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岁学人缪天瑞
李煞
有幸见过缪先生是在2006年老人99岁寿诞之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国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进京求学的后生满怀激动、渴望踏入缪先生的家门。初见先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位历经百年沧桑的老人。他的个子不高,身着一件深蓝色中式对襟上衣,老式的布鞋,一身简朴。虽已满头白发,依然是鹤发童颜、神清气爽,周身透着一份儒雅,给人以仙风道骨的感觉。从他高高的鼻梁,开阔的天庭,饱满的双颊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不禁看到他年轻时俊朗的影子。
大家落座在缪先生周围,与其攀谈起来,先生神态平和、慈祥,缓缓的叙说,使我们迅速摆脱了内心深处因过于崇拜和敬慕而带来的拘谨、不安。气氛由最初的紧张沉闷转而活跃起来,对于接连不断的问题老人家均给以耐心而认真的解答,虽然他的听力已下降很多,但对于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仔细的侧耳聆听,当遇到无法轻易作答的问题时时常抱歉地说“对不起”,一句句诚恳的抱歉反倒使我们这些晚辈后生无所适从。在座的每一位无不被先生那种通达谦和、宁静致远的大家风范所折服!
缪老先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平易谦和的品格,而且一生学贯中西,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极广,开创出了中国音乐学一个又一个的领域,尤其在律学研究、音乐教育等领域里创下辉煌业绩与独特建树。
乐律学是音乐学中技术最繁难的领域,长期以来被误认为“绝学”、“玄学”。缪先生在学术领域的代表作《律学》中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超脱,对世界各民族“音体系”的平等叙述,使民族性的学术理念彰显出来,揭示出律学背后的规律,撩开其神秘面纱,极具提纲挈领,揭秘示滞之功。
缪天瑞萌发写作《律学》的初始念头源起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对弦乐器和键盘乐器上#C和bD两个音不解的困惑。难以置信的是,对这一音高现象的困惑,竟让缪天瑞苦苦探寻了10年,并从此开始了他在律学领域长达60年的学术研究与探索,“律学”也永远与缪天瑞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缪先生从1926年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耕耘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1949年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他为中国专业音乐学院的建设立下了殿军之功,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缪先生已不记得指导过多少篇学术论文,也不记得写过多少篇指导评语,更不记得资助过多少穷苦学生,但一代一代曾深受其教导、恩惠的晚辈后学始终铭记他的鼓励之词,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以他为人生典范。
如今,缪先生已达百岁高寿,仍然笔耕不辍,在跨入21世纪后的几年间写出十余万字,更令人惊叹的是,值先生百岁华诞之际,老人依然孜孜不倦地亲自将自己80年来数百万字的学术成果逐字修订、逐篇归类为《缪天瑞音乐文存》。
“人生朝露,艺术才是千秋”是缪天瑞的人生感悟,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近百岁的缪天瑞仍然鹤发童颜、神清气爽,给人以仙风道骨的感觉,使得初次见面的学生们十分拘谨,但他的平和慈祥让学生们迅速摆脱了拘谨。 |
B.被认为“绝学”、“玄学”的律学不仅是音乐学中技术最繁难的领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但是缪天瑞通过艰苦的研究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
C.缪先生《律学》中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超脱,对世界各民族“音体系”的平等叙述,既揭示出律学背后的规律,也彰显出民族性的学术理念。 |
D.在音乐贡献方面, 缪天瑞不仅在中国专业音乐学院的建设中发挥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的音乐人才。 |
E. 文章在写缪天瑞在音乐研究以及教学方面的事迹时,既有生动的场景描写,也有客观的叙述,还有恰倒好处的议论抒情,使得人物形象饱满。请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文中画线的第3段与上下段落的关系。(6分)
文章从哪些方面展现了缪天瑞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你对“人生朝露,艺术才是千秋”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
近视与阅读的复杂关系
近视是一种颇为神秘的现象,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遣成近视的原因。有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在近视比较严重的家庭里,近视确实能够遗传,可是谁都搞不清楚内在的原因。最近,美国眼科医生道格拉斯·费雷德里克又重新提出丹麦眼科医生恩斯特·戈德施密特早在1990年就提出的理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戈德施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芬兰北部的拉普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纯朴环境中。他们捕鱼狩猎,只有在织补渔网和吃鱼的时候才会近距离地看某个物体,眼睛不需要经常地调节焦距,因而不易疲劳。那时候,芬兰北部的近视率只有1%,后来,拉普人的孩子开始读书写字,到1982年的时候,这一地区的近视率已经上升到12%。这就是戈德施密特医生最早提出的”阅读使人近视”的理论依据。
