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埃菲尔铁塔
①1875年,法国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决定为隆重纪念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于1889年在巴黎举办一次轰动世界的国际博览会。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要在巴黎建造一座千尺高塔。为此,一下子送来了700个建筑方案。经部长洛克卢瓦和其他官员的会审,选出了其中18个方案进行严格复审,最后仅确定了一个可行方案。那就是建筑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方案。
②铁塔于1887年1月26日破土动工了,但遭到当时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对埃菲尔进行起诉。埃菲尔力排众议,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他精打细算,一丝不苟,尽量杜绝一丝一毫的偏差。他在勒瓦卢瓦工地上搭起的巨大“积木”,精确度几乎高达1/10毫米。1888年春天,4根倾斜的塔柱开始合拢。第一块板安上去时,每个孔洞都相当精确以至铆接时都不用锉一下。铁塔的安装工作于1888年4月5日彻底竣工。全部工程仅费时21个半月,耗资7799401法郎(埃菲尔原预算为800万埃菲尔)。
③建成后的铁塔高320米,分三层,共1711级台阶,分别在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建有平台。据说,该塔共用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由250只铆钉连结起来。 1889年5月15日11点50分,埃菲尔为国际博览会开幕式剪彩,是他亲手将法兰西的国旗第一次升到了三百多米的高空。为了铭记这位钢铁建筑之父,人们将铁塔命名为“埃菲尔铁塔”。并在塔下为他塑了一座半身铜像。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参观铁塔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估计总数已达1.9亿多,其中有近8000万人次登上了铁塔。
④从1889年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在这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埃菲尔铁塔目睹了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1892年,巴黎的一位面包师脚踩高跷,成功地迈过了363级台阶,到达了铁塔的第一层平台。1912年,有一“鸟人”用自制的翅膀从塔上飞下来,折断了双腿。1923年,一位体育专栏作家骑着自行车从塔上驶了下来。1945年,竟有人驾着飞机成功地从铁塔的脚柱下穿过。此后,有骑独轮脚踏车驶下铁塔的;有似登山运动员攀登铁塔的,五花八门,各显其能。但最为大喜大悲的例子是:1965年,一位西班牙游人在欢乐之中忘乎所以,竟将妻子从塔上扔入空中。此外,从1898年第一次有人在这里自杀开始,至今已有大约400多人从塔上纵身跃下或是上吊身亡。更为离奇的是,竟有骗子两次企图将铁塔当废铁出售……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一切无疑是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有力见证。
⑤除这些奇闻轶事外,埃菲尔铁塔的经济效益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铁塔第一层,设有酒吧和餐馆,游人可随时进餐、休息。第二层和第三层设有休息室、了望台、小卖部,供游客观赏风景、选购工艺品、纪念品等。铁塔上还设有小邮箱,专供游人即时向亲友寄送明信片或传递登塔感受之用。据说,铁塔建成后的第一年,参观人数即近200万,仅门票收入便为全部建筑费用的3/4。由此可见铁塔的经济效益是何等可观。
⑥今天,埃菲尔铁塔已成为法国和巴黎的标志。
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回答修建埃菲尔铁塔的原因。
选文第③段中,作者充分列举了各种数据来说明埃菲尔铁塔。请你找出其中的一处,抄写在横线上,并说说其作用。
我找的句子是:                                                
作用:                                                   
选文第⑤段 “由此可见”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在介绍过程中,第④段插入了关于埃菲尔铁塔的奇闻轶事,你认为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A_________(啜泣、哭泣),正B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C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将①②段A、B、C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A:B:C:
.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_______描写。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找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第⑨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对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

