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冰城情牵温哥华
——申雪冬奥会圆梦“全家总动员”
新华网哈尔滨2月16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16日是大年初三,申雪的父亲申杰一大早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许久,手中抚摸着这些奖牌和奖杯,口中念叨着“就差一块了,就差这一块了……”
几个小时后,这枚独缺的冬奥会金牌终于毫无悬念地落入了申雪和赵宏博的囊中。作为“四朝元老”,他们赢得了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的首金,也摘得了中国花样滑冰项目的首枚冬奥会金牌,打破了俄罗斯人在这个项目上的“一统天下”……
“虽然夺冠只是几分钟的比赛,但我们全家却等了近20年!”申杰说。
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他们的家人经历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记者这一天目睹了申雪“全家总动员”。
一、2岁小侄女:“第一、第一……”
16日早晨8点,记者准时敲开了申雪家的门。两人的比赛中午才开始,但十多个亲属却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由于随后赶来的记者太多,好客的家人不得不将脚上的拖鞋送给“不请自来”的客人。虽然准备了很多沙发和椅子,但在这个春节,申家的客人似乎注定多于亲人,几个亲属为了把有利的位置让给记者,不得不坐在地上观看比赛。
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每个媒体都拉着一个家人采访,试图挖掘申雪和赵宏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时间,申家人成了“全明星”。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一个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2岁小姑娘,梳着“1”字冲天辫的她是申雪表弟的女儿,不时跑到镜头前竖起食指嘟囔着“第一、第一……”
“孩子会说的话不多,就这句说得最清楚!”申雪的妈妈吕曼丽一把抱起这个一身喜庆红衣的小家伙,亲了又亲。
二、夺金一刻:申妈妈晕倒在沙发上
虽然申妈妈口中说着不紧张,但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带着对远方这对冰上情侣的牵挂。“等会让你们随便采,现在大家都别着急,让我好好看一下电视!”面对不停地在电视机前和几个房间游走的各路媒体,申妈妈的紧张和着急让人开始担心她的身体。“老太太心脏不好,血压还高,这两天都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一位亲属告诉记者,“睡不踏实,心总感觉悬在空中,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不饿、也不渴,就是今早喝了杯咖啡!”申妈妈的黑眼圈难掩疲惫。
虽然距离两人比赛还有几个小时,但突然出现的电视转播故障让申妈妈坐立不安。“怎么搞的?怎么只有图像,声音断断续续的……是信号的问题还是现场的问题?等下小雪和宏博比赛的时候不会这样吧?”面对老伴的担心,申杰不停地安慰:“没事,信号的问题,等一下就好、等一下就好。”
与申杰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都急迫地上网查成绩不同,申妈妈在等待申雪所在组候场浇冰时,径直走向另一个房间,口中焦急地喊着“浇冰、焦心……”
当两人成功夺冠后,刚刚站起身准备接受采访的申妈妈突然后仰跌倒在沙发上,亲人们赶快找来了降压药和心脏病药。“熬到今天,这俩孩子实在太不容易了,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眼里噙着泪水的申妈妈说,“说不紧张是假的,刚刚看比赛的时候走神了,眼睛在这,心走了!就怕他们有个闪失!”
三、“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
庆祝的爆竹在小区摆了一条长龙,申杰亲手点燃。对于这枚金牌,老俩口把功劳都给了“儿子”。“在我眼里没有女婿,只有儿子,宏博这么多年来太难了!”申妈妈说。“您觉得这块金牌小雪和宏博谁的功劳最大,还是一人一半?”面对记者的提问,申妈妈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偏爱,“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他的功劳最大!”
这篇新闻的选材角度独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分析其作用。
概括说明申雪、赵宏博在冬奥会上向冠军冲刺时,申雪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属于新闻的哪
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副标题是说“全家总动员”,可是记者只是详细写了申妈妈、侄女两个人,有人认为这样写没有呼应题目,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时钟技术的发展把时间从人类的事件中解开,使我们更相信独立的科学世界。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所描绘的宇宙里面,自由意志和偶发事件都是多余的;那个宇宙从各种观点来看都无异于一座机器。
真正“科学时间”的诞生,我们可以上溯到发现物体运动数学表达式的牛顿。他的成就的确令人惊叹。如此有力的表达式仅仅牵涉到到很少几个假设,给人十分优美的感觉,因此人们很快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于是,牛顿成为现代科学的奠基者。
牛顿无疑受到数学家巴罗的影响。巴罗曾说过,“既然数学家经常讲时间,他们对该词的意义应有明确的观念,否则他们不过是江湖术士罢了。”就像牛顿的空间一样,牛顿的时间也是绝对的。这就是说,所有任何事件,都在空间里有个一定的位置,都发生在时间里某个特定的时刻。格林威治天文台也好,远处旋涡星系的一个角落也好,每个地方都被现在这个同一时刻所连接。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说:“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由于它自身的本性……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砸碎了牛顿绝对时间的通常观念——宇宙中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空间的某一点、时间的某个时刻,而那时刻是到处一样的。爱因斯坦认为存在是四维的,是在合并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四维时空中的存在,而不是一个三维存在外加它在时间上的演化。我们的时间感会被疾病或者药物搞乱。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时间对不同运动状况的观察者是不同的:对某个观察者来说,一台钟如果钟本身移动得越快,它的时针、分针、秒针就走得越慢。相对论兴起以后,经过逻辑学家戈岱尔的研究,连时间旅行的可能性,也登上了科学的大雅之堂。尽管如此,爱因斯坦惊人的相对论对时间的单向性,还是无话可说。就跟牛顿方程式一样。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系统——例如围绕一个黑洞的一颗星,或者整个宇宙——在某个时刻的所有细节的话,那么爱因斯坦方程式的结构便能使我们知道它的整个过去和未来。可是,究竟哪个方向是过去,哪个方向是将来,它并未留下任何线索。
(选自彼得•柯文尼《时间之箭》
对第一段“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的描述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所描绘的宇宙里面,自由意志和偶发事件都是多余的。
B.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所描绘的宇宙,从各种观点来看,都无异于一座机器。
C.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是一门把时间从人类的事件中解开的具有权威性的科学。
D.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包含了时钟技术的发展和牛顿的时空观。