现在,费雷德里克医生再次提出这种看法。他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有关的新数据表明,小时候的近视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
很多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都说,在他们小时候,父母是不让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者行驶的汽车上读书的,也不让他们把书拿得太近,可是他们照样得了近视:所以,弗雷德里克医生说,眼睛的注视方式能够影响眼睛的生长发育,并影响到眼球的折射。他认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
像在他之前的许多医生一样,费雷德里克医生的结论也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原来视力很好的土著居民,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之后逐渐开始近视。而且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譬如律师、记者、医生和经常使用显微镜工柞的人就比农民更容易近视。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让人信服之处:既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近视,既然近视与眼睛的调节有关,该怎么解释在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
当然,近视还和遗传有关。有专家认为单卵双生儿比同卵双生儿更容易近视,而且父母眼球的折射疾患比较容易遗传给孩子。如果父母近视,即使他们的孩子年龄尚小,还未出现近视。可是比起那些父母不近视的孩子,他们的眼球已经被拉长了。
实际上,在生命孕育的最初阶段,一切就已经注定了。几乎在母亲怀胎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胎儿的眼睛就已经完成了他的生长过程。在这个发育阶段里,感染、早产或不正常的光线等因素都有可能使胎儿的眼球纵轴过度拉长,从而埋下隐患。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或许将来近视患者不必再戴眼镜或是做手术,只需要几粒药片,就能治好。下列对有关弗雷德里克的观点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了“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的观点。 |
B.经过大量调查和数据分析指出近视和遗传有关。 |
C.观点的得出是基于对拉普人的生活方式的研究。 |
D.长期视觉经历影响眼睛的生长和眼球折射功能。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近视率也在增高,近视的程度也相应加重。 |
B.戈德史密特仅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弗雷德里克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
C.虽然弗雷德里克等许多医生对近视有着相似的看法,但近视原因至今仍在不断研究之中。 |
D.生命孕育最初的三个月,母亲感染、早产、不正常光照都可能埋下近视的隐患。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近视患者中,绝大多数与父母近视有关。 |
B.即便注意日常用眼习惯仍可能患上近视。 |
C.虽尚无良方,但将来可靠吃药治疗近视。 |
D.加强眼保健操管理可有效防治学生近视。 |
上善若水
张笑天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⑤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⑥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⑦好在都江堰有。
⑧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⑨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川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
B.本文写都江堰时,以描写见长,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都江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
C.作者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上善若水”的内涵。 |
D.作者在文中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李冰等治水者的敬意,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
E.全文行文流畅,蕴含深刻哲理,表现了人要征服自然的主题。
答:[ ][ ] 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⑥段可否删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探究文中的“上善若水” 蕴含了的哪几层深意。(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节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下面关于“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
