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爱人者,人恒爱之
——从口碑看杨善渊
在保山,在云南,提起杨善洲的名字,人们会说:“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很亲切,很和蔼,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给予杨善洲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这一辈子一直竖持行善,把爱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爱家人,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杨善洲为了欠家舍了小家,对家人有点“冷血”。
太多的例子似乎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他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
这样一个“不念亲情”的人,一定寒透了家人的心吧?“你错了,他爱家人,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小女婿杨江勇否认了记者的猜测,“我们都一直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浓浓的爱。”
提起丈夫,83岁的张玉珍老人眼里噙满泪花。在别人眼里,杨善洲常年在外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按说老人应该对丈夫充满了抱怨。可张玉珍却只记着丈夫的好:两次住院丈夫都一直守在身边,每天早早地买好早点端到床前,一直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
扬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说保山的万金油比老家的好用,其实是想让他多回来看看她。爹爹信以为真,每次托人带东西给奶奶,都一定不忘放一盒保山的万金油。”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说。
尽管杨善洲的儿女子孙没沾到他的“光”,却没有一丝抱怨。大女儿杨惠菊已经60岁了,在老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她从药箱里掏出一太摞胃药,哽咽着说:“这是爹爹去年住院,我去看他时拿给我的。他说,知道我胃不好,就给我买了,本想托人带给我。那时他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却还想着我……”
他爱同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在杨善洲住院的最后几十天里,一直陪伴着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两位特殊的“亲人”:一位是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一位是他以前的秘书苏加祥。
“如果不是老书记,我一定不可能坚持在大亮山干这么多年。”自学洪坦诚地说,“十多年的交往,他拿我当家人一样,我觉得有义务陪他走到最后,这也是全体林场人的共同心愿。”
朱家兴,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1997年7月,他突然昏迷不醒,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六神无主地痛哭着。杨善洲闻讯找到主治医生:“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两个多月后,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一人掏的腰包。
受到过杨善洲关心的同事太多了:他自己住油毛毡房,把砖瓦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他把工资偷偷拿出来安排炊事员为大家改善伙食;他不肯为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主动为家在农村的科技干部家属转了城镇户口……“我的对象也是老书记给我落实的。”苏加祥忘不了。1986年5月29日晚上,市委正在开常委会,杨善洲却说:“现在休会15分钟,大家去后院参加一下小苏的婚礼。”原来,苏加祥参加工作四五年了,一直找不着对象。作为直接领导,杨善洲托人给苏加祥介绍了一位姑娘,帮他解决了终身大事。他爱百姓,永远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
杨惠菊很少看到父亲流泪,除了奶奶过世,她印象中父亲还流过一次泪。那是2007年的除夕夜;坐在堂屋椅子上的杨善洲默默地抹着眼泪。大女儿杨惠菊赶忙凑上前去,问父亲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老人轻轻摇了摇头:“这大过年的,那老两口也没人照顾。我要是死了,他们可该怎么办啊!”
2005年冬天,两位老人到大亮山林场找活干。60多岁的人还来找活干,杨善洲感到很奇怪,就仔细询问老人家里的情况。得知两位老人家因为子女不孝生活无着后,杨善洲一边想办法做他们子女的工作。一边开始接济两位老人。每年除夕,他都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来过年,逢年过节还要托人给老人送去礼品。
2007年,保山市一位市民段某的一只眼睛被人无故打瞎,多方求助,却迟迟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最终找到了杨善洲。“把人眼睛打瞎了还能不管?”气愤不已的杨善洲出面主持公道正义,帮受害人讨回了7万元的医药费和伤害赔偿。杨善洲过世后,段某在他的灵堂整整守候了一夜。
“老书记住院的时候,我们都管他叫‘爷爷’。他就像爷爷一样慈祥,凡事都先为我们着想。”保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李毓奕说,“他本来可以住高干病房;可他不想麻烦人,就直接住进了普通病房。住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可他从来不大声呻吟,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叫我们给他打一针止疼针,还会抱歉说麻烦了。半夜家属给他熬粥,他每次都先分给我们护士吃一点。”
没有人知道,84载春秋中,杨善洲帮助过多少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只是听医护人员说,在他生病住院期间,每天总看老百姓挤满了病房,只为了问候一声,看他一眼;我们只是听当地百姓说,在他去世的那天,人们的哭声撼动了保山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章开头部分有什么作用?试简要作答。(4分)
文章三三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本文主要通过别人的叙述。侧面来写杨善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杨善洲的事迹深刻诠释了爱的真谛,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客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 “货”。
⑤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不属于“数字地球”体系的一项是

