永远传递着这无望和未卜的寄托,又那样充实和顽强地活着。
整个漫长燠热而干旱的炎夏过去以后,高原便进入连绵多雨的秋的节气了。秋天的潮雾野马般地奔驰,显影似地洇出山野播种小麦的农人和耕牛。野艾在这时开始开花了,蕴藏着伟大的厚爱和成熟,微微弯曲的枝头挤满细密而小俏的米黄花序,扩散着温馨和苦香,和着秋风唱着自己的热恋和礼赞。站在高原上凝望这派大自然景象,会使人许许多多的联想自由自在地驰行,会使人的视觉和心灵都产生一种至高无上的愉悦。
啊,田畔、沟壑、荒坡、洼地、路边的那些野生野长的苦香的野艾,尽是为着博大、自由和高贵的土地而开放的,也是为着高原人的那种于世固有的贫瘠、辛酸、蹇涩和祥和、安乐而开放。繁衍在陕北高原上的农人们永恒不息地爱着这郁郁葱葱随处可见的野艾。
.根据文意,说说高原人重复着哪些与野艾有关的古老风俗和神奇事情。
.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高原在热浪中沉重地喘息。
(2)秋天的潮雾野马般地奔驰,显影似地洇出山野播种小麦的农人和耕牛。
.结合文中对“野艾”的描述,说说它有哪些特点。
.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一]
失败是个未知数
①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②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取不上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③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就是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④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的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⑤十九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吗?
⑥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失败是个未知数”中的“未知数”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第一句“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改为“你一定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好吗?为什么?(3分)
文章的第③、④自然段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作者用______来比喻人生受挫折,论证的道理是。作者还用“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比喻。阐明的道理是
.文章讲述了威灵顿将军的故事,是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的道理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