对牛顿“时间”的内涵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真正“科学时间”的诞生,我们可以上溯到发现物体运动数学表达式的牛顿。
B.是指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也就是说,宇宙中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空间的某一点上,同时也发生在到处都一样的某个时刻。
C.是指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它与任何外界事件无关地、独立存在于四维时空之中。
D.如此有力的表达式仅仅牵涉到很少几个假设,给人十分优美的感觉,因此人们很快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

对爱因斯坦的时间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系统在某个时刻的所有细节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整个过去和未来的具体方向。
B.时间是相对而言的,对不同运动状况的观察者是不同的。
C.对某个观察者来说,一台钟如果本身移动得越快,它的时针、分针、秒针就走得超慢。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砸碎了牛顿绝对时间的通常观念。

阅读散文,回答下题
完美人生
有个职业咨询师说,为了在职场收获丰盈的战果,你必须最科学的统筹自己的生活。最佳路线如下:
在幼儿园学习各类舞蹈;小学起学英文及钢琴;高中毕业后赴欧美读大学,在大学里苦练网球及高尔夫球技,还得多谈几段恋爱;大学毕业后最好在海外找到工作,女人此时要赶紧把孩子生了,因为第一份工作,职位低微,机会损失将降至最低,两年后,孩子一岁有余,再带着海外学历、海外工作经验以及一个小宝贝,来到内地当金领,什么总监、CEO、总经理,随便挑。再加上网球、高尔夫、拉丁舞等球类或舞类社交的帮助,想不发达都难。由于早就在大学里经历过各类爱的锤炼,对各类美色诱惑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而且不再好奇,因此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必再浪费时间谈恋爱,而是可以把仅有的空闲时间花在球类运动上,既可以为健康加油,又能够扩大社交圈,一举数得的事。
用职业咨询师的眼光来看,太多的人在做着太多愚蠢的事。
比如:23岁的女孩每每为情困惑——这把年纪还不快点找个人嫁了,把孩子生了,然后赶紧向上爬!真是急煞人。
比如:30岁的男人因性格内向导致沟通困难——这种改良性格的事情大学毕业后三年内干吗还不解决?耽误到现在都深入骨髓了,简直自找麻烦。
比如:40多岁的人陷入离婚案困境——难道不懂找个贤内助吗?怎么挑那种老闹事的人做配偶呢?
聪明的人总是职场金字塔尖上的极少数,他们目的明确,懂得为这个目的改变自己或者委屈自己。毕竟,在最科学的职场战略面前,一切七情六欲都是愚昧的。所谓的“性情”要压在心底,一切从需要出发。
最近有个曾经拥有完美职业人生的朋友辞职了。身居高位的他突然开始失眠,开始对所有的事情感到倦怠。他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在澳大利亚晒太阳,顺便读一读艺术。
对职业咨询师来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愚蠢的人,而对于这位朋友来说,这个决定说不定能给他带来另一个完美人生。
根据文意,概括 “完美人生”的含义。
答:

本文在语言方面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它的语言的特点。
答:
本文不惜笔墨大肆宣扬所谓的完美人生,却在后面笔锋猛转而回归主题。这样写不会让文章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答:

