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的微观世界
①有这样一条谚语,谜面是:“青石靠青台,花在石上开,是花都有叶,你往无叶上猜。”
②这条谜语是打一冬天里的自然现象,谜底就是雪花。
③雪,不仅为大自然增添了色彩,对农业生产还大有益处。常言道:“瑞雪兆丰年。”古人喜欢赏雪吟诗,历史上有许多对雪景的生动描写。比如,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都流传久广、脍炙人口。
④人对雪景的描写尽管细腻,但他们描写的都是宏观世界,对雪花的微观世界所甚少。如果在飘雪的时候,你在室外用放大镜观察落在深色衣服上的雪花就会发现,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的,它和自然界中生长的植物的花朵很不同,自然界中生长的花大都是五瓣的。西汉是有一本叫《韩诗外传》的书,作者韩婴对雪花倒是观察入微,他在书中写道:“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⑤雪花不仅是六个“瓣”,更有趣的是,每个雪花都有自己的模样,谁和谁都不会完全相同。但不管雪花的形状如何千变万化,他们的基本形状始终离不开“六”字:有的像匠心雕刻的六边形,有的像放射光芒的六角形,有的像有六角主脉纵横交织的蛛网……这是为什么呢?
⑥云层是孕育雪花的地方,雪花就是由云中的水汽在冰晶上不断凝华而成的。由于这个冰晶本身就具有六角形结构,叫做“六方晶系”,所以,形成的雪花也是六角形的。晶核生长的形状大体有3种趋势:长而细的六棱柱形晶柱、就两头尖尖犹如一根针的晶针和很薄的六边形晶片。如果他们周围的水汽浓度较低,冰晶的增长缓慢,而且各边均匀增长;如果周围水汽浓度较大,那么增长过程中形成雪花的冰晶不仅体积会增大,形状也会改变,最常见的就是天空中飘落的六边形雪花。为什么雪花都倾向于六边形呢?原来冰晶增长时要消耗附近的水汽,所以,越靠近冰晶的地方水气越稀薄,稍远处的水汽自然过来补充。它们首先遇到的就是正在向前伸展的尖角,于是,各个尖角迅速加长,逐渐成为树枝状。由于同样原因,这些“树枝”上又长出新小枝杈,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六边形雪花。形成雪花之前冰晶受周围的影响,位于底面上的正六边形和侧面长方形的晶体生长速度出现差异,形状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气温会给结晶表面带来微妙变化,接近零摄氏度时底面水平扩展成六边形,零下五摄氏度时形成针状,气温将降到零下五到零下十摄氏度时,侧面上开始生成正六棱主体及侧面镂空的六棱柱体,零下十五摄氏度是形成树枝状,在气温降至零下十摄氏度到零下二十一摄氏度时,正六边形又开始扩展,继而再生成六棱柱体。
⑦周围水汽含量较少时,雪花的生成过程也较慢,而且不易出现复杂形状。相反,水汽含量越大,雪花的生成速度越快,形状也越复杂。被人们称作“雪花”的树枝状雪晶往往生成于零下十五摄氏度左右、含有大量水汽的环境中。尽管晶体的形成速度取决与温度及水汽浓度,但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也会影响它的形成。实验表明,在只有水汽的真空空间里形成的冰晶几乎都有单三棱柱体。而在天空中形成的晶体则呈现针状和六棱柱形状。经过计算机计算可以再现冰晶向六个方向延伸的形状,而冰晶中途分叉、呈现树枝状的原因,人们始终无法解释。雪花美妙无比的点对称的分枝方式,其产生机理,至今仍是个谜。根据科研上的需要,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的冰雪委员会把雪花归类为片状、星状、柱状、针状、立体枝状、柱帽状和不规则形状共7种形状。
(节选自2012.1A 《百科知识》王奉安《雪花的故事》)第⑤段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说采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第⑥段划线词“它们”指的是什么?
第⑦段中划线词“往往”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雪花形状地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文中说“雪花美妙无比的点对称的分枝方式,其产生机理,至今仍是一个谜。”你能不能做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大胆地猜测。
学习幸福
林清玄
①幸福是花儿能沐浴到阳光,幸福是一个人饥饿时拥有了一杯温暖的牛奶……幸福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但怎样才能做到幸福呢?