(二)
(七)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肖复兴
①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个州的路线图。出发后的第三天,他从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②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我羡慕他,也支持他。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③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风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
④其实,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⑤年轻时,不应该将自己的心锚一样过早地沉入窄小而琐碎的泥沼里,沉船一样跌倒在温柔之乡,在网络的虚拟中和在甜蜜蜜的小巢中,酿造自己龙须面一样细腻而细长的日子,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未老先衰变成一只蜗牛,只能够在雨后的瞬间从沉重的躯壳里探出头来,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为天空只是那样的大,那样的脏兮兮。青春,就应该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
⑥漂泊,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尽人皆知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17岁就曾经随其父亲和叔叔远行到小亚细亚,21岁独自一人漂泊整个中国。奥地利的音乐家舒伯特,20岁那年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维也纳的贫寒的艺术漂泊。我国的徐霞客,22岁开始了他历尽艰险的漂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我还可以举出如今被称为“北漂一族”——那些生活在北京农村简陋住所的人们,也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开始了他们的最初漂泊。哪怕那漂泊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样,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无来路,后无归途,铺就着未曾料到的艰辛与磨难,也是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⑦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文章有删改)
.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阅读第⑥段,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人物
事迹
马可•波罗
21岁独自一人漂泊中国
舒伯特
(1)
徐霞客
(2)
北漂一族
年轻时开始在北京的漂泊生活

.第⑦段引用泰戈尔的话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曾有记者问作家何立伟:你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经历。”
材料二:一位作家访问美国,问旅美作家钟阿城这一个月要跑哪些地方为好。钟阿城说:“多跑,乱跑,遇意外之人,遇意外之事。”

(一)
天上的星星贾平凹
⑴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不曾明白的。天才黑,我们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
⑵“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⑶我们都抬起头来,就在我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地数起星星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啊,两颗,三颗十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一时间,漫天星空,一片闪亮。
⑷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⑸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⑹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接着,就黄了脸,瞬间,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了,却发现星星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⑺“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⑻“月亮出来了。”我说。