A.多分辨率的动态数据体系。
B.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
C.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
D.网络体系。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D.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蜀文明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天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3700年--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章华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园。
“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距今3200年左右,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其衰落的原因困扰着考古学界。
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江章华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是政局变化?
对文中加点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蜀文明”包罗“新石器文化”和“宝墩文化”。
B.“新的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
C.“新的文化”就是“三星堆文化”。
D.“成都平原文化”就是“新石器文化”。

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运用DNA技术分析古蜀人人骨可以解答古蜀人的人种构成和种族结构。
B.古蜀人和古蜀文明带给人类的众多谜团,很多至今还未解开。
C.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等传说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历史真实的一面。
D.三星堆文化产生于距今37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文化已经比较发达。

下面对“宝墩文化”消失的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沿袭着同一种生产方式
B.生活上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C.所从事的农业耕作过于简单
D.外来文化的冲击

根据文章,下面的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的古蜀人的迁居规律证明他们在不断进行周期性的生存选择。
B.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诞生较为发达的宝墩文化,证明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C.成都平原分布着带有夯筑城墙聚落的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表明宝墩文化的发达程度。
D.文化创新、社会变革和政局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三星堆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雪线高度引起我的兴趣。它的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米,是全世界雪线最高的地方。
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用术语说,就是冰雪积累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方。按道理,雪线应该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所以,雪线最高的地方,应该在赤道地区的雪山上,如乞力马扎罗雪山,但我们知道,乞力马扎罗雪山的高度才是5895米,雪线大约在5000米的地方,其它地区的雪线按理只能低于这个高度。
在东绒布冰川上,我们已经爬过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的5895米的高度,但这里仍然没有冰雪。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想想看,在非洲赤道那么热的地方,5000米左右的地方就已经白雪皑皑了,可是在北纬28度的珠穆朗玛峰峰区,6000多米的东绒布冰川旁的高山上竟还留不住冰雪。
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给予解释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我们知道一地的温度,并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光,而是由地面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再将热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出来。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之上,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因此导致青藏高原上雪山的雪线比同纬度甚至赤道上的高山的雪线还高。
关于雪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按道理,雪山南坡的雪线应该高于北坡,因为南坡向阳,纬度更低,但事实是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得多。其南坡雪线虽然各有差异,但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范围,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5500-6000米之间。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南坡正对着印度洋,从印度洋上涌来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所截,在南坡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南坡冰川冰雪补给充分,补给和融化的平衡线即雪线大大降低。而水汽越过喜马拉雅山脊到达北坡,已成强弩之末,以致北坡的冰川无法获得丰富的冰雪补给,融化的力量大于冰川向下运动的力量,因此雪线上移。
下列说法与文章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东绒布冰川雪线之所以引起作者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度竟然超出了赤道雪山的雪线。
B.青藏高原雪山雪线高于赤道雪山雪线,洪堡认为是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
C.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在5500-6000米之间。
D.喜马拉雅山北坡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冰雪的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因而雪线上移。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中所说的“雪线”,应该是夏季积雪的下限。作者本次对东绒布冰川雪线的考察也应该是在夏季。
B.地球上雪线高度最低的地方应该是南极和北极。
C.乞力马扎罗雪山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完全是因为那里雨水充沛,能获得足够的冰雪补给。
D.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坡雪线低于北坡雪线的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继续存在。