②第一,要用超越平常的心来看世界。人大概有三个层次:物质跟欲望的满足,文明跟文化、艺术的层次,精神的、宗教的,完全超越物质生活意义的层次。境界越高,视野越宽,困难就越小,也就会越来越感觉幸福。
③第二,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不平凡,单纯不简单,平常心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我30岁时已经得到了台湾文学讲坛所有的奖项,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成功的人,只有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得到幸福。为了觉悟,我辞掉了所有工作到山区去住。一天我到山下去采购,我在一个水果摊旁边突然有人跑过来对我说,请问这个水果多少钱?我很气,我这么有气质,你居然说我是卖水果的。我又跑到卖肉的地方,有人跑过来问我说,老板,猪肉多少钱一斤?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你跟所有人是一样的,但是内在是不一样的,幸福的感觉决定你的内心。“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的时候要有红尘的怀抱”,这样你才可以时时用一颗平常心来看世界。
④第三,要有欢喜的心理。其中两个方法,一是快乐活在当下,一是尽心即是完美。有一位弟子问师傅,你怎么修行?师傅说很简单,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有一位老先生说,他要找一位最完美的女子结婚,结果60年过去了仍在寻找。他说30岁时曾找到一个,但是对方说自己也要找最完美的男人!其实发现人生的不完美才是快乐。最完美的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要你尽力就好了,尽力之后就可以无恨、无憾、无悔。
⑤第四,要有柔和心。柔和心透过慈悲心而来,通过爱己而来。小时候我喜欢读伟人传记,发现一个真理:伟人都喜欢散步。散步可以养成一种从容的态度,因为从容你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因为尊重你会发现多元的价值。
⑥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快80岁仍在画画。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一动就很痛,最后用两个木板把手绑住,还在画。家人不理解,他就对家人说,痛苦会过去,但是美好会留下来。生命的痛苦、考验都是台阶,是我们走向智慧的营养。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就会不断走向幸福。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③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
专家破译欧洲远古文字获进展
①2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译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的书面语言的“西南文字”。去年,当考古学家们在葡萄牙南部发现一块写有文字的大石板时,他们简直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
②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在这块棱角分明的泛黄的石板上,刻着一些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它们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这块石板上共刻有86个字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③目前已经发现了约30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经不完整。其中一些文字看上去歪歪扭扭,还有一些像交叉的木棍。其中一个像是数字“4”,还有一个就像一个蝴蝶结。它们都是被认真刻在石板上的。整篇文字笔迹连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念法应当是从右到左。
④尽管随着新石板的不断出土,科学家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依据,但他们的研究还是困难重重。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也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西南文字专家皮埃尔·斯威格斯说:“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⑤逐渐达成的一项共识是,这些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多数专家认为,它们是由一个名叫塔特西安斯部落的人们创造的,但几个世纪后他们便消失了。
⑥破译工作的另一个难题是这些字迹并不标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字母,因为它们沿袭了其中的一些书写习惯。然而,它们却又打破了这些规律,创造了新的规律。
⑦目前,专家们已经确认了代表15个音节的符号,包括7个辅音字母和5个元音字母。(摘自《参考消息》,有删改)划线句“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其“非同寻常”表现在哪里?(2分)
第⑥段中“似乎”和“肯定”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向泥土敬礼
耿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泥土有脾气,你不要拗,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离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看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枝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这是在推己及物想像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了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别人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
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
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
答:品味文章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答:你如何理解第⑦自然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
答: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
答:
阅读《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一文,回答问题。(共11分)
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
①最近,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7%的中国,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大幅度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使得近两个月国际市场稀土交易价格上涨了30%。对此,美国、日本叫苦不迭。
②稀土到底为何物,能如此牵动日、美的神经?
③稀土其实是一系列元素的统称,包括铼、镧、镨、钕、钐、钇等。如果将石油比作“工业血液”的话,那么稀土就是“工业维生素”。别看总需求量不大,但离了它,合金、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激光设备等众多高科技产品都将成为“无米之炊”。特别是在材料方面,稀土元素加入一点即可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这些合金和电子产品除了民用销售外,更多是为军用而开发,能够为武器带来革命性突破。
④稀土元素铼与“太空金属”钛制成的钛铼合金,具有惊人的强度和硬度,可以用来制造一些处于极恶劣环境下的武器装备。冷战时期,前苏联用钛铼合金制造的M级核潜艇,艇身可抵抗1000多米深处海水的巨大压力(相当于100多个大气压),最大下潜深度更是深达惊人的1250米,而当时美军鱼雷的使用极限深度也只有800米。
⑤第四代战斗机翘楚“猛禽”F-22有45%的材料都采用稀土合金,最外面的机壳更是采用超强的稀土镁钛合金。另外,飞机尾部喷射管的火焰高达3000摄氏度以上,这个温度会令绝大多数金属熔化或变软,所以喷射管需要用到稀土制成的特种陶瓷,它能耐6000摄氏度的高温。
⑥在海湾战争中因多次成功截获“飞毛腿”导弹而崭露头角的“爱国者”导弹,它的制导系统使用了钐钴磁体和钕铁硼磁体用于电子束聚焦装置,该装置可以精确地追踪和定位目标导弹,直到锁定。“爱国者”的另一重要部件弹体控制飞翼也是由含有稀土元素的合金制成的,飞翼需要极高的强度和韧性,才能在高速飞行中保证方向的精准而不会折断。
⑦美军“陆战之王”坦克M1装备了含有稀土元素钕钇铝的石榴石激光测距机,在晴朗的白天能达到近4000米的瞄准距离,而伊军装备的前苏联T72坦克激光测距只有2000多米,在战斗中很多T72还没有瞄准M1就已经被对方摧毁。另外,M1坦克也是夜战好手,它装备了含有稀土镧元素的夜视仪,伊军坦克到了夜里就一摸黑,被动挨打。
⑧中国对稀土的出口控制,会令美国人为自己使用的高科技武器支付更多的美元,而日本人不仅仅失去了向美军销售高端电子产品的利润,也丧失了对邻国说“不”的资格。
(选自《意林》2011年第1期有删改)具体说说第②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中“点石成金”一词具体指什么内容?
第④段画线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第⑦段中划线的词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美军“陆战之王”坦克M1装备了含有稀土元素钕钇铝的石榴石激光测距机,在晴朗的白天能达到近4000米的瞄准距离,而伊军装备的前苏联T72坦克激光测距只有2000多米,在战斗中很多T72还没有瞄准M1就已经被对方摧毁。中国大幅度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是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方面任选其一谈谈你的做法。
沉默的竹笛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忧伤 → 恍惚 → → → 感悟.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本文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从文中A、B两处选择一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选。 赏析:文中的“我”一心想做个“快乐的吹笛手”,到后来那枝竹笛却“沉默”了。你能找到哪几点原因?请把它写下来。
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理,品读文章,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请结合你的经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