对文中“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大量的历史内容。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的传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水浒传》。 |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
俄罗斯之狼
余杰
①许广平在她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他(鲁迅)有时,至少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狼,跑到草地去舔干自己的伤口。”在俄罗斯作家中也有这样一匹孤独的“狼”,他就是《大师和玛加丽塔》的作者布尔加科夫。他于1931年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在苏联俄罗斯文学的广阔原野上,我是唯一的一只文学之狼。有人劝我在狼皮上涂点颜色,这是个愚不可及的劝告。涂上颜色的狼也罢,剪去狼毛的狼也罢,怎么也不像一只狗。”
②布尔加科夫的面容消瘦、眼睛近视、文质彬彬、气态闲雅,从表面看怎么也不像一匹“狼”。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1923年他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卫军》,1924年脱稿。然后,一直到42年以后这部作品才在俄罗斯本土出版,这时,作家已逝世26年之久。从普希金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有从军的传统,但是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际、国内战争频繁,军队由荣誉的象征变为血腥的代名词,加入军队,除了屠杀与被屠杀以外没有别的选择。战争无所不在,战争已知内化到参与者和他们亲人的精神生活中。对于这些,布尔加科夫保持了外在于伟大历史之外的个人叙事。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人都是被胁裹者。
③1926年,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突然搜查了布尔加科夫的住处,没收了小说《狗心》的手稿和他的日记。从此,他开始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杀,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然而,他挺往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其中有三部只要他按照当局的意思作修改,就能获得出版或上演,但是他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是无法理解:为何不作一点妥协呢?猫和狼是没有共同的逻辑的。布尔加科夫的不被理解,正如鲁迅的不被理解一样。布尔加科夫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
④1937年,斯大林对文艺界的清洗达到了一个高潮,先是对肖斯塔科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等第一流的艺术大师进行严厉的批判,然后将中央主管文化的领导人,也就是迫害大师们的打手们送进集中营。当局邀请布尔加科夫参加一次对作协前领导的批判会,布尔加科夫坚决地拒绝了:“我不会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这一立场,是对迫害本身的蔑视和反抗。布尔加科夫看到:“人的本性只有通过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恐怖、强制和各种各样的暴行,都无济于事。”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加丽塔》则对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善恶之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超越性。他是在绝望中为绝望而写作,在灾难中为灾难而写作,在痛苦中为痛苦而写作。可以说,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的鲁迅”。
⑤布尔加科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39年,写了一本关于斯大林青年时代的剧本《巴统》。这件事让他颇受诟病,因为与他一生的立身行事在相径庭,所以后人把它当作“一个猜不透的谜”。我想,布尔加科夫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心态是极为复杂的,他既想通过这个剧本获得生存的权利,又不想让它成为纯粹的献媚之作。他在两极挣扎着,却找不到一个自己的立足点。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现实中的魔鬼比他小说中的魔鬼要残暴得多。
⑥1940年3月10日,布尔加科夫贫病交加地死去,年仅49岁。一匹离群索居的狼闭上了冷观世界的眼睛。
⑦而小猫小狗们依然欢快地蹦跳着。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布尔加科夫无声无息地从世界文坛上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他逝世26年之后,他的作品《白卫军》才出版,他终于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大师,在俄罗斯获得了崇高的声誉。 |
B.能够坚守这样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说明布尔加科夫有着正直、坚韧的天性,保持了一种优秀、高贵、有尊严的不被某些中国作家理解的文化人格。 |
C.布尔加科夫不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是对迫害者本身的蔑视,因为他认为只有通过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迫害者,使用强制手段和暴行无济于事。 |
D.作者认为面对迫害,布尔加科夫没有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作为一个思想者,他没有被历史扭曲和吞噬。 |
