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材料三: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中翦伯赞认为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秦始皇开创了一个怎么样的新的历史时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三十多年前,我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是哪次会议?领导核心是谁?该次会议把我国历史推向了一个什么样的时期?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俄国二月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改革的区别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表明:科学决策并适时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三次重大改革:一次是20年代初期的苏俄,一次是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简述第三次改革在农村展开的主要形式。
(2)下面材料反映了三次改革的举措或影响,阅读后回答: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一
材料二:蓝鹰标志
材料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示意图

①材料一中僵化的“苏联模式”具体指什么?材料二反映了30年代美国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三: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与时代潮流相随,在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中,中国大胆创新,及时调整政策,走出了既与世界相联系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国外称之为“中国模式”,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也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据此,你认为国外对“中国模式”有不同看法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中国改革开发30年成就的认识或体会。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屈辱、抗争和自强史的缩影,北大清华自诞生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材料三:如图,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D代表民主(democracy),S表示科学(science),在字母S顶端上还有个圆球。

材料四:如图,台湾也有一所清华大学,两岸清华大学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校名、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和文化传统。有人说两岸清华“同根同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正是两岸关系的写照”。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日,两地清华大学共同庆祝百年华诞,并各派副校长带队前往对方参加庆典。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北大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它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
(2)1900年是庚子年,想一想,材料二中的“庚子赔款”是依据什么条约产生的?
(3)材料三中的雕塑是为了纪念中国哪位历史人物首先提出民主和科学口号?
材料四中当前两岸清华交往日益密切是在什么方针的指引下产生的?
回顾北大清华的历史,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区域性交流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我国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国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三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传到了欧美。
材料三 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材料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啊个历史事件有关?(1分)
(2)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请你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其繁荣状况。(1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分)及促成这种特点的因素(2分)。
(4)本世纪初,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最重大举措是什么?(1分)

自从国家诞生以来,人类就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尤其是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以法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取代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潮流。
根据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三独立与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南北对峙,国家面临分裂,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
材料四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真理。
——摘自《图说天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伯里克利在演讲中“多数人”实际上仅指什么人?
(2)根据材料二,体现出该国确定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3)材料三中涉及“美利坚”的两次战争有什么共同作用?(1分)“伟大的总统”的功绩是什么?
(4)材料四中“革命的烈焰”发生在哪个国家?后来,该国颁布了什么文件,第一次确认了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
(5)上述材料中,四个国家的人民共同追求的是什么?

某中学九年级2班组织一次活动,主题是《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请你参加。
步骤一:走进三次科技革命
(1)请你列举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步骤二:回顾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的关系
(3)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英国用他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请问,《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4)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0世纪初,《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问该条约中什么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材料江泽民曾说:……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有些还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剂或催化剂,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但在近代影响人类进步的科技革命中,我们却找不到中国人的身影。
(5)根据材料,举例说明古代中国“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剂或催化剂”的科技发明有哪些?(至少写出2个)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我国打破西方核垄断是在哪一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