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上,再取两段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蜡烛B一前一后竖立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02 |
25.60 |
28.50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15 |
25.60 |
28.50 |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能确定像的位置;
(2)上面表格中的数据是小华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3)光学成像的实验中,在观察像时,人眼的观察位置通常会随着实验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______ (选填 “a.视线过蜡烛A并垂直于玻璃板;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
下列是某科学研究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本实验均使用轻质杠杆)
实验1:在直杠杆水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进行实验,记录多组数据。得出: (注 和 分别表示支点 到 和 的作用点的距离)。在直杠杆倾斜平衡时(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该结论适用于所有平衡时的杠杆吗?
实验2:科学研究小组用一侧弯曲的杠杆进行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移动钩码,改变钩码数量,记录数据如表,分析表格数据发现上述结论并不成立,但发现一个新的等量关系,即: 。
实验次数 |
|
|
|
|
|
1 |
1.0 |
10.0 |
0.5 |
21.3 |
20.1 |
2 |
1.5 |
20.0 |
1.0 |
31.7 |
29.8 |
3 |
2.0 |
30.0 |
2.5 |
25.5 |
24.0 |
和 (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两个量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哪个量才是有价值的呢?研究小组的同学观察到:支点到 的作用点的距离 与支点到 的作用线的距离 是相等的。研究小组的同学又进行了实验。
实验
①移动钩码,使杠杆 ,并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②记录 、 、 和 、 、 。
③改变钩码数量,移动钩码,记录杠杆处于平衡时的多组 、 、 和 、 、 。
④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弯杠杆的平衡条件。
最后,通过科学思维,得出所有杠杆的平衡条件都是: 。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用于解释许多杠杆应用,如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就可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出合理解释。
请回答:
(1)在研究一侧弯曲的杠杆时,发现的一个新的等量关系是 。
(2)将实验3中的①填写完整。
(3)"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科学上被称为 。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建立这一科学量的价值。
(4)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的原因是 。
小金同学为了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一根弹簧进行了探究: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记录弹簧的长度与它受到的拉力之间的关系。如表所示:
拉力 |
0 |
0.5 |
1.0 |
1.5 |
2.0 |
3.0 |
4.0 |
弹簧长度 |
6.5 |
7.5 |
8.5 |
9.5 |
11.0 |
14.2 |
18.0 |
若用此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从表格信息可得,它的最大称量是 。
(2)若该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 ,则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 。
(3)当该弹簧测力计悬挂 的重物时,弹簧将伸长 。
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灯泡额定电压为 ,电源电压恒定。
(1)依据图甲,请在答题卷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图补充完整。
(2)小金正确连接实物电路,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某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灯泡两端电压为 。接下来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选填" "或" " 端移动,直至小灯泡正常发光。
某小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先进行 。
(2)实验步骤如图1所示,甲、乙、丁、戊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 、 、 、 。由图甲和丁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 。
(3)以下选项中若 成立,则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A. |
|
B. |
|
C. |
|
(4)另一小组利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 和 、饮料瓶和吸管组成的溢水杯、薄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向下移动水平横杆,使重物缓慢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到 的示数逐渐 , 的示数逐渐 ,且 、 示数的变化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
(5)比较两种实验方案,改进后的优点是 (多选)
A. |
测力计 的示数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
B. |
实验器材生活化,测力计固定、示数更稳定 |
C. |
能同步观察测力计 、 示数的变化 |
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源电压为 ,定值电阻 的阻值为 ,滑动变阻器 的最大阻值为 。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乙所示的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片 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
(2)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至 端的目的是 。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若电路仅有一处故障,故障是 。
(3)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记录数据如表。请在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中把未标出的两个点描出来并画出 图像。
序号 |
1 |
2 |
3 |
4 |
5 |
电压 |
1.2 |
2.0 |
2.2 |
2.4 |
2.8 |
电流 |
0.12 |
0.20 |
0.22 |
0.24 |
0.28 |
分析图像可得: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4)若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用到阻值为 、 、 、 、 的电阻。将 的电阻换成 后,若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为 不变,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端移动。换用 的电阻进行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 ,原因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选填"过大"或"过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