E.本文通过对布尔加科夫一生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及其为人的记述,高度赞扬了一个伟大作家不屈的人格,批判了时下一些中国作家的媚骨及追名逐利的思想。作为“俄罗斯之狼”的布加科夫,他的“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文章在表现布尔加科夫时,写到“鲁迅”和“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有什么作用?(6分)
作者是如何理解布尔加科夫创作《巴统》时的复杂心态的?你是否认同布尔加科夫这一创作选择?联系你熟悉的作家,说说你的理由。(8分)
中国式尊严冯华
近几年,大批富起来的中国游客蜂拥前往世界各地观光,你能在不同的陌生国度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警示牌: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吸烟……这让我们这些能看懂中文的人真有些无地自容。如何在全世界面前保持尊严?我去吉隆坡读书的第一天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比例最大的是中国人)必须先通过一次语言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确定入学等级。考试地点在一个大阶梯教室,学生们自由落座,由英语系两位老师监考。当其中一位深色皮肤、一口标准英式英语的S小姐草草视察过座位布局后,忽然暂停发试卷,匆匆跑上讲台。
“请注意,所有中国学生不允许坐在相邻的座位!”她大声宣布,“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邻而坐。”
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差,没听懂她的话,交头接耳地打听。我听懂了,并且知道邻桌的也是位中国学生,但是我没动。教室一片大乱,在S小姐的再三催促下,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按她的要求间隔开来落座了。
我身边的中国学生也要换开,我阻止了他。“如果我们换位置,就证明我们的确有作弊的嫌疑。”我说,“反正我不换。”他也不换了。
S小姐很快走到我们面前。
“你们都是中国学生吧?”她说,“请将座位换开。”
我坐在原地一动不动,心平气和地用英语回答她:
“别国的学生不换,我也不会换。如果你因为我们是中国学生就认定我们会作弊,你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身边监考。这总可以了吧?”
她看了我几秒钟,没说什么,转身走开,宣布考试开始。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能感觉到她刀子似的目光。她不时从我面前走过,我视若无睹。后来我提前完成试卷离场,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这次测试,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那天和几个中国同学在电梯里又碰到了这位S小姐。
“祝贺你,你这次考得很好!”她显然记住了我,态度热情,同时瞥了一眼电梯里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语速很快地补充说,“但很多中国学生必须从最低级别开始英语学习,并且那天的确抓到几位中国学生作弊。”
我承认我被她的态度刺激了,接下来我头脑一热,选择了她所教的一门功课作为专业课之一。为了维护尊严,我吃尽了苦头。每次上她的课之前,至少要用足两小时做预习,查清所有生词,否则完全无法跟上她那语音标准但语速极快的讲课。那段时间,除了学校课程之外,我正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并决定要以写作作为终身职业。我买了电脑,开始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小说写到近一半时,我终于决定暂停学校课程,专心把小说写完。去办休学手续时,最令我踌躇的就是S小姐的课,虽然有充足的理由,但仍有逃离的羞愧。
在办公室看到S小姐,出乎我的意料,她非常温和坦诚地告诉我,她看到了我自入学以来付出的所有努力,也看到了我的每一点进步。
“如果你认为分数会给你目前的学习造成过大的压力……”她非常诚恳地对我说,“以后的测试我可以不为你打分,直到你自己认为解脱困境为止,你觉得怎么样?”
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然后我告诉她,为了尽快完成我的小说,我必须休学半学期,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她显得非常惊喜,兴致勃勃地询问了小说的内容,并大加赞赏,直到我脸红为止。
“你为维护尊严所做的一切……”她说,“我都能明白,对不起,我为你骄傲!”
最后这句话害得我差点儿掉下泪来。
(选自《青年博览》2008年第3期)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各种中文警示牌,说明很多中国旅客在国外缺少尊严,为下文故事的发 生提供背景,该部分在结构上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B.“我”通过测试之后,在电梯里和S小姐相遇,她对“我”补充说的话是想表明自己之前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
C.虽有充足的理由暂停课程,但“我”仍感到羞愧,原因是自己暂停学业,有知难而退的嫌疑,有损尊严。 |
D.文章结尾说“我差点儿掉下泪来”,这泪里既有“我”通过努力获得尊严的欣慰,也有对S小姐给予“我”理解和鼓励的感动。 |
E.文章开头写S小姐对中国学生的偏见,要求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隔开,而后来却对“我”大加赞赏,可见,S小姐是个虚伪的人。小说中的“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作者最终获得S小姐的尊重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小说为什么以“中国式尊严”为题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