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① 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②绐(dài ):欺骗。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
用余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 · 里仁》)
孟子曰:“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 公孙丑上》)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请结合其中一种品质谈谈当代社会坚守“君子”这一信念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欲()成大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太傅幸而图之图:考虑,计议 |
B.乃造焉造:到……去,拜访 |
C.明不言也明:明白,知道 |
D.太子再拜而跪再:两次 |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丹所请田先生无言(),欲()成大事()谋
A.者以之 | B.也因而 |
C.矣为者 | D.也与则 |
用“/”线给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
D.太子丹听到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的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呀。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⑵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⑶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劝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樟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木閟,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旱岁偕计,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递归,无复荣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遣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固成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
古黔娄先生死,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日:“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衣不盖彤,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日:“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君馈粟三十钟,辞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住,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干,韦布之士,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拙无营务营:谋求。 |
B.家贫,蓄古琴蓄:保存。 |
C.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谋:谋略。 |
D.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缀:汇集。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成通末卒 |
B.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 |
C.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成通末卒 |
D.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干自幼有清俊之才,为人散淡粗疏,大中年间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但颇有诗名的徐凝很欣赏他,还教方干作格律诗。 |
B.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邀请方干相见,赞许他的品行节操,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遗憾的是后来王廉因病去世,事情终未办成。 |
C.方干为一介布衣,生不得志,曾隐居镜湖,流连山水,抚琴吟诗,饮酒自乐,死后其门人根据他一生的事功私谥他为玄英先生。 |
D.黔娄先生一生追求仁与义,生活清苦却推辞尊位与奖赏,死后也未享哀荣,而方干的生平遭际、高尚节义与黔娄先生是一样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竞不入手,遂归,无复暮辱之念。
(2)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单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
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欲祟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其二,欲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叙,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絙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王昶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劝百姓 劝:勉励。 |
B.心存朝廷 存:思念。 |
C.习水军于二州 习:熟悉。 |
D.上下有叙叙:次序。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入太学而修庠序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B.反民于朴 使不辱于诸侯 |
C.使贼望见以喜之填然鼓之 |
D.设伏兵以待之 乐琴书以消忧 |
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
(2)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文言文中,写了传主王昶哪些功绩?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划线部分断句。(限画9处)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用斜线(/)为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