⑼“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⑽我们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⑾“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⑿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⒀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⒁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抔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⒂“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⒃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⒄于是,我们都走回屋里,上床睡了。却总是睡不稳——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会被天上的月亮发现吗?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还在天上闪着光亮。虽然它们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⒅大人们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了,骂过一通,就打起了鼾。我们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作者:选自《读者》2009年第23期,有删改)
.理清选文思路,请将“我们”活动的相关内容按顺序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处。
发现星星—— ——议星星——捞星星——
.下列句中加点的文字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加以品析。
(1)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
(2)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
. 文中第⑹节道:月亮出来了,星星都躲起来了。请你以星星的口吻对月亮说几句心里话(字数30左右)。
. 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第(11)段“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这句话的理解。
.文章最后写道“我们将盆、盘、碟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你是如何理解“我们”的行为?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带着伤痕飞翔(朱毅帆)
⑴它出壳了。一身灰色的毛,还带着水,它顶破了蛋壳,从里面钻了出来。它抖抖毛,似乎想站起来,但是没有成功。
⑵它的父亲忧心忡忡地望着它,因为它的翅膀和脚根本不能维持平衡,这个样子,它也许就不能飞翔,也许……是注定无法活下去的。
⑶因为它们是鹰,高飞于天空的鹰,没有飞翔的能力就意味着死亡的命运。
⑷它整天守在窝中,抬头望着天空。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天空中一掠而过。那是它的同类。是它的兄弟姐妹。但是它不能飞,也就没有了捕获猎物的能力,也就没有了生存的保障。就这样一直靠父母捕获来的食物为生?它不愿意,它努力地站起来。艰难地展开双翼,走到窝边。天是蓝色的。它一振翅,跳出了窝。
⑸没有用,它就如一块石头一样坠落下去,掉在下面十米外的树丛中,溅起了几片树叶和羽毛。
⑹父母把它带回了窝。它的身上有好几处都被树枝挂破,也许这些伤永远也好不了。它用喙梳理着羽毛,忍住了疼痛。它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自己在空中的那一瞬间,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感到自己有了一种强烈的飞上天空的渴望。它再次抬头望着天空。
⑺它向往飞翔,向往着靠自己的能力骄傲地活下去。它不断尝试着,一次次从窝边跳下去,体会着飞翔的感觉,一次次摔在树丛中被父母带回来。
⑻这是第几道伤痕了?它自己也不记得了。这天和以前一样,它又一次掉在了树丛中。但父亲对它说:你身上的每一道伤痕,都是一枚勋章,它见证了鹰的勇敢和坚强,见证了鹰的拼搏与努力。
⑼伤痕不仅留在它的肉体上,也留在它的精神上。除了身上的伤口,还有同伴的嘲笑声和蔑视的目光。它把伤口上的羽毛梳理好,不让树枝把它们弄乱。因为它要带着这些伤痕——这些勋章,学会在天空里飞翔。
⑽有一天,它发现自己能滑翔了。它顺着风,从高高的窝里跃下,在天空中扑打了几下翅膀,在天空中画出了一条弧线,然后缓缓地降落在了地面上,它第一次不是重重地摔在树丛间。它的泪水第一次流淌了下来。它又想起自己身上那些累累伤痕,那些见证了它所有梦想和一次次努力中失败的伤痕,此刻都化为了它飞翔的希望。它更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勋章”的含义。它把这一天永远地珍藏在心里,连同那些肉体和精神上的伤痕。
⑾从此,它每天都要跃出窝去,逆风展开那双带着无数伤痕的翅膀。终于有一天,它发现自己能飞翔了。它能熟练地煽动翅膀,能控制自己飞行的姿势和速度,虽然它知道自己的飞翔还有一些缺陷,双翼和双脚还不能很好地配合,但是它的确开始用自己的方式飞起来。那一次一次的努力换来的伤痕,成了它振翅蓝天的动力,真正成了父亲所说的勋章。
⑿它把每一次练习当做自己飞翔的新开始,把每次成功的降落看成是自己飞翔的一次小结。它带着伤痕越飞越好,越飞越高。
⒀它成了一只虽不完美但却勇敢的真正的雄鹰……
( 转摘《微型小说选刊》2010·8 )
、本文记叙了小鹰学习飞翔的艰难历程。请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小鹰学习飞翔的其余两个阶段。(每处用8个字加以概括)
→ 扑打翅膀,画出弧线 →
、文本第⑷、⑹段中反复刻画小鹰“抬头望着天空”这一神情,请结合上下文细读,说说你能从中读出它怎样的心思?
、第⑽段中写道:“它更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勋章’的含义”,你怎样理解这个“含义”?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你从这只小鹰“带着伤痕飞翔”的历练中获得的感悟。

