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太行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年,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赞曰:危难之际,两军方争,专城之将,国家之轻重系焉。李师夔非有君命,为众所推,又能全活其人,犹有说也。沈璋以片言降张觉,一善足称,何可掩也。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凡应试者、中试者皆称进士。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 |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C.缘坐,是指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一项特殊归责原则。 |
D.致仕,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璋为人谦恭,以国事为重。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为母守丧未满,就加入征伐宋的大军。 |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持潞州事务,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地说这是职责所在。 |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朝廷嘉奖他;担任太常少卿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平阳同知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选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干诸侯干:求托、请托 |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困倦 |
C.及见之,又倨倨:傲慢、放肆 |
D.昭王新说蔡泽说:yuè,喜欢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固有杀身以成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
B.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C.名可法而身死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垂功于天下者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 | B.③④⑥ | C.②⑤⑥ | D.①②④ |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见到蔡泽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
B.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这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
C.太史公认为,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困于赵而被逐,到韩、魏又失釜鬲之后能够激励自奋。 |
D.太史公引用韩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立身处世、建立功业要有凭借和条件的道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和出自课本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②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留侯世家》)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顾:回头看 |
B.旦日视其书,旦日:第二天 |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布衣:平民百姓 |
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若:假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乃为装遣荆轲 |
B.常从人寄食饮张良是时从沛公 |
C.直堕其履圯下吾其还也。亦去之。 |
D.父以足受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3分)
(2)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3分)
(3)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
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qí,一人一马) |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lù,用尽) |
C.范增数目项王 (数shuò,计数) |
D.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
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 |
B.不然,籍何以至此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C.得复见将军于此因击沛公于坐 |
D.今者有小人之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B.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C.因击沛公于坐 |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段意思的是()。
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 |
B.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
C.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 |
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②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 ;②“徵”:即“征”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A.父老苦秦苛法苦:以……为痛苦 |
B.沛公然其计然:认为……是对的 |
C.沛公又让不受让:责备,责怪 |
D.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通“纳”,接纳 |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A.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若属皆且为所虏 |
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C.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D.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
C.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
D.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
翻译下面句子:
(1)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2)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