阅读散文,回答下题

就那样专心致志飘洒而来,就那样义无返顾坠落下来,就那样清洒飘逸漫天飞舞,就那样无拘无束无所不在,如经纬线交织着厚重的交响,如落英缤纷灿烂着眩目的光和色。
  我感怀它的浑厚宽容的降临。
  雪落在颈项和身上,拂在脸庞上,冰冷的质感,如同石头一样粗糙和坚硬、韧性的寻找。回归的亲切。梦之花的开放。激情的碰撞。那一刻,孤独的灵魂沧然涕下。米粒状,萤石状,花瓣状,叶芽状……凝聚着自然万物的所有美质,与冬天的情绪一道,雪走入我的心灵。
  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
  恒古存在的生命,涌动不息的情绪,从心智体力久久企盼的高度向我扑来,是对苦于无法领悟生命真谛从而堕入苦难深渊的寂寞远行者的良善的呼唤么?
  无比遥远的路程,山重,水复,无以想象的艰难,削形,磨骨,以常人难以忍受的韧性急切地扑向深深眷念的大地,是给在红尘俗世中渴望和追求灵魂的崇高与思想的纯洁,无数次飞开又无数次跌落是对挣扎着的必然而至的启示么?
  灵与肉的紧贴,火与冰的拥抱,呼唤与被呼唤的相互融合,寻觅与被寻觅的相互认同,感觉的复苏,灵魂的颤抖,是有限的生命对无限的理想境界的苦苦追寻的辉煌展现么?
  我无法回避也不可能拒绝血浓于水的这别一种上帝的拥抱。
  面对这样深厚宽广的爱,生命无比充实浑厚,灵魂无比高尚健全,有限的时空在刹那间成为无限本身,成为绵延无尽的生命世界。成为别一种永恒的生命方式的激情使我无法自已。我是你的,你是我的,我是……在那样的时刻,任何语言表达都显出苍白与乏力。
  体味到乏力与苍白也是生命的无可回避与无可奈何。
  灵肉交融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的。迎春花不可能在秋天绽放,稻穗不可能在春天结实,生命不可能在大雨的季节撑开雨伞。雪命中注定只能在天寒地冻时节降临,这是它唯一的表达方式,任何季节也无法回避它的选择,灵与肉的选择。生命只有走到了漫漫长途的那一段(或者那一点),才能体味雪的表达,体味雪的选择,体味灵肉合一,体味刻骨铭心。在此之前,雪以我无可把握的存在在岁月中游移,生命支付着必须支付的代价——人性的渺小与伟大,自我的可悲与丰富,灵与肉的冲突对抗,思想之树的受斫和茁壮,信仰的丧失与重塑,正义感和怜悯情怀的遗失与捡拾,世俗偏见的樊篱和冲决,浩劫的席卷和幸存……
  异常沉重的付出,无比丰硕的启示。生命的唯一存在方式。别无他途。给生命一个支点,思想将概括叙述所有生命……降生以始,与生俱来的呼唤。当雪的降临成为不可避免,生命的丰富和博大成为不可避免,不可多得的巨大的幸福降临才能成为无可避免,生命才能成为世界的见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成为现实并描绘世界的无限美丽。
  永恒这幅有着丰富内涵的美丽图画,生命别无他求,不会再去徒然寻求廉价的安慰——任何浅薄的无聊的附庸都显得多余,生命都将拒绝。生命知道只有自我才能体味那幅图画的诱惑,只有雪才能体味生命世界的丰富,正如我在无数个寂静的深夜感受到异己者的背弃和知己者的由远而近的逐渐清晰的脚步……
  如同此时此刻,世界陷于昏睡,雪依然在下着,我因身心的颤抖而感觉到它的呼唤在渗入、再渗入……
  两个清醒的灵魂。
文章的标题是《雪》,作者所写的是关于雪的什么内容?
答:
作者说“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请概括“倾诉”的内容。
答:
文中最后一句话“两个清醒的灵魂”含义是什么?简析理由。
答:

阅读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请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踪。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36年7月11日哥廷根
文段开头“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捉住”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母亲、家乡的景物和哥廷根的景物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答:
(2)文中反复提到“母亲的面影”,这样写在表达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答:
季羡林的散文行笔朴实自然,却饱含情韵。结合你的阅读感受,从文中最后三段中选择你认为感人的佳句,以此为例,就句子含义及其手法的运用,说说你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8分)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吴炫
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荚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见黄永玉《火里凤凰•画像一》),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
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的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
(选自2007年10月26日《文摘读书周报》)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
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
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F.中国知识分子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不应一味盲从,而应一分为二地辨证分析。
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4分)
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