整合本文全部信息,请问: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说:“科学包括3个部分:正确地探究自然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所获取的知识;由于人们获得新的知识,增加了做新事情的能力。”科学发现通过发明家的活动,使这种潜在的能力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技术。发明是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善于利用科学发现,则是发明的艺术
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常常成为发明家灵感的源泉,使他们能够超越经验和常识,完成重大发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发现慢中子能有效地使铀235产生链式反应之后,1942年在芝加哥大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铀核裂变反应堆,揭开了人类从原子核获取能量的序幕。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巴丁等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明了具有电信号放大功能的晶体三极管,为信息时代提供了核心电子元件。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在受激辐射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使古老的光学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上个世纪的这3项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发明,都源于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是新发明的摇篮,是科学为发明家搭建的巨大舞台。
漠视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的机会,曾使许多本可早早出现的重大发明延误了上百年,乃至数千年。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学者已能成功地用6位二进制数表示64种不同事物,但直到1829年法国发明家布莱叶才赋予不同的6点集合以64种不同的含义,从而创造了世界通用的盲文。164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发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但直到1959年英国人柯克瑞尔才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发明了不需要桨而在陆地、水面航行的气垫船。16世纪中期,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现静止流体压强均衡原理,但直到1796年英国木工布拉默才依据这一原理发明了液压千斤顶、水压机。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家指那些探索自然规律的人,发明家指那些创造新技术的人,似乎前者不用关心发明,后者不用关注科学。其实,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发明家。近代科学奠基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曾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温度计,为热力学研究和人类工程技术活动提供了重要测量仪器。与伽利略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不仅提出了光的波动性理论,还发明了等时摆,显著提高了钟表的走时精度,被誉为现代计时仪器的鼻祖。牛顿不仅发现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还发明反射式望远镜,解决了天文望远镜透镜色散引起的像差问题。这些杰出人物都恪守这样的信念:科学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可能完全没有发明。他们只关注如何解释世界,不重视如何帮助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共同体没有成为我国发明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是造成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原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6期,有删改)
对最后一段中“科学共同体”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指善于将潜在的“做新事情的能力”“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技术”的人。
B.指具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的科学。
C.指注重自然规律的探索,同时也善于创造新技术的科学家兼发明家。
D.指那些常常关心发明的科学家,或者指那些十分关注科学的发明家。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二段中“三项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发明”的一项是

A.慢中子能有效地使铀235产生链式反应
B.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铀核裂变反应堆
C.具有电信号放大功能的晶体三极管
D.红宝石激光器

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善于利用科学发现,则是发明的艺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常常成为发明家灵感的源泉。
B.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为发明家搭建的巨大舞台。
C.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机会,可能促使发明适时出现。
D.缺少科学共同体,是造成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重要原因。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将“创造发明”列为“科学”的第三大部分,因此,发明是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经验和常识常常成为创造发明的障碍,很多重大发明的问世,取决于在自然科学重大发现的启发下,成功地超越了经验和常识。
C.只要当时高度重视了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机会,中国古代学者在西周时期就能创造出世界通用的盲文。
D.如果能多一些恪守“科学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信念的杰出人物,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现状将得到根本扭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到台湾观光游览,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必不可少的一站。从台北市中心乘出租车,不到三十分钟便可抵达双溪,现在每年到这儿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数,达二三百万之众。面对斑斓古朴的铜器、温润的玉器、晶莹的瓷器和褪色的字画,人们感慨藏品精致、丰富的同时,也会生出许多好奇,为什么这些明清宫廷收藏,会在台北而不在北京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产生是以故宫文物迁台为根由的。而这批文物迁台之前。还经历了博物馆界的创举——“文物万里大迁徙”。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30年代,正当博物院的各项工作走向正常时,因日寇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宝安全受到威胁,故宫文物南迁作为权宜之策被提出。
威严显赫的紫禁城,经过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经营,珍宝秘笈无数,迁运自然以珍品为主。陈列室的展品是经过选择的精品,属必装之列。其次是存于馆库房中的文物,都是由各馆在各宫殿里选拔集中的。装完这些之后,再到各宫殿去直接选装。装箱也有一定的要求,要经得起长途运输的颠簸。故宫工作人员从琉璃厂的古玩商人那儿学到诀窍,即一要装紧,二要隔离。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以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及秘书处4个单位分别装箱编号,从1932年秋开始办理,到1933年5月最后一批运出,共装文物13491箱。
当时有不少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胡适担心数量甚巨的古物在移出北平城途中难免丢失或受意外的损坏,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上海、南京、洛阳等地多设几个博物馆,将故宫同样的物件分地储存。但因政府对文物南迁之事态度坚决,胡适等无可奈何,遂以北平图书馆委员长的资格,消极反对该馆储藏的宋元善本书籍的南迁。
鲁迅也是坚决反对故宫文物南迁的。他说倘若“因为古物有限,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也罢”,“但我们也没有两个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要古”。面对即将远离皇城的古物,他沉痛地拟诗道:“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此诗发表在1933年2月6日的《申报》上,而正是这一天,故宫首批南迁的文物起运了。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物南迁是国家安全受威胁的情况下,迫不得已采取的举动,但并未对文物的保存和研究带来不便,反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文物南迁的成功实现,是文物研究历史上的史无前例的大举动,当时的权宜之计现在看来也不失为英明之举。
C.胡适、鲁迅等文化名人反对南迁的主张是经过严密考虑的,对于我们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仍有重要意义。
D.有效的组织,周到的安排,大胆借鉴是成功实现文

物转移的有力保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