①一日经过北京木樨园被称为“浙江村”的一条拥挤杂乱的胡同,一阵叮叮咚咚的温州鼓词声钻进耳朵,驻步聆听直至忘情。同行的北京朋友面面相觑,他们哪里能明白那时的我心潮汹涌思绪飞回儿时……
②小时候的我就很喜欢温州鼓词,也是在温州鼓词铿锵有力的渔鼓和词人优美的唱腔里熏陶着长大的。七十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也没有现代风一样满街跑的流行音乐,唯一能给人带来快乐的除了露天电影就是这温州鼓词。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像喇叭花一样的黑色喇叭,每天清晨或每个午后,喇叭里总会响起乡里播送的清脆悦耳的鼓词声。大概只有那么几个牒,每天重复着播放《楼台会》、《碧玉簪》选段、《倪兰贞相思》,我们也百听不厌,所以对于其中的片断基本上也能背唱下来,还学得有模有样的。没有唱词人那几样的家生伙⑴,那牛筋琴的声音,渔鼓的咚咚锵锵全是两瓣嘴唇一条口舌里出,很有意思。
③温州鼓词,唱腔优美动听,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留连忘返。其中蕴含的文化精华,给人留下了黄沙淘尽始得金的喜悦。关于善恶到头的报应,关于三纲五常的道德关系行为规则,都在曲折离奇优美动听的鼓词里得到彻底的诠释。
④当然,这些对于当时还只有十来岁不谙人世的我没什么影响,只知道好人落难总会有人救,坏人结果总会死掉。而对我直接发生作用的是鼓词里应用频率很高的语句,它曾使我的作文水平一度飙升。比如一些承上启下的句子“这段词文且慢表,再唱某某在路上”或说“一口难表两家话,再唱某某……”、“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或概括性极强的词句,“把来龙去脉一一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说真”等,这些句子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都会给老师带去意外的惊喜,所以老师看着我的作文总是忍不住眉开眼笑。还有每段词文总以诗句开篇,如“花有清香月有影,处处山歌乐兴兴。香莲碧水动风莲,莲风动水碧莲香”、“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给那时物质生活贫穷、精神生活贫乏的我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我时时像咀嚼橄榄似地咀嚼着它们,提起笔来啥也不想也会情不自禁地写出这些诗句来。有朋友夸我文学底蕴深厚,我不敢承认,但如果有,这实在也是得益于温州鼓词了。
⑤那时,在乡村,除了乡广播里播送的外,听鼓词的机会也是不多,因为温饱还成问题呢。要听词,得请词人,请词人,就得给钱。所以当生产队里某某人偷了生产队里的什么,便是罚词。那可是我们村里最大的喜事。被罚的人当然心里不爽,可是我们不顾,有词听就高兴。
⑥夕阳西下,猪羊回圈,鸡鸭归巢,晚饭后的乡亲们便自带凳子陆陆续续地来到了黑漆漆的大堂里,大堂的墙壁挂着两盏三个灯头的柴油灯,昏暗的灯光在风中摇摇晃晃。墙壁前放着一张大的八仙桌,八仙桌上倒放着一张小方桌、一张方凳和一只靠背竹椅子,这就是唱词先生摆放器具的地方及座位。早到的妇女们在台下边聊天,边缝鞋底或织毛衣,男人们则天南地北地谈着天,把水烟抽得吧嗒响,小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疯了似地乱窜。
⑦唱词先生终于上台了,台下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仿佛谁都闭息,目不转睛地看着词人的一举一动,先生在竹椅上坐下,给倒扣着的小桌子脚绑上细绳,放上牛筋琴,再在小凳子脚上绑上细绳放上扁圆的渔鼓。稍后,台下又骚动起来,原来是一些迟到的人赶来了,没地方坐了,正在叫谁挪挪。
⑧咚咚咚……一通鼓,人们一下子全静了下来,连刚来的人也是尽量放轻落椅的声音。台下的眼球全集中到台上了,包括乱窜的小孩。此后听众的喜怒哀乐全凭唱词先生一人操纵,台上喜,台下笑,台上悲,台下泣,时喜时忧,时哭时笑,在别人的故事里笑着自己的笑,流着自己的泪。到了十点钟左右,词唱到高潮,此时的小孩已趴在凳子或靠在大人的怀里沉沉睡去,这也是大人们听得最专注、最尽兴的时候,男人们手里夹着一支烟,伸长脖子,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台上,生怕漏过只字半语,手指被燃尽的烟烫了一下,才回过神来,猛地扔掉烟头,一脚踩灭,又继续全神贯注。女人们一手拿着鞋底,另一只手扬起的手却停在半空,好容易回过神来缝一针,却刺中了手指,赶紧放到嘴里吻一下,眼睛又移到台上去了。
⑨听得多了,村子里的人大多会唱一段或几段鼓词。高兴的时候唱“快板”,急管繁弦似的道出快乐和大家分享;痛苦的时候唱“慢板”,哀哀怨怨,凄凄惨惨戚戚,用肝肠寸断的唱腔熨平心里不快的皱纹;从田里归来时,也一路“高歌”回来。我想:那劳动时的劳累和困乏,便在咿咿呀呀里涤荡净了吧。
⑩现在,生活改善了,娱乐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可那些在铿锵有力的渔鼓声里和牛筋琴的清音中相伴着走过来的人们,谁能忘得了温州鼓词?你听,那古老的小巷里,那人头攒动的老人亭里,那乡村里的粗壁陋墙间,鼓词声正破空而来……
[注释]家生伙⑴:温州方言,文中指表演鼓词的乐器。(选自2010年2月《温州日报》,编者有改动)
、文章的题目《遥远的温州鼓词》有什么含义?
、第④段划线句“我时时像咀嚼橄榄似地咀嚼着它们,提起笔来啥也不想也会情不自禁地写出这些诗句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第⑧段中“这也是大人们听得最专注、最尽兴的时候”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第⑩段写到:“现在,生活改善了,娱乐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可那些在铿锵有力的渔鼓声里和牛筋琴的清音中相伴着走过来的人们,谁能忘得了温州鼓词?”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